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 :位于非洲东部的联邦制国家

更新时间:2023-08-25 22:24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阿姆哈拉语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英语: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简称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ኢትዮጵያ,英语:Ethiopia),是位于非洲东部的联邦议会制国家,国土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截至2023年10月,埃塞俄比亚全国总人口为1.2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

埃塞俄比亚境内以高原为主,全国2000~2500米,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到西南斜穿,将其分为和东部高原两部分,其中占全国面积的2/3,是青尼罗河的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地处赤道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气候为主,同时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而多变。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使埃塞俄比亚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包括金、铂、、铁、铜等,也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八个重要的栽培植物原产地之一、全球鸟类多样性中心,拥有31种特有哺乳动物,以及13处自然保护地类型。

埃塞俄比亚具有3000年文明史,是非洲最古老的独立国家。其于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人类活动,并于公元1世纪左右出现最早的王国记载。中世纪时哈比沙人、阿姆哈拉人先后在此建立基督教王朝。1889年,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9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在与意大利王国的战争中获胜,成为当时极少数未遭列强殖民的非洲国家,并维持独立至贝尼托·墨索里尼发动第二次意埃战争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塞俄比亚在复国时主张对厄立特里亚的统辖权,后者展开了长期的抵抗。1974年,海尔·门格斯图等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建立军政府,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亲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在内战中获胜,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上台执政。2019年底,埃革阵改组为繁荣党继续执政,并正式与交火数十年的厄立特里亚和解。2022年11月,埃塞俄比亚政府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达成和平协议。埃塞俄比亚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非洲联盟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组织成员。2024年1月1日,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系埃塞俄比亚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占GDP约40%。经济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鲜花、油料等。埃塞俄比亚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年均产量33万吨左右,咖啡出口创汇占埃塞出口的约24%,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5%。埃塞俄比亚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制造业以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加工为主。2022年埃塞俄比亚国内生产总值1111.8亿美元,人均GDP1156美元,属于低收入经济体。埃塞俄比亚陆路交通以公路为主,截至2021年,埃塞俄比亚公路网总里程达15.58万千米,全国共有40多个机场,其中亚的斯亚贝巴宝利国际机场是东部非洲的空运中心,海上运输主要通过邻国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的港口。2021年,埃塞俄比亚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498,位居全球第175位,属于低发展水平国家。

埃塞俄比亚的文化在非洲独树一帜,既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有当地传统的民俗,融合了阿比西尼亚王国、古也门和所罗门王国的文化。埃塞俄比亚为多民族国家,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早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的国家之一,约有45%的埃塞俄比亚人信奉埃塞俄比亚正教(基督教一性论教派)。埃塞俄比亚高原被认为是咖啡的起源地,自公元9世纪以来,当地就有饮用咖啡的文化传统。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人类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露西”(迄今350万年)。截至2023年12月,埃塞俄比亚拥有有纪念发现基督圣十字的庆典、锡达玛族的新年庆典等5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古城遗址、等共计11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

名称

埃塞俄比亚的名称于自希腊文“Αἰθιοπία”(源于Αἰθίοψ,Aithiops,即埃塞俄比亚人),该字由αἴθω(aitho“烧焦”)和ὤψ(ops“面部”)两个希腊词汇合成,意思就是“晒黑的面”,形容非洲棕黑种人的肤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ΗΡΟΔΟΤΟΣ/Herodotus)采用了该字来代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这些地区当时被称为“宜居世界”。 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希腊诗人荷马(Ὅμηρος/Homer)的著作中,它用来指两个民族,一个在非洲,一个在从土耳其东部到印度的东部。此外,荷马曾在其著作《伊利亚特》(ΙΛΙΑ/Iliad)(Ⅰ:423-424)中写道:“昨天,所有的神跟随宙斯去了俄海努斯,与无可非议的埃塞俄比亚人一起用餐(for Zeus went yesterday to Oceanus, to the blameless Ethiopians for a feast, and all the gods followed with him)”,首次提到了“无可非议的埃塞俄比亚人”这一说法,此处的“无可非议”用以描述埃塞俄比亚人(即古时对于黑人的统称)在道德或体格上的完美。

在希腊罗马时代,大概从公元前850年开始,“埃塞俄比亚”是努比亚(Nubia)地区的别称。在《旧约圣经》的许多译本中,埃塞俄比亚暗指努比亚,但古希伯来文本将努比亚称为库什;《新约》中的希腊语“Aithiops”,指的却是库什女王坎达克的仆人。

到了三世纪阿克苏姆帝国征服了努比亚地区,埃塞俄比亚成为了阿克苏姆人对国家的称呼。到了二十世纪,“埃塞俄比亚”正式成为国际通用的国家称呼。埃塞俄比亚的国名于1941年正式启用。

另外埃塞俄比亚的旧国名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是罗马化的当地人自称Ḥbštm和Ḥbśt(Ḥabashat),在阿拉伯语它演变成Ḥabasha,在塞巴语则演变成“'ḥbs”('Aḥbāsh)。

历史沿革

史前时代(公元前975年以前)

大约4.5万年前,在更新世中期,人们就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巴莱山脉(海拔约4000米)的无冰高原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量考古发现显示,早期人类曾经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火山坑边缘定居,位置就在首都南边不远的地方,人们用被称为黑火山玻璃的“黑曜岩”制作像剃须刀一样锋利的工具。在埃塞俄比亚西南角,在发现石器的同时也已经发现了装饰陶瓷和金属工具。考古工作者还在非洲之角地区的金恩峰(Djebel Djinn)发现了其他一些石器时代的证据。1974年,在阿法尔沙漠(Afar Desert)的哈达尔(Hadar)发现了一个最早的灵长目,被称之为“露西”(Lucy),埃塞俄比亚人则称之为“登切纳什”(Denqenash),考古学家认定,这个人类种族的女性祖先在350万年前于此居住。

新石器时代,埃塞俄比亚乡村农业社会已经有所发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埃塞俄比亚的石器时代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例如,埃塞俄比亚的沃塔人(Watta)与东北地区和西部非洲的狩猎人群有关,阿加乌(Agau)是当今所发现的埃塞俄比亚高原(Abyssinian highland 高原)北部和中心地区早期人类的一个例证。阿加乌被认为是该地区发展各种新植物种植、饲养驴和繁殖骡子的开拓者。

公元前2000年结束时,在埃塞俄比亚发生了一次人口大爆炸,在埃塞俄比亚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建立国家的基本条件。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是最早的居民。古埃及古王国时期有一些关于该地的记录。埃及商人约公元前3000年称努比亚或库施(Kush)的南部为朋特之地和Yam。与此同时,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今天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地区,还存在有一个达莫特王国(Dʿmt),这个王国保存下来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极少,该王国被认为可能是阿克苏姆王国的前身。

理查德·潘克赫斯特(Richard Pankhurst)指出,早在第一王朝或第二王朝时古埃及人就拥有没药(myrrh)(出产自朋特之地),所以在古埃及时,两处已存在贸易。历史学家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假设可以通过陆路达到尼罗河和它的支流(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来实现这种早期贸易。 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阿伽撒尔基德斯(Agatharchides)曾记载早期古埃及的航海:“在古王国时期的繁荣时期,在前30世纪与前25世纪期间,为了控制尼罗河航线,古埃及的船最远航行到红海的出产没药(myrrh)的国家。”

在希伯来圣经《列王纪上》第10章中记载,公元前1000年左右,非洲曾经有一个希巴女王(Queen of Sheba)由于所罗门的知识而来访以色列王国。而根据埃塞俄比亚的传说,示巴女王是埃塞俄比亚的女王。

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1世纪-10世纪)

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今埃塞俄比亚境内,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首都为阿克苏姆城。阿克苏姆的兴起,同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前6世纪后,古代地中海地区同印度之间通过红海进行的贸易渐趋繁荣,这一因素促进了阿克苏姆王国的崛起。

公元初年,阿克苏姆成为独立国家,约在2世纪前后统一北方后又向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扩张。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阿克苏姆王国进入极盛时期。埃扎纳统一埃塞俄比亚北部,西渡尼罗河攻灭麦罗埃公国并征服南阿拉伯帝国的一些王国,其领土边界已与罗马帝国埃及行省接壤。埃扎纳自称“万王之王”,改奉基督教,并定其为国教,以统一各部落的信仰。他还进行文字改革,创制了沿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525年,国王加列布东渡红海征服也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对阿拉伯半岛南端的控制。阿克苏姆本土及其附庸王国都向加列布纳贡。国王拥有强大的军队,加列布东征也门时,曾动员数万大军和200多艘船只。此外,国家还制定有法令。由于国势强盛,阿克苏姆在古代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拜占庭帝国为了对抗波斯,曾与阿克苏姆结好。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积极支持加列布征服也门。公元517年至518年左右,犹太国王优素福·阿萨尔·亚塔尔(Yusuf Asar Yatar)篡夺了王权,而阿克苏姆人无法渡过红海并任命另一位国王。亚塔尔掌权后,袭击了阿克苏姆也门当地的驻军,并摧毁了那里的一座教堂。阿克苏姆国王加列布得知亚塔尔对也门当地基督徒的迫害后,派遣一支舰队前往红海,击败并罢黜了亚塔尔。随后加列布在也门另立总督。后来总督自立为王,加列布试图再次跨海入侵,但没有成功。

当时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两次遣使前往阿克苏姆,要求阿克苏姆商人尽多收购从中原地区运到印度的丝绸,转卖给拜占庭帝国,以打击控制丝绸贸易的波斯。阿克苏姆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有酿酒、陶瓷、造船等行业。著名的阿克苏姆圆顶石碑,反映了其建筑艺术的成就。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的发行不仅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发达,而且对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王权影响有着重要意义。阿克苏姆王国存在着奴隶制,奴隶主要是从邻近部落中掠夺来的。

570年,波斯占领也门,并夺占阿克苏姆的部分海岸属地和通商城市。阿克苏姆被赶出阿拉伯地区。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克苏姆与海外联系全被隔绝,国家趋于衰落,10世纪,阿克苏姆王国灭亡。

扎格威王朝(12世纪)

随着阿克苏姆王国统治中心的南迁,阿克苏姆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也扩及南方。当地的原有居民阿高人、阿姆哈拉人纷纷改信基督教,接受基督教文化。约在公元 1137 年,一个新的王朝-扎格威王朝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诞生。

扎格威王朝在埃塞俄比亚的统治持续了约 150 年。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阿高人,他们不同于自称是所罗门后裔的阿克苏姆王国的统治者,自称其祖先是摩西。因此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它被认为是一个位王朝。扎格威王朝先后有 11 位国王,其首都设在阿德法(Adefa,即今天的拉利贝拉)。

扎格威王朝的历代国王笃信基督教,热衷于建造教堂和修道院。这个王朝对埃塞俄比亚历史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它在其都城阿德法(又称罗哈)建造了许多巨型的独石教堂。今天,拉利贝拉保存下来的独石教堂共有 11 座,分成3群。

所罗门王朝(13世纪至17世纪)

