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蝽科 :昆虫纲半翅目下的科

更新时间:2024-09-20 14:33

蝎科是半翅目中的一个小科,体较大,体长15~45 mm ,头部平伸,前胸背板可强烈延长,前足捕捉式,腹末呼吸管长。

简介

蝎蝽科的生活史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过程,是一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

卵:蝎蝽科的产卵范围颇大,可能产在水生植物上,岸边的苔藓植物或泥沼中,卵为米白色,大小为4.0~6.0mm,卵上有8条白色须状构造。

若虫:若虫都在水中生活,不离开水面,若虫期体色上变化很大。刚脱完皮的小红娘华,体色是红色,经过一天的时间,体色渐渐变深,而转为黑褐色;体背上浮贴着小小的翅芽,龄数越大翅芽就越大,成长过程中约脱掉6次皮才变成成虫。

成虫:成虫捕食水蚤、蚊幼、椎实螺扁卷螺、蜻蜓及豆娘若虫;成虫可追捕刚孵化不久的鱼苗和小蝌蚪。所以此虫为益害兼有种类。

蝎蝽科的成虫产卵水生植物的组织中或泥里,一般产于芦苇的茎或叶内,卵体埋在植物组织内,其呼吸角暴露于组织外面,呼吸角突出于水面上。依据蝎蝽腹部的构造,将世界已知种类分属于杆蝎蝽亚科、蝎蝽亚科等。依据蝎蝽的体型分类,被称为水螳螂卵圆蝎蝽。前者体型细长,后者体型扁平,当然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类型。常见种有蝎蝽(Nep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Hoff.)、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 Mayrt)等。

蝎蝽科已知14属231种。中原地区已知5属16种。

识别特征

蝎蝽科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其独特的体型、颜色、呼吸器官和逃命技巧。他们的体型较大,一般在15~45毫米之间,体色为棕色,但有些种类的腹部在翅膀打开时可以看到鲜红色。他们的身体宽大而扁平(蝎蝽亚科)或长而细(水杖亚科)。他们的前腿改变为猎食性附肢,用于抓住猎物。

蝎蝽科昆虫的呼吸器官非常独特,成年蝎蝽科昆虫通过尾部的呼吸过程进行呼吸,该过程由一对能够锁在一起形成虹吸的半管组成。当管的尖端突出水面时(类似于潜水呼吸管),空气通过它传导到腹部顶部的气管。在某些种类中,虹吸比身体长,但在其他种类中,虹吸较短,甚至在少数种类中,虹吸的长度不到身体长度的十分之一。

此外,蝎蝽科的成员还演化出两项逃命绝活来躲避天敌的追杀。第一项绝活是假死,当红娘华离开水里,或被捉住时,则会呈现假死的状态,不管你如何干扰,它都不动。第二项绝活是潜入水底,与水底的泥沙相融合,如不移动,天敌很难发现。

生物学特征

蝎蝽科昆虫主要是棕色的,但有些种类的腹部在翅膀打开时可以看到鲜红色。它们的身体宽大而扁平(蝎蝽亚科)或长而细(水杖亚科)。它们游泳的能力较差,通常在水生植物上爬行。它们可以飞行,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在大多数种类中,身体长度在1.5至4.5厘米(0.6-1.8英寸)之间,尽管最大的种类,如东亚的Ranatr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和南美的R. magna,可以接近6厘米(2.4英寸)。在北美南部发现的Ranatra australis的成年个体长度为三到三点五英寸。

蝎蝽科的生活史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过程,是一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它们的卵在水线以上的泥土、腐烂的植物、植物的茎或腐烂的木头中产卵,通过丝状过程供应空气,这些过程在各属之间的数量不同。

蝎蝽科昆虫分布广泛,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地区几乎都有其存在。它们大多栖息在停滞或缓慢移动的淡水栖息地,如池塘,沼泽,运河和河流。也有特殊品种如澳大利亚Goondnomdanepa属栖息于流动性水域和Nepa anophthalma生活在罗马尼亚的洞穴内。

