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崖 :蝌蚪崖

更新时间:2023-09-25 15:49

韦羌山,位于浙江仙居县西南25公里,极险不可攀。山顶有绝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年间,周廷尉曾以飞梯攀崖,拓下蝌蚪文,但拓本未见刊布传世。中国已发现的有待破解或正在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仓颉书、夏禹书、夜郎天书、贵州省红崖天书四川省的巴蜀符号、云南省的东巴文、绍兴禹庙的嵝碑文字和仙居蝌蚪文。从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发现的年代最早,也最难解读。其他七种文字均有据可查,而唯独蝌蚪文扑朔迷离。

名称由来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关于蝌蚪崖上面是否存在蝌蚪文?古代历来就有诸多记载。据《万历志》和《光绪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瞑”,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待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干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神仙传》云:王方平居昆仑,往来括苍,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识。

《赤城志》:石壁科斗韦羌山亦有之。

《临海记》: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

1986年《新仙居志》:在天柱崖西侧的深壑间,有一座人迹罕至、猿猴难攀的“千尺石岩”。岩上刻有文字,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这块岩石外倾与地平线成80°夹角,游者若登隔坎小丘,凝目以视,则在50平方米的浅红色的石壁上,像蝌蚪一样的镂文,依稀可辨。

历史印证

淡竹乡尚仁村的后门山上,有一座距今100多年的清宣统年间规模宏大的坟墓,墓碑中刻有“蝌蚪映辉”四个大字。据了解,古人把坟墓立在此处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深信蝌蚪崖上流传着“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刻文,以坟墓在此为荣。该村专门用来榨油的桐梓车取名为“蝌蚪车”。陈瑞珊老师回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有关蝌蚪崖的很多传说,传说最广的一种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刻下蝌蚪文。我们祖上世代榨油,把桐梓车取名为‘蝌蚪车’也是为了纪念蝌蚪崖。”

淡竹乡下齐村有座建于康熙重修于光绪年间的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祠堂间有6根直径为50厘米、高约9米的大石柱,其中两两相对的4根石柱上分别写有“发源自称以东秀启乡闾长豆河山绵气脉,继绪在韦羌之麓祥蝌蚪万腾云汉起人文”、“蝌蚪人文想当年泥马渡江声灵赫濯,韦羌钟秀气知先世汝南启宇瓜绵延”,把韦羌山和蝌蚪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下齐的族长传世堂簿中也多处记载韦羌蝌蚪的文字。

神话传说

大禹的先锋官拓在仙居县治水,为堵被鳝精钻破的银河系,以身上鲜血和着息壤,为治水而献身,大禹治水成功后,在蝌蚪崖上刻下碑文。引神话内容:这天傍晚,天难得放晴,据说是天帝叫众神作法,暂时阻住雨水。赤红色的云块小鸟般的在天空中飞驰着,象浸透了血,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刻。拓登上堆着息壤的高台,举起了酒杯,先是河伯、禹、龙母、后来南极仙翁、天使、伯益及共同治水的伙计们,一个个的上台敬酒,拓不停的微笑着,终于,鼓声响起,敬酒的人一个个退下,娆知道生离死别的这一刻就要到来了。于是她穿着红衣赤着脚在满是砾石的广场上旋舞起来,飞翔着,正如一团被龙卷风卷起的火焰,她从来没有跳得这么美丽。快利的砾石刀子似的砍着她的细嫩的脚,但是她并不感觉到痛,因为她的心比这还要痛。

娆舞到台上、舞到拓的身边,慢慢的,停了下来,伸出她白嫩的手拿起一小块息壤措啊措的,变成一颗黑色的珠子,然后把珠子放到嘴里,两个红唇吻在一起,一丝鲜血从他们的嘴角流下,越流越多,染红了息壤。突然,娆一个转身掩面跳到水中,快速的奔到河对面,人族与水族们一起恸哭,河涨水了,水花飞溅,在夕阳下如同撒上了鲜血。渗入息壤的拓和娆的躯体在众人的注视中快速的长大,变成了将军岩与美女峰。

生又何欢,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脉

禹满含热泪,轻轻的咏叹着,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渐渐的,天使、幕僚、水族与人族跟着一起唱和,鼓点配着禹与大家低沉的声音敲打着。