扎格威王朝统治后期,其权威不断受到来自居住在厄立特里亚提格雷和阿姆哈拉地区的居民的挑战。约在1270年,一位名叫叶库诺·阿姆拉克(Yekuno Amlak)的阿姆哈拉贵族率兵赶走扎格威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并自立为国王,建立自己的王朝,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这个王朝的统治者由于自称为阿克苏姆和古代以色列所罗门的后代,所以后来被称为所罗门王朝,叶库诺·阿姆拉克的即位也被称为是所罗门血统的“复位”。后来埃塞俄比亚历代君主均把他们的血统归于所罗门家族,以此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在叶库诺·阿姆拉克统治时期,阿姆哈拉成为埃塞俄比亚这个基督教王国的地理和政治中心。他不仅巩固了对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的控制,而且还削弱并打败周围的一些异教徒和穆斯林势力,特别是位于阿姆哈拉东南部的穆斯林苏丹国伊法特。

1285年,叶库诺·阿姆拉克去世,他的儿子亚格巴·西昂(Yagba Siyon)继位(1285~1294年在位)。他死后,叶库诺·阿姆拉克的儿子和孙子们为争夺王位而展开激烈斗争。1313年,叶库诺·阿姆拉克的孙子阿姆达·西昂(Amda Siyon)登上皇帝宝座,结束王位之争,并立下一条规定:为了避免争夺王位,叶库诺·阿姆拉克的所有男性子嗣,除了在位的皇帝及其儿子外,都终身监禁在一个平顶山监狱里。皇帝死后,除了其继承人外,其他儿子也都终身监禁起来。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 16 世纪初。

阿姆达·西昂在位期间(1313~1344 年),所罗门王的政治版图大为扩张。阿姆达·西昂率领军队四处征战,不仅巩固了对原有的基督教区域的控制,而且将周围的绍阿、戈贾姆、达莫特以及塔纳湖周围的阿高人居住区纳入国家的版图。他还发动对伊法特苏丹国的战争,并取得胜利,从而加强了埃塞俄比亚中央高原与红海之间的贸易商路的控制。

所罗门王朝时期,埃塞俄比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到14世纪,作为万王之王的皇帝在理论上已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王国由众多的小王国组成,小王国的国王们臣服于万王之王,并定期向万王之王进贡实物,在皇帝需要作战时向皇帝提供士兵和给养。所罗门王朝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爵位和称号系统如最重要的爵位有:国王、亲王和公主、掌玺官、大法官等。军事爵位则包括公、侯、伯、子、男等 5 级爵位。皇帝不断地在王国各地巡视,以保证各地统治者效忠于自己。如果皇帝发现有哪个地方统治者不效忠于自己,便发兵进行讨伐。官廷有着非常复杂的礼仪,皇帝受到严格的保护,除了身边的仆人和官廷高级官员外,其他人很难见到皇帝。

随着伊斯兰教兴起,所罗门王朝统治下的阿比西尼亚成为基督教在东非的一块“飞地”。在14世纪到15世纪,阿比西尼亚与葡萄牙来往密切,里斯本宫廷同设立在冈达尔城的阿比西尼亚朝廷建立了外交关系,派遣了大使。

当1535年阿比西尼亚受到来自索马里地区的伊斯兰教“圣战”大军入侵时,葡萄牙还提供了一批火绳枪,以及由克里斯托弗·伽马率领的远征队。1542年,400名葡萄牙火绳枪手在阿比西尼亚北方的阿拉季湖附近打败了伊斯兰军队,但是不久之后即被土耳其阿尔巴尼亚阿拉伯雇佣兵击败,伽马战死。随后在1543年的维纳达加战役中,所罗门王朝皇帝加拉维德沃斯在葡萄牙残军的帮助下,以少胜多,大败阿达尔苏丹国,收复了全部失地。

不过,当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耶稣会,试图在属于科普特教会的阿比西尼亚树立起天主教绝对威权、导致阿比西尼亚爆发内战的时候,被吓坏了的所罗门王朝皇帝苏斯尼约斯在1623年发布公告,驱逐葡萄牙人,恢复了科普特教会的传统。

17世纪之后,所罗门王朝走向了“拜占庭化”的模式,犹如拜占庭帝国其衰亡的最后几个世纪所表现出的情景一样,冈达尔的埃塞俄比亚帝国朝廷沉溺于寻欢作乐和勾心斗角,政治暗杀盛行,不止一个皇帝被其儿子害死,帝国逐渐呈现出没落衰败的景象。皇帝的权力相对下降,大省的公爵、总督和部落首领的地位上升。

“王子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贵族争端与王位纷争

1769年5月7日,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然废黜皇帝,一周后将其诛杀。自此,埃塞俄比亚的皇权名存实亡,大权落入贵族和地方将领手中。史学家通常认为这标志着埃塞俄比亚全面分裂的“王子时代”的开端。

米卡埃尔公爵废黜皇帝伊约阿斯后,于5月拥立年老而体弱的约翰尼斯亲王即位,成为约翰尼斯二世。不过约翰尼斯二世仅在位数月,便于10月死于非命,有文献称他被米卡埃尔公爵毒害而死。继位者是年幼的特克勒·海马诺特二世,他当时年仅15岁。米卡埃尔公爵左右皇室的行为招致众怒,贡德尔民众发动起事,但被米卡埃尔公爵血腥镇压。不过,米卡埃尔公爵未能抵挡住地方贵族的群起攻势,于1771年“萨尔巴库萨三大战役”中溃败,彻底失势,最终下野担任北方的提格雷省总督,并于当地终老。不过,贡德尔并未因米卡埃尔下台而重归稳定,地方贵族进入贡德尔后,各自拥立新的皇帝即位,并就此展开继承争端,所罗门王室的多位成员多次即位、又多次被他人废黜,最甚者如特克莱·乔治斯,他先后六次即位,又六次遭到废黜。所罗门王室完全沦为地方贵族干涉贡德尔朝政的傀儡。但是在众多地方贵族中,绍阿省总督阿姆哈·伊亚苏斯并未参与贡德尔的争端,而忙于建造新都安科贝尔。

瓦拉谢赫诸王

特克莱·乔治斯于1779年初次即位时,曾试图重建皇权的绝对权威,但遭到极大阻力。奥罗莫叶周部族的阿里一世将特克莱·乔治斯皇帝推翻,扶植傀儡伊亚苏三世即位,他自己则担任摄政。1786年,阿里一世受封为比特瓦达德公爵(ቢትወደድ),是为公爵中的最高等级。自阿里一世起,这支奥罗莫部族的首领长期担任摄政,成为贡德尔的实际掌权者。阿里一世公爵的后继者是其兄弟阿利加兹公爵。阿利加兹于1803年逝世后,提格雷省的沃尔德·塞拉西利用米卡埃尔公爵于提格雷的旧部,击败贡德尔的叶周人,继任为摄政。沃尔德·塞拉西的统治被叶周族的古格萨公爵和提格雷贵族萨巴加迪斯推翻,后者在古格萨公爵夺权后统治提格雷省。随后的叶周族摄政王分别是伊马姆公爵、马里耶公爵、多里公爵和阿里二世公爵。

这些叶周部族统治者称为瓦拉谢赫诸王(Wara Sheh)。瓦拉谢赫诸王握有极大权力,能够基本统领各贵族及领主,建立主从关系。不过,瓦拉谢赫诸王未能完全统治埃塞俄比亚全境。瓦拉谢赫诸王的势力范围从贝格梅德尔(Begemeder)省开始,穿过查查霍关口(Chachaho Pass),延伸至马克特(Maqet)、瓦德拉(Wadla)、达兰塔(Dalanta)和达温特(Dawent)等阿姆哈拉省份;在这之外的绍阿、戈贾姆(Gojjam)、沃洛(Wollo)、塞米恩(Semien)、提格雷,到哈马西恩(Hamasien)、瓦格(Wag)等诸省,则仅和贡德尔维持朝贡和司法上诉关系,处于自治状态,仅定期参加中央会议,时而应召参战。新统治者上任,经贡德尔承认后便可开始其自治,不过一些固执的自治领主亦曾被瓦拉谢赫下令囚禁。提格雷、绍阿和戈贾姆是较为独立的地区。提格雷的统治者多次反抗瓦拉谢赫王的统治,而南部的绍阿则长期自治,其统治者甚至自称为王(Negus)。

王子时代的终结

1831年,叶周族的多里公爵逝世,年仅12岁的阿里二世即位成为摄政王,其母梅嫩·利本·阿梅德亦是皇帝约翰尼斯三世的皇后,梅嫩皇后曾在阿里二世年幼时掌权。阿里二世时期,埃塞俄比亚处于极度不安的分裂状态,叶周族的统治范围亦缩小到北方德布雷塔博尔的山区。阿里二世的大敌是提格雷总督武贝·海尔·马里亚姆侯爵,他得到了约翰尼斯三世皇帝的支持,曾于1841年率军攻占贡德尔,将阿里二世驱逐。阿里二世改立萨赫勒·登格尔为帝,于1842年击败武贝侯爵,重夺贡德尔的权力。除内部动荡之外,埃塞俄比亚亦面临着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入侵。

王子时代的终结者是出身强盗的将领卡萨·海尔·乔治斯,他在尼罗河西岸对抗埃及人的战斗中曾取得大胜,因而积累了一定威望。叶周族的梅嫩皇后出兵对抗卡萨的部队,不过不敌对手,被迫封卡萨为登比亚(Dembiya)分督,并将阿里二世的女儿特瓦贝奇(Tewabech Ali)嫁给卡萨。武贝侯爵联系英法施压于埃及,迫使其停止入侵;但是在此之前,卡萨率军在加拉巴特同埃及人作战负伤,反被梅嫩皇后羞辱。1852年,卡萨宣布独立,起兵对抗阿里二世和梅嫩皇后,并用三年时间瓦解了二人的叶周族势力,随后卡萨率军先后击败戈贾姆的戈舒侯爵和提格雷的武贝侯爵,于1855年自立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皇帝。以皇权衰落为主要特征的王子时代就此结束,特沃德罗斯二世得以重建古老的君主专制传统。王子时代的结束也被视作埃塞俄比亚现代史的开端。

在殖民浪潮中保持独立(19世纪中叶至1945年)

埃塞俄比亚与利比里亚是非洲仅有两个从未被欧洲殖民的国家。19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开始了对埃塞俄比亚的渗透。1867年10月,英国借口领事卡麦伦其及随员和两名传教士被扣,由罗伯特·内皮尔将军率领英国远征军从印度跨海远征埃塞俄比亚。1868年4月10日,双方在马格达拉展开激战。特沃德罗斯二世的军队被击败,加拉人指挥官贝希尔又临阵叛变。4月13日,英军攻陷马格达拉,特沃德罗斯二世兵败自杀身亡。埃塞俄比亚割让了索马里兰地区。

1868年特沃德罗斯二世被英国远征军打败自杀后,原提格雷大公约翰尼斯四世(Yohannes Ⅳ)在英国支持下,凭藉武器优势在特沃德罗斯二世死后4年打败各路诸侯,于1872年自立为帝。

由于尼罗河上游的主要部分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加上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红海身价倍增,而埃塞俄比亚当时正处在红海的重要关口上,埃塞俄比亚被当时臣属于奥斯曼帝国埃及所觊觎。1872年至1876年,在英国的支持下,埃及军队两次入侵埃塞俄比亚,约翰尼斯四世带领埃塞俄比亚军队,先后两次打败入侵的埃及军队,最终避免了埃塞俄比亚被殖民的命运。

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急需更多的原料和市场,因此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地争夺日益激烈,意大利也不遑多让。意大利在1870年代刚刚完成国家统一后,也引入殖民主义展开对非洲的扩张行动。

