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炎培 :香港作家、诗人

更新时间:2024-09-20 15:09

蔡炎培(1935年-2021年9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诗人,笔名杜红、PS、叶影予、易象、陆丑、李孝铜、杜杜等。1935年出生于广州市,战前移居香港。1954年开始创作诗歌,曾在多个文学杂志发表作品,如《人人文学》《诗朵》《香港时报》《文艺新潮》等。他还曾主编《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并在《星岛日报》撰写专栏「碎影集」。1965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1966-1969年任《明报》副刊编辑。蔡炎培曾担任多届青年文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组评判,2003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喜欢在粤语汉语之间进行诗歌演绎,充满个人特色,部分作品反映了他在香港培正小学的求学经历。2021年9月6日,蔡炎培逝世,享年86岁。

个人履历

蔡炎培五十年代在香港《人人文学》、《诗朵》、《香港时报》、《文艺新潮》等刊物发表诗作,六十年代中曾主编《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七十年代在《星岛日报》撰写专栏「碎影集」。1965年毕业於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1966-1969年间任职《明报》副刊编辑,历任多届青年文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组评判。2003年曾被提名诺贝尔奖文学奖。

个人作品

蔡炎培自五十年代至今创作不辍,著有诗集《小诗三卷》(1978)、《变种的红豆》(1984)、《蓝田日暖》(1992)、《中国时间》(1996)等。最新作品有《水调歌头》。

人物生平

诗人蔡炎培在大陆几乎是不为人所知,但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个非常重要的诗人。

在蔡炎培质言的传统以外,还可见另一种文化的结合。什么文化的结合呢?就香港市民文学,文言文粤语和粤语,这种语言我们在香港叫做三及第。三及第是什么呢?就是白话文加上了我们粤语的方言,加上了文言文,夹杂起来的文体我们叫做“三及第”。而这诗里面的广东省语言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有政治指向。这也是一种香港文化人对政治参与的方式,不是采取一种既成的限定意识形态。在那个年代,当然也有很多爱国的左派。但除了爱国左派之外,还有这么一些人,他要用一种本土的自己的方式来解构这些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比如说蔡炎培有这么一首诗,让你觉得很难看得出他的立场。他写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局解散的时候,他说:“他们陆续散去,声言再来,他们一定会来的。他们是某一天的股票价位,某一天的杜琼斯指数。”这里暗含一种看破政治游戏的戏谑,但又好像带着期许。这种戏谑到了虚无的态度,也是一种很香港的态度,但这个虚无跟我们今天讲的犬儒式的虚无不一样,这个虚无是什么呢?这个虚无是有破坏力的,有颠覆力的,因此是革命的。因此他不相信任何既存的、人家告诉他的教条,他总是怀疑这一切。但怀疑完这一切的时候,他并不是冷漠的那种犬儒,而是那种积极的,带着饱满热情去质疑一切建制里面现存的价值观。

“诗人不能老的,诗人一老就完蛋啦。陈敬容有句诗:老去的是时间。我太喜欢。”蔡炎培,这位七十有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诗人,半个世纪以来创作了500多首诗,至今依然在写,“《扶灵小札》大概是我最后的一本诗集”。

除了谈诗,也许更多人愿意谈《蔡炎培情史》。在那本书中,他记载了生命中曾经的八个女子。其中最知名的是亦舒,他倾慕她,还将一首诗用紫色丝带结着送去,可惜亦舒喜欢他最好的朋友——画家蔡浩泉,“没关系,我相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影响他最深的该算林燕妮的同学了,“当年我要到台湾读书,她送了一把头发给我,这立即要了我的命”。而他自认与太太的那段情最精彩:“我看到她写了一篇文章《废船》:‘这条船废了,但是你置身其上,仍可听到流水的声音……只要有一滴水,就可以流到中原地区了。’我读到这篇文章,很感动。那时候我无名无利,只有一个辉煌的传统,支持我继续走诗人的路。”所以,他立即给她写信:“我深爱着你的作品的同时,也深爱着你。”从此成就了一段姻缘。