生又何欢,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脉

生又何欢,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脉

生又何欢,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脉

传说译文

百川归海 地分九州

遥思前尘 河伯赠图 并托其子拓佐余治水

与拓共事十余年矣

喜其忠 高其才

视之如子 欲禅位而付天下

惜大英雄天不假年 共娆血和息壤

忠魂碧血 俱化山脉

始令银河晏清 浩劫得平 民得生息

治水功成而斯人不在 天兮命兮 思之其泪如注

刻石以记 以为永思。

驴友探索

2012年4月23日凌晨6点半,34名队员在对焦克利夫兰骑士队的带领下全部整装待发,9点10分,所有队员齐聚在蝌蚪崖半山腰下。离崖底到崖顶还有垂直的150米高。一般人根本难以攀爬。此刻,摆在队员们面前的是,要么继续上崖顶,要么留在崖底休息等待其他队员的消息。最终,24名队员决定继续上崖顶,而其他几名队员留下。

对焦骑士方浙等5名登山高手用绳索直接绕崖的左面而上,左面的崖面光秃秃的没有任何可以踩脚的地方,他们每上一步就在“危险”的地方做好安全措施。由于崖面长年累月饱受风吹日晒,风化侵蚀的厉害,很多岩石只是轻轻的依附在山崖的表面,稍微一碰就会整块掉落。一步一个危险,更加增加了上崖的难度。中午12点,5名队员胜利登上崖顶,和另外19名队员回合在一起

从崖顶往下面看,根本看不见绝壁以及表面的“蝌蚪文”。方浙决定零距离接触千仞绝壁,而执意要跟着他一探究竟的也只有“一片云”。光秃秃的崖面没有任何支撑的地方,更不可能有踩脚的地方,贸然而下非常危险。方浙首先沿绳索而下,他要给“一片云”做好示范,“如何下崖,哪处落脚”都事先做好记号。然后,才放心“一片云”跟着他下去。

10米、20米、30米、40米……越接近传说中“蝌蚪文”记载的地方,方浙就越激动,他说亲眼看看蝌蚪文是自己儿时探索蝌蚪崖的梦想,此刻,梦想就近在眼前。在下到崖面40米的地方,他放眼望去,一条边长大约40米左右的直线,如飞机跑道一样笔直的“屋檐”呈现在他的眼前,令他惊叹不已!方浙用绳索测量,历史上记录宽为50米的边长准确数字为40米,也就是说,蝌蚪崖面真正的面积为1600平方米左右。

由于崖面突出60公分左右,而记刻着“蝌蚪文”的崖体整个向外倾斜80度角,方浙根本无法接触到崖面,他此刻所处的状态是临空悬挂在绳索上,是绳索支撑他的体重。在他眼里,这1600多平方米的崖面平整地和家里的墙面无异。

再往下,由于绳索的降力加上临空状态,导致人体不断地旋转,山下的队员看见方浙在崖面上不断地晃荡转圈,刚刚还是面对着崖面,突然面对的又是无边的天空,根本无法固定住身体来静止地拍摄。方浙事后回忆,他起码被旋转了30多圈,感觉整个山体都是处于运动状态,很难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清晰地拍出“蝌蚪文”的模样,不过那崖壁上突出的球状物体模样却牢牢在印在他的心中。

“崖面那不计其数直径大约10厘米的圆球突出,突出高度为3-5厘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化,有的开始残缺不齐,有的模糊不清。在我的右边,有一片较为清晰的图案,分布均匀自成规律。”方浙认为,“蝌蚪崖”人工斧凿的痕迹相当的明显,他肯定地说,“依我的阅历和知识来判断,这绝不可能是大自然的杰作,纵使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但是它不可能缔造出如此规整的石壁。”

记者感到疑惑,方浙凭什么作出如此肯定蝌蚪崖为人工斧琢? “大家都知道人造的东西是大自然无法临摹的,就像万里长城。”方浙果断地说,“你无法想象,要把一个崖面弄的那么平整是多么浩大的一个工程。”

这次的探索不单单只是一个登山爱好者攀上悬崖那么简单而已,方浙相信韦羌山传说中的“蝌蚪文”是肯定存在的,当然他所看见的圆球状物体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蝌蚪文”不敢妄下结论,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他认为也许在韦羌山系中那些悬崖绝壁中可能隐藏着更加神秘的“蝌蚪文”,这还需要后人不断的探索,包括方浙他自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