1885年,透过英国的支持意大利掌握马萨瓦至欠卢尔沿岸,腹地进逼埃塞俄比亚北部。迫使埃塞俄比亚在1889年5月2日签订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方面割让北部领土,由意大利用200万里拉作为交换代价。意大利更自由解释第17条条文,在签订的那年宣布将整个埃塞俄比亚领土做为自身的保护,占领了北部领土。

1890年,意大利把从埃塞俄比亚夺得的北部领土和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合并,埃塞俄比亚政府拒绝接受要求,也不承认其占领。1893年2月12日,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知会意大利政府,自1894年5月2日起将不在履行《乌西亚利条约》的一切权利及义务。为了干涉,意大利准备1.4万兵团交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

1894年7月17日,首批意大利军团抵达卡萨拉并在那展开第一场战斗。据意大利的记录,埃军是10万人左右其中有1万名骑兵。在埃塞俄比亚的各领主同时也是军队司令官,孟尼利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埃军的核心。1895年1月,意大利军连八次击败各地封建主。3月,意大利军开始全面进攻,成功攻占阿迪格腊特。这年年底,埃军已动员了12万人。1895年12月7日,由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在安巴—阿拉吉的战斗中获胜,意大利军第一次打败仗。

1896年3月1日,埃塞俄比亚军事先侦查意大利兵营得知作战情报。意大利军因行军分隔彼此距离拉大,使得埃军能逐一地重创分散的意大利军。埃塞俄比亚指挥部善用正面攻击和侧翼纵深作战,结合军队并包围敌军。主要目标锁定意大利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大利炮兵有效狙击了进攻,但是意大利军的纵队仍旧被击溃,还差点被全歼,其他的意大利军纵队也被击败。虽然意大利军拥有良好的装备和军事技术,但在阿杜瓦战役中意军再度被击溃。

1896年10月26日,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签定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该条约规定,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的完全独立,废除《乌西亚利条约》,埃塞俄比亚则同意意大利对厄立特里亚的殖民统治,释放阿杜瓦战役中所有意大利战俘。根据该条约,双方于1900年沿梅雷布河划定了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边界。

战后,西方列强相继与埃塞俄比亚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地位。在1897年到1908年间,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分别与埃塞俄比亚签定条约,划定他们的殖民地与埃塞俄比亚的疆界,从而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版图。

192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张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在长期准备后,发起全面进攻。埃塞俄比亚政府号召国民起来保卫祖国。第二次意埃战争,意大利在东非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30万人,埃塞俄比亚皇帝卫队和各封建主军队总数虽有35万人,但训练较好的不过万人。意军分三路进攻。北路意军由意大利东非总督德-波诺将军率领,从厄立特里亚进攻提格雷省,10月6日占领阿杜瓦,突破北部埃军防线,11月8日占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从阿萨布进攻的东路意军在埃军的顽强抵抗下进展甚少。南路意军由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率领,从意属索马里进攻欧加登,11月8日占领戈腊黑。此后战事进入僵局。埃军挫败意军速胜企图。国联于1935年10月7日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但在制裁中没有把意大利急需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禁运,英、法仍对意大利开放苏伊士运河。1936年3月31日,在阿散季湖附近的梅丘,埃军主力被击败。5月3日,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属东非殖民地。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争阶段。1937年夏,抗战部队领袖在首都附近的安博成立“团结和合作委员会”,选出统一的指挥部和政治领导。至1939年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大部分国土。

1941年1月塞拉西率部从苏丹返国,爱国者起而响应,队伍迅速扩大。4月6日,英、埃军队解放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海尔·塞拉西一世进入首都,埃塞俄比亚复国,抗意卫国战争赢得胜利。

冷战时期(1945年~197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力扶持埃塞俄比亚,双方签订了十多个军事和经济协定,前者在埃塞设立基地、派驻军事顾问小组、并提供1.5亿美元的军援(占当时美国对全非洲军援的一半),埃塞俄比亚由此建立起一支较为现代化的部队。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埃塞俄比亚立即宣布支援联合国军,塞拉西一世宣布派遣卫戍军“卡格纽营”参战,该步兵营参与了上甘岭战役。作为回报,美国大力推动将当时受联合国托管的厄立特里亚并入埃塞俄比亚、组成一个联邦国家。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称:“从正义来看,必须考虑到厄立特里亚人民的观点。但是美国在红海盆地的战略利益与安全考虑及世界和平使得这个国家必须联系我们的盟友埃塞俄比亚。”同年12月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390号决议,英国对厄立特里亚的托管结束,埃塞俄比亚与后者组成一个联邦,厄立特里亚保有相当程度的自治,诸如行政管理权、司法权、旗帜、警察与收税权等内务。1962年,海尔·塞拉西一世宣布解散厄立特里亚议会,埃塞俄比亚径自将厄立特里亚改为辖下的一州,激起当地人民反抗。于此稍早建立的地方组织“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成为抵抗军主力,埃国与其展开长达30年的对抗。

军政府统治时期(1974年~1977年)

1974年,在严重饥荒下,埃塞俄比亚发生军事政变废黜皇帝。9月,由于一批少壮军官组成“军队、警察和地方部队协调委员会”(即DERGUE,英文SHADOW之意,后泛指军政府和海尔·门格斯图政权)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海尔·塞拉西政府,宣布结束帝制,成立“临时军政府”,德尔格政权建立,由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Mengistu Haile Mariam)掌握实权。11月,“临时军政府”又改为“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12月,“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宣布埃塞俄比亚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金融财政机构和工业国有化。

门格斯图统治时期(1977年~1991年)

1977年2月,海尔·门格斯图中校发动军事政变,担任"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1979年,成立以军人为主的“埃塞俄比亚劳动人民党组织委员会”,实行一党制。1984年,按苏共模式组成“埃塞俄比亚工人党”。然而,门格斯图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埃塞俄比亚在80年代出现前所未有的饥荒,各国为了抒解当地灾情而举办了一个超大型演唱会募款,并由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和莱昂纳尔·里奇(Lionel Richie)为大会创作了一首主题曲《世界一家》(We are the world);埃塞俄比亚该次灾情使世界关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泛滥,以及富裕国家的经济垄断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绿色运动思潮。1987年9月,海尔·门格斯图宣布解散“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结束军事统治,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并建立新议会,门格斯图担任国家总统和政府首脑。1987年9月,该国更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88年3月,反政府武装活动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大规模内战爆发。1989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占领厄省大部。1989年9月,在埃塞俄比亚的苏联顾问与古巴军人全部撤出。1991年5月28日,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为主的埃革阵军队进入亚的斯亚贝巴海尔·门格斯图政权宣告瓦解。

欧加登战争

欧加登战争是在1977年到1978年期间爆发于欧加登地区的战争。战争起因是索马里对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欧加登是埃塞俄比亚东部的一块土地,当地主要居民为索马里人。在索马里语中,欧加登意为“灼热的土地”。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古巴和南也门公开支持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早期也曾经得到苏联支持,但后来苏联转为支持埃塞俄比亚。战争最后以索马里撤出欧加登地区告终。

过渡政府时期(1991年~1993年)

经过多年内战,1991年5月28日,海尔·门格斯图政权被亲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掌握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武装推翻。1991年7月,埃革阵主持召开全国会议,20多个政治和民族组织参加。会议通过了《过渡期宪章》,选举产生了87人的代表院。埃革阵组建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任临时总统;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也组建厄立特里亚过渡自治政府。1993年4月23日~25日,厄立特里亚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公决,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接受公决结果,承认厄立特里亚独立 。

联邦政府时期(1994年至今)

1994年12月,制宪会议制订《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埃塞在大选后将实行联邦制和议会内阁制,任期为五年,明确规定各民族拥有自决权利。1995年5月举行首次多党全国大选,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梅莱斯·泽纳维以人民代表院多数党主席的身份就任总理。1995年8月,新宪法生效,改国名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为内阁制国家。梅莱斯自1995年起,在2000、2005、2010年三次大选中,梅莱斯均胜选连任,一直担任埃塞俄比亚总理一职直至其逝世。

1997年,厄人阵与埃革阵双方高层决裂,厄国开始推行自己的货币“纳克法”。隔年5月埃厄战争爆发,造成了共计约7万人的死伤。最终埃厄双方于2000年6月停火,海牙(荷兰语:DenHaag)的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判定大部分争议领土归于厄立特里亚。后因埃塞俄比亚对边委会裁定先接受后拒绝,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2000年5月14日,埃塞俄比亚举行全国大选,埃革阵以绝对优势击败其他反对党蝉联执政。10月,新一届联邦议会和政府成立,两院议长和政府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均当选连任,经议会批准原内阁也全部留任。2001年10月,梅调整政府机构,并对内阁进行改组,增设了青年、体育和文化部与税务部,成立了由18名部长组成的新一届内阁。

进入21世纪,受益于政情基本稳定以及咖啡、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出口成长,埃塞俄比亚进入了一段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幅增长,国际银行统计埃塞俄比亚在2004年至2014年期间以每年平均10.9%的速度快速增加。

2011年,非洲之角地区由于长年战乱以及大规模旱灾爆发严重饥荒,许多索马里人逃入埃塞俄比亚,其影响直至隔年才逐渐回复。2014至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不规则降雨使埃塞俄比亚高原陷入先旱后涝的情况,农牧业受到普遍影响,农民的不满使埃塞抗议及冲突频传,并使以往在埃塞俄比亚不明显的种族问题浮上台面。2016年冲突加剧,在北部,占埃塞总人口2/3的奥罗莫人与阿姆哈拉人,对仅约总人口6%提格利尼亚人长期执政产生埋怨,爆发了大规模抗议并遭到武力镇压;在南部,奥罗莫人与索马里人和盖德奥地区(Gedeo e)原住民之间长期的土地纠纷演化为暴力行动,奥罗莫、索马里和盖德奥都出现大量逃亡的难民。2015年10月28日,埃塞俄比亚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8年,曾任职埃塞网络安全局(Ethiopian Information Network Security Agency, INSA)的阿比·艾哈迈德·阿里(Abiy Ahmed Ali)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理,他走访厄立特里亚并宣布解除双方敌对关系,并解除了埃塞原先对大部分网站的封锁。然而同年奥罗莫人与盖德奥原住民之间再次爆发严重冲突,此次纷争迫使140万盖德奥人出逃,为该年全球最大规模的难民潮。埃塞国防部在当年2月至6月期间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面对不同族群间频发的冲突,埃塞政府最终宣布将在2020年8月16日举行大选,诸如索马里州州长穆斯塔法·穆罕默德·奥梅尔(Mustafa Mohammed Omar)等埃塞各派系异见领袖亦参选。因疫情与内战影响该场大选被迫延期, 埃塞俄比亚第六届全国选举最终于2021年6月5日举行。

2020年11月,埃塞俄比亚联邦政府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之间爆发提格雷战争。直至2021年底双方停战前,交火已造成10余万名死伤,以及200万人的难民潮。2022年11月3日,埃塞俄比亚内战双方已达成协议,同意停止持续了两年的冲突。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非洲之角,为内陆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南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位于东经34°~40°、北纬6°~9°之间,国土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埃塞俄比亚属于UTC+3时区,没有夏令时

气候

埃塞俄比亚位于赤道北回归线之间,其气候类型多样,并随地势高低的不同,垂直分带明显。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属热带沙漠性气候;海拔500~2400米的高原,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海拔2400~3500米的山地,属温带山地气候;海拔 3500米以上的高山区,属寒带高山气候。

