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日报 :中共蚌埠市委机关报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9

《蚌埠日报》是中共蚌埠市委机关报、蚌埠市发行量最大的惟一的综合性日报,也是惟一的主流政经大报。

历史沿革

民国12年(1923年),蚌埠始有民办《皖淮报》。到解放前夕,时办时停的报纸累计有30多种,日发行量最高的一家报纸约3000份。建国后,除办好报纸、刊物外,于1950年开办有线广播,1961年曾开办无线广播10个月,1973年开办电视,1984年正式恢复电台无线广播。到1985年,全市有6种报纸,14种刊物,其中《蚌埠日报》发行量达到3.6万份。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初步配套,拥有发射、录像、节目合成等设备,其中大中型设备有73台(套)。广播电台自采自编的文字、文艺节目,每天达9小时25分钟。电视台除转播中央、省台电视外,自办节目每周4次,全年播出1900小时,覆盖半径达25公里。

民国12年(1923年),凤台县人苏华英和颍上县人杨焕臣在蚌埠市创办《皖淮报》,为地方首次出现的报纸。至民国19年,先后创办报纸12种,民营多于官办。此间,中共长淮特委机关创办《红旗报》,为皖北地区最早的一份中共党报,发行范围为周围6个县。至民国26年,陆续出版过的报纸累计有20多种。

民国27年至34年蚌埠沦陷期间,除日伪政府办的一份报纸外,别无他报。抗日战争胜利后,除新办政府机关报《安徽新报》,及抗日战争前的《皖北日报》复刊外,民营报纸大多时间短暂。到蚌埠解放前夕,各家报纸均停刊。

民国38年1月蚌埠市解放,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原解放区《江淮日报》社迁入蚌埠,于1月25日在蚌埠出报,为城市解放后的第一张地方报纸。至1956年,一些部门又先后创办有《工人画报》、《工作通讯》、《蚌埠通讯》、《防汛快报》、《蚌埠工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快报》等,但多数办报时间不长即停刊。1956年,《蚌埠报》创刊,定为中共蚌埠市委机关报。“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曾办过《造反派》、《红蚌埠》等小报,时间不长亦停刊。

1981年,由市职工技术协作站创办《蚌埠技协》报。1983年,由市科协创办《蚌埠科技》报。1985年,为适应淮海经济区经济协作的需要,由《蚌埠日报》社附办《名产报》。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也分别办有校内报纸。

栏目介绍

报刊信息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3。历经多次改版、扩版,目前以“主流、责任、公信、服务”为办报宗旨。每周五期,对开大报,其中品牌栏目有“深读周刊”、党报会客厅等,另与怀远、五河、固镇县三县合作,每周定期出版“今日怀远”、“今日五河”、“今日固镇”等专版。

理念

《蚌埠日报》以“宣传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真实反映生活”为编辑方针。以“关注淮畔民生,服务珠城百姓”为宗旨,用全新的新闻视角、新潮的版式风格,每日向广大读者奉献国内外最新新闻、服务、娱乐信息,全力打造都市新主流媒体。

受众分析

各级领导、工商业科学教育卫生界人士、以及其他高学历、高收入、高职阶人士是蚌埠日报最主要的读者群体。这些人群关心社会和公众事务、崇尚和谐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注重家庭以及个人生活品质,对个人及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优良的读者群,决定了蚌埠市日报是广告客户树立企业形象、打开蚌埠市场的首选媒体。

特色

《淮河晨刊》作为《蚌埠日报》的子报,《淮河晨刊》突出蚌埠本地新闻,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其中,本地新闻及新闻热线,或力求抓住民众关心的热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反映;或深入采写,将新闻事件全景展示,以视点独到见长。国内新闻注重民生民情,精选信息;国际新闻则努力在风云变幻中,把握焦点,切入纵深,突出全球最新新闻。

图文并茂;体育新闻以欧美体坛、足球为主打目标,以互动形式,让读者在参与中享受精彩赛事。娱乐新闻突出个性品位,大俗大雅;副刊引入新闻理念,所载话题牵涉生活社会诸多层面,围绕新鲜事件,阐发生活哲理。

蚌埠市日报和淮河晨刊,作为蚌埠地区惟一的综合性报纸,不仅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发行和零售,还通过遍布全市主干道和社区的二百多个阅报栏广泛传播,是蚌埠地区发行面最广最具权威的强势媒体,也是蚌埠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

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蚌埠日报打造全媒体矩阵,形成蚌埠新闻网,蚌埠日报新浪微博、微信、掌握蚌埠APP、新闻视频等多媒体宣传渠道。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