蝎蝽科都是肉食性的昆虫,以刺吸式口器将猎物先行麻醉并腐蚀内部系统后,再吸取猎物的体液为食,在自然界以小鱼、蝌蚪水虿孑孓等等为食物,在人工饲育下也可以喂食黄粉虫蟋蟀科枝角类、剪丝的蚯蚓、小型鱼类等等。不过当食物短缺下,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状况,可能会将幼体或者同伴作为食物。

蝎蝽科的成虫与若虫都缺乏臭腺,其腹部中线隆起成船底状,向两侧渐低。

分类概况

蝎蝽科大约有250种,分布在14个属中,分为两个亚科,Nepinae和Ranatrinae。其中,最多样化的是广泛分布的Ranatra(约100种)和Laccotrephes(约60种),但该科也包括物种稀少的属,如埃塞俄比亚的Borborophilus,Nepella,Nepitella和Paranepa(每个属只有一种),印度的Montonepa(一种),菲律宾的Borborophyes(一种),以及澳大利亚的Austronepa(一种)和Goondnomdanepa(三种)。Araripenepa来自巴西早白垩世(阿普第阶)的Crato组,是该科已知的最古老成员,是其余属的姐妹群。

物种

Ranatrinae (水生棒虫)

这个亚科中有四个属:Austronepa和Goondnomdanepa仅限于澳大利亚。Cercotmetus分布在亚洲到澳大利亚北部,与Ranatra(全球分布)相似,尽管前者的喙管明显较短。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 Mayrt)是蝎蝽科中的一种,被称为水螳螂,体型细长。

Austronepa Menke \u0026 Stange, 1964

Cercotmetus Amyot \u0026 Serville, 1843

Goondnomdanepa Lansbury, 1974

Ranatra Fabricius, 1790

Nepinae (水蝎)

蝎蝽科的其他知名物种和近亲包括华壮蝎蝽(Laccotrephes chinensis)、台湾红娘华(Laccotrephes grossus)、日本红娘华(Laccotrephes japonensis)、小红娘华(Laccotrephes maculatus)、大红娘华(Laccotrephes pfeiferiae)、印度大田鳖(Lethocerus indicus)和桂花负蝽(Kirkaldyia deyrollei)。蝎蝽(Nepa chinensis Hoff.)是蝎蝽科中的一种,被称为水蝎子,体型扁平。

Borborophilus

Borborophyes

Curicta

Laccotrephes

Montonepa

Nepa

Nepella

Nepitella (syn. Nepita)

Paranepa

Telmatotrephes

栖息地和生存环境

蝎蝽科的昆虫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它们主要栖息在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淡水环境中,如池塘、沼泽、运河和溪流。在特殊情况下,它们也被记录在高盐湖和咸水泻湖中。澳大利亚的Goondnomdanepa属仅限于流动水域,而Nepa anophthalma则适应了罗马尼亚洞穴中的生活。在低海拔或平地的水田、池塘、净水域等水生生物栖息地也有它们的存在。然而,由于水生环境的污染,它们的数量正在减少。

在我国,蝎蝽科的分布主要包括稻田、池塘、沼泽、运河和溪流等淡水环境。它们主要栖息于低海拔或平地的水田、池塘、净水域等水生生物栖息地。其中,Ranatra chinensis(中国水蝽)是我国东亚地区的主要种类,体长可达6厘米。此外,蝎蝽科还分布在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在冬天来临时,它们会跑到底层石缝处或泥土中过冬。翌年3月出蛰活动;5月间交配产卵于水生植物茎秆中;下旬若虫孵化。

经济价值

蝎蝽科昆虫的幼虫在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它们主要捕食水蚤孑孓等小虫,对消灭蚊虫起一定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蚊虫数量,减少了蚊虫对人类的危害。然而,老龄的蝎蝽科昆虫及其成虫主要捕食鱼苗,因此,它们也是淡水养殖事业的害虫,对淡水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