埃塞俄比亚全国年均气温为10~27℃,3~5月最热,最高气温34℃左右,11月~翌年1月最低。气温年较差变化在2~6℃之间。温度受海拔高度影响明显,垂直递减率约为每上升100米降温0.7℃。其中平原和低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高原年均气温18~26℃;山地年均气温15℃左右;高山区年均气温在10℃以下,常有冰雹和霜冻

埃塞俄比亚两季(雨季和旱季)分明,10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9月为雨季,7、8月份降雨量最多;年均降水量低地和谷地地区为100~500毫米,高原区为1000~1500毫米,山区则会超过2000毫米。埃塞俄比亚的降雨主要来自西南印度洋温暖湿润的季风,大部分降雨均为热带山地型,雷暴雨经常可见,其中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最为集中,每年可达75~80次。冰雹在中部高原地区也经常可见,尤其是9月份。埃塞俄比亚夏季各月均盛行偏南风,冬季则以东北风占优势。风速在雨季和旱季间的过渡季节较大。

地质

埃塞俄比亚位于“泛非构造带”中的东非造山带。“泛非构造带”形成于距今1000Ma~450Ma,包括非洲北部、东部至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地区。该活动带在构造上将非洲大陆的西非尼罗河(Nile)、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刚果南非等稳定的克拉通(“craton”,一般指古陆核)分隔,由阿拉伯—努比亚地盾(Arabia Nubian 地盾)和莫桑比克带(Mozambique Belt)构成。努比亚地盾包括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等,主要由新元古代变质岩及各类侵入岩组成。

埃塞俄比亚出露前寒武纪第四纪地层,以前寒武纪、中生代晚三叠-侏罗-白垩纪新生代地层最为发育,古生代特别是前二叠纪地层匮乏。主要的岩石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和陆相沉积岩、新生代基性-酸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其中前寒武纪变质岩及其同一后期侵入岩构成的杂岩,主要出露于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3%;显生宙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覆盖了该国中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裂谷和东部的洼地,其中晚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岩,约占25%,新生代基性-酸性火山岩,约占34%,新生代火山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约占18%。

地形地貌

埃塞俄比亚地势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地形特征:西部高原、西部低地、东部高原、东部低地和东非大裂谷。其国土大部分是由地壳抬升和熔岩堆积形成的高原,约占该国面积的2/3;在东部与索马里接壤的欧加登(Ogadēn)地区、高原西部和西南部分布着沙漠和半沙漠地带。

埃塞俄比亚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到西南斜穿埃塞俄比亚,将其分为西部高原和东部高原两部分。西部高原是埃塞俄比亚的主体,地势从东向西倾斜,被众多的河流切割成一块块顶部平坦、边缘陡峭的高台地;西部低地位于西部高原的西部边缘部分,沿苏丹南苏丹边界南北延伸,大都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间或分布着一些河谷平原。东部高原的东面和南面,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从海拔1500米下降到500米的低高原。东部低地从天空俯瞰,其从东部高原的狭窄带陡然下沉,再平缓地延伸数百千米,直到索马里边界。

东非大裂谷在西部高原和东部高原的悬崖所包围之中,分成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部分。东北部分沿着谷底逐渐接近红海亚丁湾,谷底呈漏斗状扩大。这一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间或有一些火山凸起,其中部分火山至今仍处于活跃状态。迪纳基尔平原(Denakil Plain)即位于此地。西南部是一个狭长且海拔较高的洼地。它包含了埃塞俄比亚的湖泊区域,是一个内流盆地。

埃塞俄比亚60%以上的国土海拔高于1000米,全国平均海拔2000~2500米,其上还分布着许多海拔3500米以上的死火山。海拔最高处为拉斯达什恩峰(Ras Dashen/Ras Dejen),达4533米;北部迪纳基尔平原中的科巴辛克(Kobar Sink)大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以下116米。

水文水利

水文

埃塞俄比亚由于地势高的缘故,素有“东非水塔”之称,这里是许多跨国河流的发源地,众多河流呈伞状向周边地区辐射。除阿瓦什河和奥莫河外,其余主要河流都流向他国。该国主要河流有青尼罗河巴罗河(Baro River)、奥莫河(Omo River)、瓦比-谢贝利河(Wabe-Shabele River)、塔卡泽河(Tekeze River)、阿瓦什河(Awash River)等。这些主要河流均常年有水,但流量呈季节性变化。如阿瓦什河年平均流量为42立方米/秒,旱季时期最低流量为2立方米/秒,而雨季最大流量则高达600立方米/秒。

河流

青尼罗河(blue nile river)是埃塞俄比亚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流经苏丹和埃及的尼罗河的两大支流之一。青尼罗河的水量占尼罗河水量的70%以上。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的塔纳湖,在埃塞俄比亚境内流程约800公里,落差达1200米,有60条支流。

奥莫河(Omo River)是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重要河流,整条河道在埃塞俄比亚境内,进入与肯尼亚接壤的图尔卡纳湖。奥莫河是内流盆地流域的主要河流。根据埃塞俄比亚中央统计局资料,奥莫河全长760公里。

湖泊

冰期时代成千上万年的雨水冲刷和后来频繁的火山喷发,在埃塞俄比亚留下众多的天然湖泊。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内分布着一系列湖泊,自北向南依次为泽威湖(Zuwai)、朗加诺湖(Langano)、阿比亚塔湖(Abiata)、萨拉湖(Shalla)、阿瓦萨湖(Awassa)、查莫湖(Chamo)和阿巴亚湖(Abaya)等,此外,西北部还有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高原湖泊塔纳湖。加上人工湖,埃塞俄比亚全国湖泊总面积达7500平方公里。

塔纳湖(Lake Tana)位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的锡缅山脉东南部,系尼罗河主要支流阿巴伊河(即青尼罗河)的发源地。该湖长70公里,宽约60公里,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湖中分布着大大小小30多个岛屿,许多岛屿上建有年代久远的修道院和教堂。塔纳湖渔业资源丰富,盛产罗非鱼、白鱼、鲇鱼以及尼罗河鲈鱼等。

泽威湖(Zuwai)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以南160公里处,是埃塞俄比亚大裂谷带最大的火山湖之一,面积434平方公里。该湖平均水深4米。湖中及周围地区鱼类及鸟类资源十分丰富。

水利

埃塞俄比亚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200万千瓦,仅有不到20%的人口能用上电,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电力供应。 2011年,埃塞俄比亚宣布在与苏丹接壤的青尼罗河源头兴建复兴大坝。大坝耗资50亿美元,全长1.8公里,高145米,完工后的装机容量可达6000兆瓦,可以满足该国1.1亿人口的用电需求,建成后将成为非洲最大和世界排行第七的水利发电站。 2020年7月,复兴大坝开始蓄水,计划在5至10年内完成。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埃塞俄比亚国土面积为110.36万平方千米,其中农业用地约占 34%,耕地约占 9.6%,林地和灌木覆盖面积约占 48.9%。该国只有 4.5% 的耕地得到灌溉。保护区占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积的 14%。

矿产资源

埃塞俄比亚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北部提格雷(Tigray)至厄立特里亚边界、西部沃莱加(Welega)至苏丹边界和南部阿多拉(Adola)至肯尼亚边界,多与前寒武纪低级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的构造热液作用有关,主要优势矿种为金、铂、钽铌矿、铁、铜等。非金属矿产在各类地质体中均有分布,其中资源潜力较大、开发前景较好的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裂谷带内,主要优势矿种为纯碱、钾盐硅藻土、斑脱土、石盐石膏等。能源矿产中煤炭主要为褐煤矿,主要赋存于新生代沉积岩中,具灰份高,固定碳低等特点,煤质较差;地热资源丰富,分布于裂谷带内,属该国的优势能源矿产;油气资源主要在与索马里交界的欧加登盆地中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埃塞俄比亚主要开采的矿产有金、铂、钽铌矿、铁等金属矿产及硅藻土、大理石花岗石、生石膏、蛋白石等非金属矿产。

金是埃塞俄比亚出口的主要矿产产品。金矿开采主要集中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阿多拉地区、西部的沃莱加地区及北部的提格雷地区,其中由 埃塞俄比亚米德罗西公司(Midroc Ethiopia)经营的莱加德姆比(Lega Dembi)金矿是埃塞俄比亚目前唯一的现代化开采的原生金矿,每年金产量约4吨,保有储量约20吨。铂的主要开采区位于沃莱加的尤下多(Yubdo)地区,自1926年开采以来,已累计开采出2700千克铂。钽铌矿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是阿多拉地区的肯蒂查(Kenticha),探明储量为2400吨钽氧化物、2300吨铌氧化物。

埃塞俄比亚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条件较为优越,其开发利用程度相对于金属矿产资源比较高;但主要为采矿和粗加工,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阿比亚塔湖为纯碱的主要生产地区,为半机械化加工,年产量约2万吨。

地热资源分布于滕达霍(Tendaho)和阿鲁托-兰加诺(Aluto-Langano),其中阿鲁托-兰加诺是以热水为主的富气地热田,最高温度接近3600℃,潜在装机容量估计可以高达30MW并持续30年时间。

欧加登盆地中的卡罗巴(Calub)和希拉拉(Hilala)已探明商业性气田和天然气凝结物,其中卡罗巴天然气储量约760亿立方米,希拉拉天然气凝结物储量约400亿立方米。

水资源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丰富,号称“东非水塔”,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管理欠缺等问题。

2001~2005年埃塞俄比亚地表水覆盖面积约为6,726平方千米;2011~2015年约为6897平方千米,增加了29%。该国平均年降水量的长期深度为848毫米/年,可再生水资源为1162人均立方米,取水量为100人均立方米,环境需水量占可再生水资源的比例约为9%。

但是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5%,其西部流域约占其水资源的70%,然而大量的用水需求,特别是灌溉用水需求却集中于该国东部;在部分子流域,月度水资源压力十分可观,其总需水量占到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有近25%(2700万)的人口生活在高度缺水地区。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埃塞俄比亚是全世界8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该国在地理上具有多样性,各地在平均海拔、气温、降雨量等方面差别很大,从理论上讲,该国应该是一个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该国的植被可按海拔高度和气温降雨等因素的变化划分为4个植被带,即非洲高山地带和次高山地带、森林带、稀树草原带、干旷草原带和半沙漠带。埃塞俄比亚森林覆盖率仅为9%,大面积连片森林主要分布在偏僻和人迹罕至的沃累加、伊路巴博尔、咖法、阿鲁西、北锡达莫、北巴莱、哈拉尔盖高原和南绍阿等地,其中沃累加、伊路巴博尔和咖法三地的森林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3。这里生长的主要树种则为桧柏(Juniperus chinensis)、非洲橄榄树(Olea africana)等。在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低地地区,由于降雨少,天气炎热,那里的植被多为热带荆棘灌木从。这里生长着许多相思树属植物 (Accacio),其形状如雨伞。在高原边缘雨水相对充足、土地较肥沃的地区,如阿瓦什河谷、纳兹雷特一带,此类植物的密度较大,树干亦较高大,树高可达7-10米。

埃塞俄比亚生长着许多本国所特有的植物,如一种名为“Urtica Simensis”荨麻科荨麻属植物和高大的红海布鲁斯树(刺桐属 Brucei)。在玫瑰属植物中,只有一个亚品种是非洲所特有的,那就是阿比西尼亚玫瑰 (Rosa Abyssinica),其花朵呈乳白色,在旱季里埃塞俄比亚许多地方均可看到。