这样多情的诗人啊,究竟哪一位是他的挚爱?“我是没有挚爱的,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爱情只有美丽,当你投入,那位便是你的挚爱。”徐先生曾说,一切灵的顶峰归于欲,欲的顶峰复归于灵。蔡炎培认为说得很对。不过他觉得恋爱是该把生命的层次提高,所以他比较倾向“灵”。“老实说,这些女性之中,除了第一位和我孩子的母亲,其他根本连手也没碰过。”“我的大半生都只为一个思念而活着。”他说,“你从我的诗可以看出来。Blue Coat(我生命中第二个女子)的一把发,一直贯穿我诗的意象”。

多情自古多寂寞,但是蔡炎培说:我不怕寂寞,是寂寞怕了我。“半个世纪下来,我已在诗里获得释放。”蔡炎培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香港特别行政区文风很盛,《星岛日报》曾有一版“学生园地”,“虽说是学生写的,其实已经十分厉害。当中有岑昆南、王无邪、卢因等,我们志同道合,很快汇成一股风气。我是家中的独子,在文学那里找到消除孤独感的法门”。但写诗依然是件寂寞的事,“你做些实务的事,二三十年大抵有成绩,但写诗写了二十年,仍会无人认识。说写诗寂寞,甚至可怕,便在这里”。

做了三十年《明报》副刊编辑,蔡炎培认为诗人是没有特权的。“你有写诗的兴趣,但也有另外的职业,两样事分开。诗是你的事业,但你也要找一个生活的基点,然后慢慢来。”“先学做人,再学做诗人”是蔡炎培的名句。他常说自己是一个平常人,写的诗又多来自生活,那些生活形象,那些生活记忆,妙手偶得,便放进诗作。“一生人,如果出到一本诗集已是不简单,诗集中如果有一首可以流传下去,已算挺不错……做不成大诗人,做一个可爱的小诗人,也蛮不错。”

别人的评价

波希米亚香港

□文/廖伟棠

就像说“先生”我们一般都是指鲁迅先生一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说“蔡诗人”则肯定是指蔡炎培,他以他张狂的诗人形象和不拘一格的长短章诗篇,恰好符合了安分守己的香港人对“诗人”的想象。但内地不多知道他,不少人听我提到,都会问:是蔡元培的弟弟吗?

我从不掩饰我对蔡诗人的喜爱,因为他是香港这彬彬之地罕见的真性情之人,我始终认为写诗绝对需要真性和热情。蔡诗人虽然年长我近四十岁,激情却不让二十少年,常常给我们提示生之欲、文字之欲为何。我曾戏称,与蔡炎培一席谈,胜吃十锅羊腩煲,所以初冬风紧,我便生一访蔡诗人的念头,诗人互相取暖,夜话不必围炉。

其实如果说什么周汉辉香港,蔡炎培与其同代的诗人昆南、戴天,画家蔡浩泉王无邪等哥们应该算是第一代波希米亚香港人。走进蔡诗人独居的寓所,欣见凌乱如昔———我当然没有亲眼见过昔日的蔡诗人,我想见的是那一个遥远时代的纵酒长歌之夕,凌乱的是生活的面孔,因为凌乱而充满生机与神秘。在堆满各种诗集和小说的饭桌上,空出了一个A 4纸大小的位置,那里放着一摞白纸和一支钢笔———蔡炎培无论写诗写文还是抄稿,都亲自手写,别说电脑了,复印机传真机他都不用。在这个网络时代,我邮箱里唯一能收到的实体书信,就来自蔡炎培,抬头必写某某某诗人收,读之就如互通天地会信息一般的光荣。

蔡炎培和我天南地北聊天,常常离题远奔,谈名师、名士,谈情伤、情傲———当年多少人被他诗歌中兼有的温柔与孟浪之姿所倾迷!但他就像他所私淑的诗人吴文星,独来独往,自持一身才华与傲气,不惜碰钉与寂寞。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他又有这样一种痴情,是与所谓英雄不同的一种甘入地狱的大悲悯所在。

他这一代生于民国,多少沾了些民初士人的仙气。但在现今这个时代,士人又焉能有彼时指点江山之酣畅,所以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名为《佯狂的醉者———论蔡炎培》,佩服他们如今尚能以佯狂来抵抗。蔡诗人送我离家时又提起这篇文章,笑称我用姜夔“以硬笔写柔情”一说来形容他,至今仍觉得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