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莲绣球 :虎耳草科绣球属的灌木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3

蜡莲绣球(学名:Hydrangea strigosa Rehd.),是虎耳草科绣球属灌木。小枝圆柱形或微具四钝棱,灰褐色。叶纸质,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倒披针形;中脉粗壮,上面平坦,下面隆起,侧脉弯拱,沿边缘长延伸,上面平坦;叶柄长被糙伏毛。伞房状聚伞花序大;不育花萼片4-5,阔卵形、阔椭圆形或近圆形;孕性花淡紫红色,萼筒钟状;花瓣长卵形。蒴果坛状,顶端截平,基部圆;种子褐色,阔椭圆形,具纵脉纹,先端的翅宽而扁平,基部的收狭呈短柄状。花期7-8月,果期11-12月。生于山谷密林或山坡路旁疏林或灌丛中,海拔500-1800米。蜡莲绣球是优良且珍贵的园林花卉,可应用于公园、花坛、花园和庭院等配置,宜栽于家庭院落美化环境。

主要变种

蜡莲绣球的主要变种为阔叶蜡莲绣球。阔叶蜡莲绣球与蜡莲绣球的主要区别在于阔叶蜡莲绣球叶片较薄,干后下面呈灰绿色,毛较细小,稀疏;不育花萼片扁圆形,宽略大于长,边缘的齿较多而细小。果期10月。分布于中国湖北(房县兴山县)。生于山沟密林下阴湿处,海拔900-1400米。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小枝圆柱形或微具四钝棱,灰褐色,密被糙伏毛,无皮孔,老后色较淡,树皮常呈薄片状剥落。

叶纸质,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倒披针形,长8-28厘米,宽2-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钝或圆形,边缘有具硬尖头的小齿或小锯齿,干后上面黑褐色,被稀疏糙伏毛或近无毛,下面灰棕色,新鲜时有时呈淡紫红色或淡红色,密被灰棕色颗粒状腺体和灰白色糙伏毛,脉上的毛更密;中脉粗壮,上面平坦,下面隆起,侧脉7-10对,弯拱,沿边缘长延伸,上面平坦,下面凸起,小脉网状,下面微凸;叶柄长1-7厘米,被糙伏毛。

伞房状聚伞花序大,直径达28厘米,顶端稍拱,分枝扩展,密被灰白色糙伏毛;不育花萼片4-5,阔卵形、阔椭圆形或近圆形,结果时长1.3-2.7厘米,宽1.1-2.5厘米,先端钝头渐尖或近截平,基部具爪,边全缘或具数齿,白色或淡紫红色;孕性花淡紫红色,萼筒钟状,长约2毫米,萼齿三角形,长约0.5毫米;花瓣长卵形,长2-2.5毫米,初时顶端稍连合,后分离,早落;雄蕊不等长,较长的长约6毫米,较短的长约3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0.5毫米;子房下位,花柱2,结果时长约2毫米,近棒状,直立或外弯。

蒴果坛状,不连花柱长和宽3-3.5毫米,顶端截平,基部圆;种子褐色,阔椭圆形,不连翅长0.35-0.5毫米,具纵脉纹,两端各具长0.2-0.25毫米的翅,先端的翅宽而扁平,基部的收狭呈短柄状。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生长环境

蜡莲绣球生于山谷密林或山坡路旁疏林或灌丛中,海拔500-1800米。绣球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怕旱又怕涝,不耐寒,在寒冷地区冬季地上部分枯死,直到翌春才会重新萌发新梢。绣球花喜欢肥活湿润,排水良好的轻壤土,适应性较强。土壤的酸碱性对绣球花的花色有较大的影响,在酸性土中多呈蓝色,在碱性土中多呈红色。蜡莲绣球稍耐荫,适应于凉爽、润湿、肥沃的生长环境。喜光,越冬最低温度为-20℃,适宜土壤pH值为4.5-7。蜡莲绣球处于野生状态。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陕西(洋县)、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宜昌市)和湖南省

繁殖方法

蜡莲绣球的繁殖方法为播种繁殖。优点为成本低,繁殖快。播种法的方法为在蜡莲绣球果实成熟时转深褐色,蒴果快裂而未裂时采种。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法。种子的优良度约为59%,发芽率为65%;千粒约重2克。播种时间为2-3月;播种量约为20克每平方米。

栽培技术

蜡莲绣球的产苗量约为3万株/667平方米。2年生苗可移栽。蜡莲绣球适应性较强,耐修剪,粗生。蜡莲绣球较少有病虫害。全年可采,洗净泥土,切片,鲜用或晒干。

主要价值

枝叶密展,根肉质,适应性强,既能地栽于家庭院落、天井一角,也宜盆植为美化阳台和窗口增添色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故最适宜栽植于阳光较差的小面积庭院中。建筑物入口处对植两株、沿建筑物列植一排、丛植于庭院一角,都很理想。更适于植为花篱、花境。蜡莲绣球多,花色艳丽,是优良且珍贵的园林花卉,可应用于公园、花坛、花园和庭院等配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蜡莲绣球.中国自然标本馆.2016-05-31

绣球花的养殖方法.黔农网.2016-06-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