动物

埃塞俄比亚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是全球鸟类多样性中心,包括2.2万种凤蝶总科飞蛾类、800多种鸟类和约320种哺乳动物。有20多种鸟类、31种哺乳动物是该国所特有,如狮尾狒狒(Theropithecus gelada)、瓦利亚野山羊(Capra walie)、埃塞俄比亚狼(Canis simensis)、青腹绿猴绿猴属 pygerythrus)、斯韦恩麋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swaynei)、黄面鹦鹉(Poicephalus flavifrons)、火烈鸟(Phoenicopterus)、某种非洲象亚种(Loxodonta africana oleansie)、埃塞俄比亚条纹鼠(Mus imberbis)、大尾麝(Crocidura phaeura)等。因盗猎、栖息地被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埃塞俄比亚多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如瓦利亚野山羊、埃塞俄比亚狼种群数量仅剩下几百到几千只不等。狮子、豹子、大象长颈鹿犀牛和野水牛等动物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已经极其罕见。

自然保护地

埃塞俄比亚全国共有13个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由埃塞俄比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局(Ethiopian Wildlife Conservation Authority)负责管理,这些保护区总面积超过 375 万公顷,其中包括 180 万公顷的森林和林地。

巴莱山国家公园是埃塞俄比亚东南部奥罗米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公园。该公园创建于 1970 年,占地约 2200 平方公里,位于戈巴西部和西南部的巴莱山脉。巴莱山脉包含三个不同的生态区:北部平原、灌木丛和树林;中部萨内蒂高原,海拔超过 4000 米;南部哈伦纳森林,以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包括许多特有物种)而闻名。萨内蒂高原中部是稀有濒危的埃塞俄比亚狼的最大栖息地

阿瓦士国家公园是埃塞俄比亚国家公园之一。该公园位于阿法尔地区南端,在亚的斯亚贝巴以东 225 公里处(阿瓦士以西几公里处),其南部边界沿阿瓦士河而建,公园里的野生动物包括东非大羚羊、索氏瞪羚、小羚羊等,以及 350 多种本地鸟类。

自然灾害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环流异常影响,非洲旱灾发生次数呈波动上升趋势。1983~1985年间,埃塞俄比亚旱灾造成上百万人死亡,导致人口大规模地向南和向西南迁移,造成严重的难民问题。1991年埃塞俄比亚再次发生大规模旱灾,导致南部约75%的牲畜死亡,成百上千万人因干旱面临食物短缺风险。2011年和2016年爆发的严重旱灾,至今还在影响埃塞俄比亚,根据2022年联合国数据,埃塞俄比亚有700万人受到干旱的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形势迅速恶化,饥荒和营养不良的风险很高,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埃塞俄比亚全国划分为12个州和2个特别市,下再划分为区、小区(woreda)、及乡镇(kebele)。州界依照国内各主体民族的聚居地边界划分为主要特征。其中中埃塞俄比亚州(Central Ethiopia Regional State)于 2023 年 8 月 19 日全民公决成功后,由南方民族州北部地区组建而成。

主要城市

亚的斯亚贝巴

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国土中心,面积527平方千米,平均平均海拔2450米,最高点海拔高度3000米,终年气候凉爽,平均气温16°C,人口约386万(2022年数据)。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大城市,也是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和非洲联盟(Africa Union)总部的所在地,有“非洲政治首都” 之称,同时还是该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中心,全国半数以上的企业均在该市。亚市也是全国金融、保险、电信和基础设施中心。南郊为工业区,聚集着建材、纺织、食品和皮革加工等众多企业。市内著名的“默卡托”市场是非洲最大的露天市场,此外城内还有咖啡、谷类、烟草等农产品集散地。

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除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外,市内还有国家博物馆、埃塞俄比亚研究院、民族博物馆、圣三一大教堂、圣乔治大教堂等纪念性建筑物和名胜。近郊还有安托托山、火山湖和阿瓦什谷地等。

德雷达瓦市

德雷达瓦始建于1902年,位于埃塞俄比亚东部,北西东三面和索马里州接壤,南部和奥罗姆州接壤,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东515千米,距离吉布提港口313千米,是连接亚的斯亚贝巴和亚丁湾吉布提港口铁路线的中间枢纽站。德雷达瓦市属温暖型气候,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为31.4℃和18.2℃,年平均降水量为604毫米。

该市是一个特别行政区,辖区土地面积约1288平方千米,其中城镇面积为2.27%,农村土地面积为97.73%。人口约50万,城镇人口主要从事商业和工业,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自然资源方面,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富含粘土、长石、云母、方解石、沙石、石灰石等工业矿产。

该市拥有一个国际机场,拥有贯通其他城市和吉布提港口的公路网,另外连接亚的斯亚贝巴-德雷达瓦-吉布提港的铁路正在重建。电力方面,有国家电网接入,可提供163兆瓦的电力。辖区有充足的地下水,储量为200亿立方米。

政治

政体

1994年12月,制宪会议通过《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宪法》,决定改国体为联邦制;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实行政教分离。总统为国家元首,由人民代表院提名,经联邦院和人民代表院2/3多数同意后通过,任期为6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总理和内阁拥有最高执行权力,由多数党或多党联合组阁,集体向人民代表院负责。联邦议会由人民代表院和联邦院组成。人民代表院系联邦立法和最高权力机构,由选民直选产生的547名议员组成,少数民族至少占20席,任期五年。联邦院拥有宪法解释权,以及裁决民族自决或分离、各州间纠纷等权力,由大约117名各民族代表组成,每个民族至少有一位代表,此外每百万人口可增选一名代表,由各州议会推选或人民直选产生,任期五年。各民族平等自治,享有民族自决和分离权,任何一个民族的立法机构以2/3多数通过分离要求后,联邦政府应在3年内组织该族进行公决,多数赞成即可脱离联邦。各州可以本族语言为州工作语言。

政府

埃塞俄比亚行政权由政府行使,总理是政府首脑,任期五年。埃塞俄比亚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包括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贸易和区域一体化部、国防部、城市和基础设施部、和平部、卫生部、教育部、交通部、水和能源部、创新和技术部、矿业部、工作和技能部、文化和旅游部、妇女儿童和青年事务部、环境林业与气候变化委员会、计划与发展委员会、税务部等。

议会

联邦议会由人民代表院和联邦院组成,系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人民代表院系联邦立法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宪法和联邦法律的制定与修订,由全国普选产生,每5年改选一次。一般不超过550个议席。2021年6月举行第6次全国议会选举,繁荣党以较大优势获胜,现任议长塔格塞·恰福(Tagesse Chafo)。联邦院拥有宪法解释权,有权决定民族自决与分离,解决民族之间纠纷。任期5年,由各州议会推选或人民直选产生,每个民族至少可有1名代表,每百万人口可增选1名代表。

司法

联邦最高法院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最高司法机构,下辖联邦高级法院和初审法院。

宪法

1994年12月8日,埃塞制宪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宪法》,次年8月22日生效。新宪法共11章106条,规定埃塞为联邦制国家,实行议会内阁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基础上的联邦制。各民族平等自治,享有民族自决和分离权,任何一个民族的立法机构以2/3多数通过分离要求后,联邦政府应在3年内组织该族进行公决,多数赞成即可脱离联邦。各州可以本族语言为州工作语言。保障私有财产,但国家有权进行有偿征用。城乡土地和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或转让。组建多民族的国家军队和警察部队,军队不得干政。保障公民的民主自由和基本权利。

国家元首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象征性和礼仪性国家元首,不拥有实权。宪法第70条规定,总统由人民代表院提名,由人民代表院和联邦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被提名的候选人必须获得两院联席会议2/3以上多数通过才能当选总统;总统任期6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宪法第71条规定总统职权包括:主持每年议会两院联席会议的开幕式;颁布人民代表院通过的法律和国际协定;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命驻外使节;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授予勋章、奖章、奖金和奖品;根据总理的建议授予军衔;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实行大赦。2001年10月,人民代表院通过《总统法案》,规定总统候选人必须是无党派人士,不得有任何政治组织背景,卸任后亦不得参与政党活动。总统因死亡或疾病不能履职,由议会任何一院或两院联合会议任命代总统。

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为萨赫勒-沃克·祖德(Sahle-Work Zewde),1950年生。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获博士学位。有近30年驻外工作经历,曾任埃塞驻多国大使及联合国多个职位2011年至2018年任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总干事(副秘书长级)。2018年6月任联合国秘书长非洲联盟特别代表及联合国非盟办事处主任。2018年10月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

政党

埃塞俄比亚全国现有约70多个注册政党。主要有埃塞俄比亚繁荣党( Ethiopian Prosperity Party, EPP)和团结民主联盟党(Coalition for Unity and Democracy Party)。

2019年12月1日,原埃革阵的四个成员党中的三个(阿姆哈拉民主党、奥罗莫民主党和南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运动)及友党(阿法尔民族民主党、贝尼山谷尔—古马兹人民民主团结阵线、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人民民主党、甘贝拉人民民主运动和哈勒尔民族联盟)合并为繁荣党,阿比·艾哈迈德担任党主席。目前,繁荣党为埃塞俄比亚的执政党。2021年6月21日,埃塞俄比亚举行第六次全国大选,繁荣党获得人民代表院多数席位。

埃塞俄比亚主要反对党,由原反对党联盟团结民主联盟的4个成员党于2005年9月合并而成,在本届人民院中没有席位。反对现行联邦制度,主张土地私有化,反对政府在埃厄边界问题上的立场。

政要

总理

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阿里,1976年生,曾参加推翻海尔·门格斯图政权的武装斗争,2010年起任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奥民组)中央委员、埃塞人民代表院议员,2014至2016年创建埃塞科技信息中心并任主任,2015年起任奥民组执委、埃革阵执委,2016至2017年任科技部部长,2017年任奥罗米亚州城市发展与规划局局长,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任奥民组书记处书记。2018年2月当选奥民组主席,3月当选埃革阵主席,4月就任联邦政府总理,10月在埃革阵十一大上连任主席。2021年10月连任总理。

内阁

国际关系

综述

埃塞俄比亚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关系。强调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努力发展与西方和阿拉伯国家关系,争取经济援助。注重学习借鉴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努力推动非洲政治、经济转型,重视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发挥地区大国作用,积极调解南苏丹索马里等地区热点问题。

同美国的关系

埃塞与美国1903年建交。埃塞重视对美关系,是接受美援助最多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之一,但对美指责其侵犯人权予以严厉批评。美视埃塞为非洲反恐合作伙伴,支持埃塞出兵索马里。两国保持密切的军事合作。2007年,埃塞总统吉尔马、外长塞尤姆分别访美。2015年7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访问埃塞。2020年4月,阿比总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2020年11月埃塞北部军事冲突爆发后,美对埃塞实施制裁。 2022年12月,阿比总理赴美出席第二届美非峰会,期间会见美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

埃塞俄比亚和美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2022 年的双向货物贸易额约为 18 亿美元。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出口以飞机、飞机发动机和零部件为主;埃塞俄比亚对美国的出口以咖啡、服装、皮革和皮革制品为主。由于人权问题,埃塞俄比亚于2022年1月失去了《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的资格。活跃在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美国公司包括波音公司、科迪华农业科技、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和几家美国品牌酒店。

美国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双边捐助国。自 2020 年以来,美国国际开发署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约 36 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应对冲突和反复出现的气候冲击。2022 财年,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双边援助总额达 19.3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人道主义援助。

