蒙椴 :椴树科椴树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1:40

蒙(学名:Tilia mongolica Maxim.)是椴树科椴属植物。种名mongolica意为蒙古的。蒙椴最早由大卫神父在1863年夏天在太行山脉百花山的山坡上采集,其标本现存于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植物标本馆。1871年7月12日,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西部的木尼乌拉南坡采集到蒙椴,其标本被保存在伦敦的基尔植物园的植物标本馆中。1880年,卡尔·马克西莫维奇基于普热瓦尔斯基和布雷切内尔采集的标本,首次发表了对这种树的科学描述。随后,布雷切内尔将种子送到巴黎植物园波士顿阿诺德植物园。1896年,巴黎植物园的一棵树开花了,种子被送到基尔植物园。1907年,基尔植物园培育的一棵树在只有1.5米高时开花了。1913年,哈里·维奇在英国的库姆伍德苗圃引入了蒙椴,这些植物是由威廉·普尔登在中国北部为他采集的。蒙椴的著名树木包括1896-1897年在基尔植物园种植的一棵树,2014年高度达到14米,仍然茂盛。英国约克郡索普佩罗植物园的TROBI冠军树,1936年种植,2004年高20米,直径59厘米。1983年在汉普郡埃克斯伯里花园种植的一株标本。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米,树皮淡灰色,有不规则薄片状脱落;嫩枝无毛,顶芽卵形,无毛。叶阔卵形或圆形,长4-6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渐尖,常出现3裂,基部微心形或斜截形,上面无毛,下面仅脉腋内有毛丛,侧脉4-5对,边缘有粗锯齿,齿尖突出;叶柄长2-3.5厘米,无毛,纤细。

聚伞花序长5-8厘米,有花6-12朵,花序柄无毛;花梗长5-8毫米,纤细;苞片窄长圆形,长3.5-6厘米,宽6-10毫米,两面均无毛,上下两端钝,下半部与花序柄合生,基部有柄长约1厘米;萼片披针形,长4-5毫米,外面近无毛;花瓣长6-7毫米;退化雄蕊花瓣状,稍窄小;雄蕊与萼片等长;子房有毛,花柱秃净。果实倒卵形,长6-8毫米,被毛,有棱或有不明显的棱。花期7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及江宁西部。

栖息环境

在中国北方山区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常见,生长于海拔8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边、山坡杂木林中、草原带固定沙地和阳坡。

生活习性

喜光,也相当耐荫;耐寒性强,喜冷凉湿润气候及肥厚而湿润之土壤,在微酸性、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均生长良好,但在干瘠、盐渍化或沼泽化土壤上生长不良。适宜山沟、山坡或平原生长。

繁殖方法

多用播种繁殖,分株、压条也可以。种子有很长的后熟性,采收后需沙藏1年,渡过后熟期后开始播种。在种子沙藏的1年多时间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并需每隔1-1.5月倒翻1次,使种子经历“低温一高温一低温一回温”的变温阶段,到第三年3月中旬前后有20%左右种子发芽时再播。幼苗畏日灼,需进行适当遮荫。也可将其与豆类间作,既可以起到遮荫效果,又能节省架费用,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栽培技术

幼苗主干易弯,而萌蘖力强,故需加强修剪养干工作。4-5年生苗高达2米左右即可出圃定植;若要较大规格的苗木,则有留圃培养7-8年。定植后应注意及时剪除根蘖,并逐步提高主干高度。

病虫防治

舞毒蛾、黄卷叶蛾为害叶部,小蠹亚科为害枝干。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每隔10天左右用硫磺粉燃烧熏蒸成虫,以减少产卵机会,再结合杀虫剂,防治小果显著。一般在绿化中与其他绿化树种混裁,病虫害发生率很小, 特殊浇水防治效果显著灾年稍做预防即可。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蒙椴木材纹理细致紧密,是优质建筑材料。其茎皮纤维坚韧,可用于造纸或替代麻。花制成的干花可以食用,是制做饮料的上等原料;它是蜜源植物,叶是很好的饲料,果实可榨油。树皮纤维可代麻制绳或麻袋。

观赏价值

蒙椴生长速度中等。萌芽力强秋叶亮绿色,宜植于庭院观赏。可与君迁子、白腊等植于楼北蔽阴处,或者作为下木使用。抗污染能力强。因其叶片光亮,状似常春藤,观赏效果好,在道路绿化中也很受欢迎。蒙椴以花冠秀美、浓郁芳香、营养丰富。

生态价值

蒙椴枝叶繁茂,具有良好的截留降水的功能,可形成枯枝落叶层,防止雨水直接打击地表,并能吸收大量降水。该树根系发达,主根深,固土能力强,对改良表土的物理性状,增加降水人渗具有较好效应,是一个很好水源涵养林树种。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