同中国的关系

1970年11月24日埃塞俄比亚与中国建交,两国建交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海尔·门格斯图总统、梅莱斯·泽纳维总理等埃塞俄比亚领导人曾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埃塞俄比亚坚持一个中国立场,重视对华关系,愿学习和借鉴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两国签有贸易、经济技术合作、文化合作等协定。

中埃塞经济技术合作始于1971年,两国签有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协定,迄今中国已为埃塞建成了公路、兽医站、发电站和供水工程等成套项目。2022年,双边贸易额26.7亿美元,同比增长0.4%;其中中方出口额22.17亿美元,进口额4.53亿美元。中方主要出口轻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机器设备、纺织品和医药化工产品等,进口芝麻、乳香、没药、皮革、棉花和咖啡等。埃塞系中国第一大芝麻进口来源国。中国是埃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向埃塞提供抗疫物资。

1988年两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双方文化代表团、演出团互访频繁。2021~2022年,埃塞在华留学生3184名。埃塞目前有2所孔子学院。自1974年起,中方共向埃塞派出26批医疗队共407人次(包括2批救灾医疗队)。

同英国的关系

英国是最早在亚的斯亚贝巴开设大使馆的国家之一,而埃塞俄比亚则是第一个在伦敦设立大使馆的非洲国家。海尔·门格斯图执政时期,埃英两国因埃塞与索马里领土争端关系疏远。埃革阵执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英在埃塞设有文化中心,是埃塞第二大援助国。埃塞认为英在减免债务、加强能力建设、消除贫困、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

2008年6月,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吉姆·豪威尔访问埃塞。2011年,埃塞副总理兼外长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访英。英国国际发展大臣、外交大臣先后访问埃塞。2013年1月,埃塞外长特沃德罗斯访英。2月,英国副首相访问埃塞。7月,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访问埃塞。2018年11月,英国非洲事务大臣哈里特·鲍德温访问埃塞。2019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访问埃塞。

同俄罗斯的关系

俄罗斯和埃塞俄比亚于 1898 年建立外交关系,1917 年中断,1943 年恢复。苏联协助埃塞俄比亚实施了许多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了各种地质勘探工作。超过 20 000 名埃塞俄比亚人从苏联大学毕业,5000 名埃塞俄比亚专家在苏联接受了职业培训。

1991 年埃塞俄比亚政权更迭以及苏联解体导致双边合作规模缩小。两国政治对话的恢复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2001 年 12 月,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对莫斯科进行了正式访问,并签署了《友好关系和伙伴关系原则宣言》。

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于 2013 年访问俄罗斯,参加在圣彼得堡举行的 G20 峰会。2019 年 10 月,首届俄非峰会在索契举行,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阿里率领的代表团出席了峰会,并在峰会期间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举行了会谈。

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由1999年11月26日签订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协定》和《贸易协定》调节。据埃塞俄比亚海关统计,2018年俄埃两国外贸额达8910万美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36.5%。俄罗斯联邦向埃塞俄比亚供应矿物肥料(56%)和粮食作物(40%)。从埃塞俄比亚进口的主要是农产品(91.4%),如咖啡、油籽和豆类、蔬菜和花卉。 2018年,与埃塞俄比亚的贸易顺差达3380万美元。2019年10月,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与贸易政府间委员会(IPC)第七次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签署了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

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敌对的。1993 年,厄立特里亚在独立战争后从埃塞俄比亚获得独立,此后两国关系友好,并于1993 年 5 月 22 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1998 年的厄埃战争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两国关系变得越来越敌对。关于厄立特里亚边界线的争端导致了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战争(1998-2000 年),2002 年独立边界委员会的划界决定解决了这一争端。然而,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强烈干预,但由于埃塞俄比亚坚持认为该决定忽视了 "人文地理",在划界中犯了技术性错误,并确定某些有争议的地区,特别是巴得梅,此地应属于厄立特里亚,因此划界工作一直被拖延。与此同时,厄立特里亚坚持不偏离委员会的决定。2008 年 7 月,监测有争议边界的维和人员因在支持其部队方面遇到严重困难而被迫撤离。

阿比·阿里(Abiy Ahmed)被选为埃塞俄比亚总理后,两国达成了和平协议,并于 2018 年 7 月 9 日重新建立了邻国间的联系。此后,两国间的联盟关系得到了加强,据称,厄立特里亚军队在 2020 年的提格雷冲突中协助埃塞俄比亚军队。

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于 1979 年 12 月 15 日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边界以 1897 年 3 月 20 日的法国-埃塞俄比亚公约为基础,后经 1954 年 1 月 16 日的议定书最终确定,并于同年 2 月 28 日生效。1991 年 10 月,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政府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自1991年至2023年以来,两国已签署了超过 39 项议定书协议。

吉布提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经济伙伴。2002 年 4 月 13 日,两国签署了关于使用吉布提港和货物过境的协议,同年 6 月 4 日埃塞俄比亚联邦议会批准了该协议。吉布提港约 70% 的业务是与埃塞俄比亚的进出口业务,埃塞俄比亚依赖该港作为其主要的海运出口。该港口还是国际加油中心和转运枢纽。此外,两国共同拥有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

同肯尼亚的关系

埃塞俄比亚于 1907 年首次与东非保护地的英国殖民政府建立联系,当时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的边界初步确定。该边界于 1947 年进一步明确,随后于 1950-1955 年正式划定。

1954 年,埃塞俄比亚在肯尼亚设立了名誉总领事馆,正式与殖民政府建立了联系。在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期间,埃塞俄比亚军队曾在英属肯尼亚领土上活动,并在那里回收补给品。在肯尼亚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肯尼亚反叛组织毛毛运动也曾在埃塞俄比亚境内活动。1961 年,当肯尼亚还是英国殖民地时,埃塞俄比亚任命了第一位驻肯尼亚大使。六年后,肯尼亚在亚的斯亚贝巴设立了大使馆。1964 年,两国签署了国防条约,该条约一直有效至今。肯尼亚独立后,一个部际联合协商委员会审查了两国之间的边界。随后于 1970 年签署了相关条约。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保持着贸易联系,但贸易基本上是单向的,埃塞俄比亚主要从肯尼亚进口产品。2012 年,埃塞俄比亚向肯尼亚出口了价值 400 万美元的商品,而肯尼亚则向埃塞俄比亚出口了 5400 万美元的商品。

2012 年,两国签署了《特殊地位协定》。协议规定,双方均可在对方领土上开设代表处,以促进贸易、共享信息和联络。埃塞俄比亚议会随后于 2014 年 4 月批准了该条约。

此外,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政府还对跨境基础设施进行了投资。亚的斯亚贝巴-内罗毕公路项目于 2012 年启动。该项目旨在为边境伊西奥洛(Isiolo)和莫亚莱(Moyale)之间 505 公里的路段铺设柏油。

同苏丹的关系

埃塞和苏丹1956年建交。20世纪80年代,埃塞、苏丹因相互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交恶。埃革阵执政后,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开通了公路和微波通讯,埃塞开始从苏丹大量进口石油,并使用苏丹港。埃塞支持苏政府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认为达问题属苏内政。反对国际刑事法院起诉苏总统巴希尔。

2008年4月,埃塞参与联合国/非洲联盟苏丹达尔富尔混合行动的首批警察共15人启程赴苏,此后在达区部署了1600名维和士兵。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不断。2010年4月,埃塞总理梅莱斯·泽纳维致电苏丹总统巴希尔,祝贺巴连任。2011年7月,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埃塞向阿布耶伊地区部署联合国临时安全部队(UNISFA)。

2018年5月,埃塞新总理阿比就职后不久即访问苏丹,两国领导人就埃塞政府参股苏丹港口和加强其他领域经贸合作等事宜达成共识。11月,苏丹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访问埃塞。2019年4月,苏丹发生政变;5月,埃塞总理阿比会见苏丹过渡军事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表示不干涉苏丹民主进程。6月,阿比访问苏丹,调解苏丹军政府和反对派矛盾。2023年1月,阿比访问苏丹并同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举行会晤。

埃塞同苏丹存在边界争端,主要集中在法什卡地区。近年来,埃苏围绕该地区发生数次摩擦。2022年6月再次爆发军事冲突,7月以来,局势有所缓和。

同埃及的关系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是非洲历史上最古老的关系,因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外交关系建立于 1927 年,是世界上和非洲历史最悠久的外交关系。

埃及与埃塞俄比亚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因为两国在共同的重要问题上存在利益,包括尼罗河水资源、非洲之角地区的安全和打击海盗。此外,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都是东尼罗河技术地区办事处(ENTRO)的成员,该办事处负责协调三国与捐助国合作实施水资源和能源领域项目的工作。

此外,埃及和埃塞俄比亚还是 1999 年成立的尼罗河流域倡议的成员,该倡议旨在促进尼罗河流域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其人民的愿望。

2021年,埃塞俄比亚以财政短缺为原因关闭了该国驻埃及大使馆。

同索马里的关系

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有关欧加登地区的领土争端导致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军队之间发生了各种武装对抗。紧张局势在欧加登战争中达到高潮,索马里军队于 1977 年 9 月占领了大部分有争议的领土,最后被苏联支持的埃塞俄比亚军队驱逐。

20 世纪 90 年代初,索马里内战埃塞俄比亚内战分别引发了领导层的更迭,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当局之间的关系进入了军事合作打击伊斯兰法院联盟(ICU)反叛组织及其更激进的后继者青年党的新阶段。

2011 年 10 月,多国协调行动开始在索马里南部打击青年党;埃塞俄比亚军队最终于次月加入了过渡联邦政府领导的特派团。次月,哈桑·马哈茂德(Hassan Sheikh Mohamud)当选为索马里新政府的首任总统,埃塞俄比亚当局对他的当选表示欢迎,新任命的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Hailemariam Desalegn)出席了马哈茂德的就职仪式。

2023年2月,阿比与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等多国领导人在索首都摩加迪沙会晤,就地区安全和反恐局势等交换意见。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埃塞积极发展同阿拉伯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关系,争取经援和投资。2003年1月,埃塞、苏丹也门外长会议在喀土穆召开,三方就加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意建立地区反恐联盟。2004年2月,埃塞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在出席非洲联盟特别首脑会议期间与利比亚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举行会谈。2005年2月,梅莱斯总理访问卡塔尔,两国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同年3月,沙特议会代表团访问埃塞。2008年4月,埃塞指责卡塔尔破坏非洲之角稳定,宣布两国断交。2012年11月,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访问埃塞,此系两国断交后首次高层访问,标志着埃卡关系正式恢复正常化。2013年3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外长谢赫·阿卜杜拉访问埃塞。埃塞决定在阿布扎比开设新大使馆。11月,埃塞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科威特出席“第三届非洲-阿拉伯峰会”。

国际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独立的埃塞俄比亚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埃塞俄比亚一直在刚果危机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的卢旺达和布隆迪等非洲国家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截至2022年,埃塞俄比亚有 8 万多名维和部队人员。

联合国在埃塞俄比亚实施发展和人道主义计划,联合国国家工作队(UNCT)中有28名基金和专门机构的代表。1967年至2018年期间,埃塞俄比亚4次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与非洲联盟和政府间发展管理局(IGAD)等区域组织密切合作。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统一组织(非统组织)(现为非洲联盟)的创始国之一,该组织于 1963 年 5 月 25 日在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的领导下成立,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还是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组织成员,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同时还是泛非工商会、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非洲待命部队等区域组织的所在地。2024年1月1日,埃塞俄比亚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

军事

军事实力

埃塞俄比亚在2002年与厄立特里亚发生战争后正在重组军队,现役武装部队人员总数大概为 252500 人。由于埃塞俄比亚是内陆国家,没有海军,根据埃塞俄比亚《国防法》规定,埃塞俄比亚实行非义务兵役制。该法第4条第2款规定国防部根据其颁布的标准招募“适合和愿意服役的公民”加入国防军。招募标准一般为年满18岁的公民,必要时可征召15岁以上的公民服役。根据2023年全球军事排名,埃塞俄比亚在145个国家中排名第49位。

埃塞俄比亚陆军由4个军区司令部组成(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还有一个支援司令部和一个由四个师和六个独立旅组成的战略预备队。埃塞俄比亚陆军4个军各包括一个司令部、大约一个机械化师和 4 到 6 个步兵师,合计总兵力大概25万人。

埃塞俄比亚空军规模较小,目前仅有大概2500人,在全国共有4个空军基地。埃塞俄比亚空军共有7个战斗机对地攻击中队:MiG-21、MiG-23(9架)、Su-25、Su-27(20架);1 个运输中队:An-12(3架)、An-32、B-757、C-130B/E(1架)、L-100-30、Mi-8(14架)、Mi-24(6架)、Alouette III;1个训练中队:L-39、SF.260。

军事行动

埃塞俄比亚参加了联合国和非洲联盟的多个维和特派团。其中包括科特迪瓦布隆迪边境、卢旺达。

埃塞俄比亚以前的两个主要特派团分别驻扎在利比里亚和达尔富尔。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特派团)是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2003 年 9 月 19 日第 1509 号决议成立的,目的是支持执行停火协议与和平进程,保护联合国工作人员、设施和平民,支持人道主义和人权活动;以及协助国家安全改革,包括国家警察培训和组建一支经过改组的新军队。2007 年 11 月,近 1800 名在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特派团)服役的埃塞俄比亚士兵被授予联合国维持和平勋章,以表彰他们 "为和平进程做出的宝贵贡献"。该任务于 2018 年结束。

数千名埃塞俄比亚维和人员还参与了苏丹西部的联合国-非洲联盟达尔富尔混合行动(达尔富尔混合行动)。

人口

人口数量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根据联合国2013年的测算,埃塞俄比亚的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男性预期寿命为56岁,女性为60岁。总人口从1983年的3810万增加到2022年10月的1.23亿。其中男性约为6200万,女性约为6140万,65岁以上人口数约为388万,年龄抚养比(年轻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75%。根据2020年测算数据,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2人。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2023年估计数据,埃塞俄比亚人口增长率为2.42%,出生率为29.97‰,死亡率为5.6‰,移民净迁移率为0.19‰。

族群

埃塞俄比亚约有80多个民族,主要有奥罗莫族(人口约占40%)、阿姆哈拉族(约占30%)、提格雷族(约占8%)、索马里族(约占6%)、锡达玛族(约占4%)等。

奥罗莫族是原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Oromia)地区和肯尼亚北部部分地区的库希特(Cushitic)族群。民族语言为奥罗莫语(也称为 Afaan Oromoo),属于亚非语系库希特语支。 奥罗莫族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民族之一,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2023年估计数据,奥罗莫族人口数已达到4100万。 尽管大多数现代奥罗莫人都是穆斯林和基督徒,但大约3%的人信奉瓦克法纳 (Waaqeffanna),这是奥罗莫人本土的古代库希特一神教。

阿姆哈拉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和北部,使用阿姆哈拉语。根据2007年数据,其总人口2200万,占全国人口27%。阿姆哈拉人虽然论人口仅是全国第二大民族,但一直扮演实际上的主体民族角色。阿姆哈拉人的文化是埃塞俄比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阿姆哈拉人及其同源民族提格雷人的历史构成了埃塞俄比亚历史的主要部分。

阿姆哈拉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就创建了著名的阿克苏姆帝国。他们是定居农业民族,传统的粮食作物是苔,为埃塞俄比亚高原特产,产量极低。以苔麸为原材料的“英吉拉”是阿姆哈拉人的日常主食。农户在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同时也饲养牲畜,畜牧业在阿姆哈拉地区有重要地位。

提格雷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州,根据2022年数据,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提格雷人与阿姆哈拉人同为古代阿克苏姆帝国的后裔,两者同被称为埃塞俄比亚帝国人。提格雷地区是阿比西尼亚人的发源地,阿克苏姆帝国征服埃塞俄比亚高原后,一部分阿比西尼亚人南下,成为了阿姆哈拉人的祖先。另一部分留守北部山区,是为提格雷人的先祖。提格雷人所使用的提格雷语同阿姆哈拉语相近,文化、民俗也与阿姆哈拉人大同小异。

索马里族是索马里的主体民族,也是埃塞俄比亚的重要少数民族,使用索马里语,属于含闪语系库希特语族。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主要居住在东部与索马里接壤的欧加登地区。索马里族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沙斐仪学派,家庭婚姻遵循伊斯兰教法,允许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礼索马里人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严酷的沙漠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骆驼、长角牛、羊及少量马匹。

阿法尔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州。使用阿法尔语,属含闪语系库希特语族。由很多部族组成,大部分人过着游牧生活。阿法尔人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建立过很多苏丹国,至今阿里·米拉苏丹仍是阿法尔人的传统领袖。

锡达莫人是埃塞俄比亚南方人民和民族州人口最多的民族,使用锡达莫语,属含闪语系库希特语族。主要分布在阿巴亚湖东部和东北部,阿瓦萨湖东部和东南部一带。奥罗莫人大迁移前,锡达莫族是埃塞俄比亚南部的主体民族,如今锡达莫人居住的地区是埃塞俄比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东非大裂谷附近有一个名为奥莫山谷的地方,这里居住着40多个原始部落,人口超过20万,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西部落、卡鲁部落、阿尔伯莱原始部落及大三尼奇四大原始部落。这些部落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奥莫山谷的盘唇族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原始部落之一。莫西女人把下嘴唇拉长透空,用泥做成的盘子填充支撑,把嘴唇撑得很大,形成“大盘子嘴”的奇景。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唇盘族”。他们是是游牧部落,据估计目前人口在6千至1万人之间。靠狩猎、放牧为生,也刀耕火种式种植农作物,每年雨季后都会种一些玉米和高粱。莫西人基本上还保持着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原则,靠狩猎、牲畜、农产品,陶器等去换取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埃塞俄比亚政府已专门规划了莫西人的生活区域,并设立的管理部门。将他们的生活区域划为国家公园,鼓励外国游客去参观旅游。

莫西女人佩戴唇盘的风俗起初是为了使自己变丑,以防被外族抢去做奴隶。久而久之,佩戴唇盘便成了美丽和勇敢的象征了。盘唇族少女长到10多岁的时候,就会穿透下嘴唇,往嘴唇里放盘子,称为唇盘。唇盘直径大小不一,最大可达到25厘米。所置盘子愈大,谓之愈美,在出嫁的时候也可获得更多的财礼。

语言

埃塞俄比亚有83种语言和200多种方言。主要民族语言为阿姆哈拉语奥罗莫语及提格雷语。阿姆哈拉语为联邦政府的官方工作语言。常用的外语有英语、意大利语、法 语、阿拉伯语等。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通用英语。

埃塞俄比亚大多数人讲库希特语或闪米特语支的亚非语。前者包括奥罗莫人使用的奥罗莫语和索马里人使用的索马里语;后者包括阿姆哈拉人使用的阿姆哈拉语和提格雷人使用的提格里尼亚语。这四个群体合计约占埃塞俄比亚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他使用人数较多的亚非语系语言包括库希特西达莫语、阿法尔语、哈迪亚语和阿加乌语,以及闪族古拉格语、哈拉里语、锡尔特语和阿尔戈巴语。

宗教信仰

根据2022年数据,埃塞俄比亚居民中,45%信奉埃塞俄比亚正教(基督教一性论教派),40%~45%信奉伊斯兰教,5%信奉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与几十年前进行的人口普查相比,基督徒与穆斯林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埃塞俄比亚与世界三大亚伯拉罕宗教都有密切的历史联系。被认为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圣物的“约柜”,据传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存放在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的法版会堂。

埃塞俄比亚正统合性教会(阿姆哈拉语:የኢትዮጵያ ኦርቶዶክስ ተዋሕዶ ቤተ ክርስቲያን)是一个基督教东方正统教会(与正教会不同)在埃塞俄比亚的分支。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也是普世教会协会的一员。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原为一个埃塞俄比亚古老帝国-阿克苏姆帝国的国教,起因于两个因海难而沦落到宫殿为奴的基督徒商人。在传承上该教会属于科普特正教会的分支。由于埃塞俄比亚的特殊文化及七世纪后伊斯兰波斯帝国崛起造成的交流隔绝,使得埃塞俄比亚正教会融入了许多当地的特有文化。

埃塞俄比亚天主教会教座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圣母圣诞主教座堂。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了一个都主教区和三个教区。教会由一名都主教带领三个主教和约590名神职人员,设立了207个堂区和19.7万名信徒。现在该教会主要使用吉兹语和阿拉伯语,作为礼仪中的主要语言。

埃塞俄比亚的伊斯兰教可以追溯到622年,当时穆罕默德建议一群穆斯林逃离麦加的迫害。随后,门徒们经由现代厄立特里亚迁移到当时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2007年,伊斯兰教占埃塞俄比亚总人口的 33.9%。埃塞俄比亚的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的沙斐仪教法学派,极少数属什叶派的栽德派。苏菲教团有较大影响,主要有卡迪里耶教团、艾哈迈迪耶教团等。宗教团体有“埃塞俄比亚伊斯兰协会”“埃塞俄比亚伊斯兰中心”,在穆沙湾建有1所伊斯兰经学院。

经济

综述

埃塞俄比亚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海尔·门格斯图执政时期因内乱不断和天灾频繁,埃塞俄比亚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埃革阵执政后,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恢复较快。自2007年以来,埃塞俄比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是非洲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15年间,埃塞俄比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9.5%,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经济体之一。

2022年埃塞俄比亚国内生产总值1111.8亿美元,人均GDP1156美元,被世界银行列为低收入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埃塞俄比亚营商环境指数为48分,在全球190个国家中排第159位。

截至2021年底,埃塞俄比亚公共债务余额约为561.6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51.6%,同比增长2.9%。其中,公共外债(含中央政府外债和国企外债)余额为289.3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26.6%,同比减少2.7%。

比尔阿姆哈拉语:ብር,英语:birr)是埃塞俄比亚的流通货币。1976年前,比尔的英文官方译名是dollar,后改为现在的birr。埃塞俄比亚比尔由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负责发行。

第一产业

农业系埃塞俄比亚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约占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占该国总人口80%以上,主要从事种植和畜牧业,另有少量渔业和林业。全国农用耕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以小农耕作为主,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低,灌溉等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因政府取消农产品销售垄断、放松价格控制、鼓励农业小型贷款、加强农技推广和化肥使用,粮食产量有所上升。

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鲜花、油籽和豆类等。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咖啡、鲜花、油籽、豆类等为主要出口产品。其中,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2020/2021财年产量达58.5万吨,居全球第五位,出口量为24.8万吨,年创汇9.1亿美元,占埃塞俄比亚出口创汇总额的25.1%。埃塞俄比亚还是世界第五大、非洲第一大咖啡生产国,非洲第一小麦和大麦生产国,第二大高粱生产国,第三大玉米生产国以及最大牲畜存栏量国。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的鲜花种植和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额跃居非洲前列,2020/2021财年出口额达到4.7亿美元。埃塞俄比亚的鲜花以花朵大、花期长、花茎长而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埃塞俄比亚的甘蔗种植和综合利用极具潜力,政府计划把埃塞俄比亚打造为非洲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基地。棉花也是埃塞俄比亚的重要农产品,棉绒较短,适合纺织牛仔布。

埃塞俄比亚是畜牧业大国,适牧地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东部和南部低洼地区,为雨水施给型。埃塞俄比亚以家庭放牧为主,但由于缺乏管理,抗灾能力低,易受干旱和瘟疫的影响。埃塞俄比亚的牲畜存栏量高,据中央统计局统计,牛存栏量为7029万头,羊为4291万只,家禽为5699万只,牲畜存栏量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十位。此外,埃塞俄比亚年捕鱼潜力约为4万吨,但尚未进行商业开发。据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统计,2020/2021财年,埃塞俄比亚的肉及肉制品出口额约为7530万美元。

埃塞俄比亚高原被认为是咖啡的起源地,该国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年均产量33万吨左右。咖啡出口创汇占埃塞出口的约24%,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5%。

第二产业

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制造水平低,基础薄弱,配套差。工业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制造业以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加工为主,集中于首都等两三个城市。皮革是第二大出口产品。

近年来,埃塞加快推进工业化,积极建设工业园区,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工业。根据规划,拟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4个主要城市阿瓦萨、迪雷达瓦、马克雷、孔波查等重点建设工业园。2015年4月,埃塞政府出台《工业园法》。埃塞俄比亚内生经济改革计划和“埃塞俄比亚:非洲繁荣的灯塔”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1至2029/2030财年)将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埃塞俄比亚政府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助力本国工业化发展,特别是通过建设工业园招商引资。目前,埃塞俄比亚政府已建设十多个国家工业园。中资企业是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建设的主力军,已投资开发东方工业园、中交阿瑞提工业园、华坚国际轻工业城、中土德雷达瓦工业园等。2019/2020财年,埃塞俄比亚的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6%,在GDP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至29%。建筑业和制造业为工业领域的支柱产业。

埃塞俄比亚拥有富含多种矿产资源的有利地质环境,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目前,埃塞俄比亚矿业开发总体规模较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尚未显现。主要开采的矿产种类有金、铂、铌钽等金属矿产及硅藻土大理石花岗石石膏非金属矿产,其中,金是埃塞俄比亚出口的主要矿产品。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纺织业和皮革业发展迅速,政府积极推动该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纺织和皮革生产历史,但直至最近十年,这个行业才开始现代化发展和扩张。推动埃塞俄比亚纺织业和皮革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廉价劳动力的可用性,这使得它成为寻求降低成本的纺织品制造商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此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外国投资的政策,包括减税和其他激励措施。

埃塞俄比亚计划出口的纺织和皮革产品包括皮鞋、皮包、皮手套、半成品和成品皮革,主要针对中国、印度、美国和意大利市场。埃塞俄比亚2023财年第一季度纺织和皮革制品出口总额为760万美元。

第三产业

旅游业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及野生动物公园较多,有7处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政府已采取扩建机场、简化签证手续等措施促进旅游业发展。

2017年,埃塞俄比亚接待入境旅客91.8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4.9万人次。对GDP的直接贡献为20.5亿美元,总贡献达50.7亿美元。2017年,旅游业直接收入占埃塞俄比亚GDP的比例由十年前的1%上升至2.7%。2018年,旅游业为埃塞俄比亚经济贡献了74亿美元,提供220万个就业岗位。

金融

埃塞俄比亚的货币是比尔,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是国家银行,同时负责埃塞俄比亚外汇管理。

政府着力改革税收结构,削减赤字,停止国内借贷,改发国债,国家财政状况好转。外汇储备约18亿美元。埃塞属重债穷国减债倡议和多边债务减免倡议受益国,近年来获美国俄罗斯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减债。埃塞有商业银行、开发银行、商业建设银行等3家国有银行和1家国有保险公司。另有12家私营银行、8家私营保险公司

服务业

2020/2021财年,埃塞电信的收入为565亿比尔,同比增长18.4%。埃塞电信因国际业务获得外汇收入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对外贸易

2020/2021财年埃塞俄比亚货物出口36.17亿美元,其中货物进口142.88亿美元,贸易逆差106.71亿美元。埃塞俄比亚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咖啡、黄金、鲜花、恰特草、油籽、 豆类、纺织品等。2020/2021财年,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出口额为9.09亿美元,黄金出口额 为6.72亿美元,鲜花出口额为4.71亿美元,恰特草出口额为4.03亿美元,油籽出口额为3.36 亿美元,豆类出口额为2.34亿美元,纺织品出口额为1.47亿美元。埃塞俄比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科威特印度美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外国资本

埃塞于1992年颁布《投资法》,并先后于1996年、1998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近年政府采取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最低限额等措施、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免税等措施加大吸引投资力度,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较快。目前,外商投资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制造业、酒店和旅游业、建筑业、教育和服务业等领域,主要投资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

根据埃塞俄比亚投资委的统计,中国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据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的最新数据,2019/2020财年埃塞俄比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量为24.19亿美元,较上财年同期下降19.2%。2020/2021财年上半年,埃塞俄比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量为13.39亿美元,同比下降1.7%。

为缓解外汇短缺,进一步吸引外资,2018年埃塞俄比亚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购买此前长期由国有资本垄断的埃塞电信、埃塞航空、埃塞电力和埃塞航运,以及物流公司的股权,但埃塞俄比亚政府仍将控股上述国企。此外,埃塞俄比亚政府已允许铁路、糖业、工业园、酒店及其他国有制造业企业完全或部分私有化。

联合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埃塞俄比亚吸收外资流量为23.95亿美元,同比下降6.0%;截至2020年底,埃塞俄比亚吸收外资存量为273.5亿美元,是2010年底的6.5倍。

外国援助

1998年埃厄边界冲突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暂停向埃塞俄比亚发放新贷款,2000年12月埃厄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后恢复对其援助。援款主要来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开发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边机构,以及美国英国、中国、日本欧盟意大利挪威等国家。2018年4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上任后,着力推进内生经济改革,开放私营部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力求解决外汇短缺和外债高企问题。为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提供一揽子融资支持,用于支持埃塞俄比亚的经济改革。美国及西方国家亦通过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形式支持埃塞俄比亚大选,抗击疫情,应对提格雷州人道主义危机、粮食危机,以及减缓债务压力。据不完全统计,阿比总理上任三年来获得各类援助项目金额逾135亿美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埃塞俄比亚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埃塞俄比亚教育由其教育部主管,周期为4+4+2+2体系;初等教育为八年,分为两个为期四年的周期,中等教育四年,分为两个为期两年的阶段。 全国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包括小学8年、初中2年。国家考试由国家教育评估和考试机构(NEAEA)主持。自2018年起,有两次国家考试:埃塞俄比亚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EGSECE),也称为10年级国家考试和12年级国家考试。

埃塞俄比亚的教育机会已有显著改善。 1994~1995年,小学入学人数约为300万人,但到2008~2009年,小学入学人数已上升至1550万人,增幅超过500%。 2013~2014年,埃塞俄比亚各地区的毛入学率均显著提高,全国男孩的毛入学率为104.8%,女孩为 97.8%,男女平均为101.3%。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的识字率有所提高,根据1994年人口普查,埃塞俄比亚的识字率为23.4%。 2007年估计为39%(男性49.1%,女性28.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埃塞俄比亚的识字率为46.7%。同一份报告还指出,从2004年到2011年,女性识字率从27%上升到39%,同期10岁及以上的男性识字率从49%上升到59%。 到2015年,识字率进一步提高,达到49.1%(男性57.2%,女性41.1%)。

截至2023年,埃塞俄比亚共有小学2.1万所,在校生超过1400万人,教师约21.6万人。综合性大学3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中学和大学入学率分别为40.5%和17%。成年男性识字率为63%,女性为47%。埃塞公立大学入学人数已达79000人。

亚的斯亚贝巴大学(AAU)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学院(UCAA),是埃塞俄比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该大学一直是教学、研究和社区服务的中心。 截至2022年,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拥有 47610 名学生和 8709 名教职员工。设有 70 个本科和 293 个硕博项目,以及健康科学的各种专业。 

文化事业

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图书馆藏书 55 万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成立于 1944 年,藏书 16.4 万册。位于德雷达瓦的哈拉玛雅大学图书馆藏书 47000 册。2003 年,埃塞俄比亚第一家儿童图书馆亚的斯亚贝巴开馆。亚的斯亚贝巴有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地区考古、历史和艺术品;埃塞俄比亚研究所人种博物馆,收藏有宗教艺术品、乐器和古钱币;考古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圣三一教堂博物馆;以及战争博物馆。哈拉尔、马卡莱、沃拉莫-索多和伊尔加勒姆也有地区博物馆。许多省级修道院和教堂以及市政当局都收藏有文献、艺术品和古董。

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4年。1952年成立的考古研究所在国家博物馆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乔治王街“5公里”处,现有两座建筑,分别用于临时展览和常设展览。该馆常设展览分为四部分:古人类学和史前文物展、史前考古和现代埃塞俄比亚历史展、埃塞俄比亚传统与现代艺术作品展和民族藏品展。其中,有着“人类祖母”之称的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博物馆最负盛名的展品。

科技事业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埃塞俄比亚分配给科学技术的资源有限,但该国在这一领域制定政策的雄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1975 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成立了埃塞俄比亚科学技术委员会(ESTC)。1993 年,当时的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宣布了一项国家科技政策,旨在建设国家科技活动,协调相关活动,提高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埃塞俄比亚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25位。

随着被称为“示巴谷”(Sheba Valley)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埃塞俄比亚的机器人技术正在崛起。2016 年,埃塞俄比亚程序员贝特莱姆-德西(Betelhem Dessie)创办了负责开发索菲亚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 iCog,使德西成为该国最年轻的企业家之一。2018年7月,iCog研发的机器人“索菲亚”在埃塞尔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的信息技术国际博览会上吸引了众多目光。

埃塞俄比亚空间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SSTI)成立于 2004 年,目的是于 2014 年在恩托托山区建立一个观测站。该研究所提供与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有关的各种任务。据萨赫勒-沃克-祖德总统称,这颗卫星"将提供关于气候和天气相关现象变化的所有必要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国家在农业、林业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举措方面的关键目标"。2019 年 12 月,埃塞俄比亚发射了第一颗多光谱遥感卫星。

媒体事业

埃塞俄比亚现有121家报刊杂志。官方有阿姆哈拉语日报《亚的斯泽门》(Addis Zemen)和季刊《泽门》(Zemen),奥罗莫语周报《贝瑞萨》(Beresa),阿姆哈拉语和英文季刊《今日埃塞俄比亚》(Ethiopia Today),英文日报《埃塞俄比亚先驱报》(The Ethiopian Herald),阿拉伯文周报《世界》(Alem)。

官方埃塞俄比亚通讯社(Ethiopian News Agency)成立于1942年,是非洲大陆历史最悠久的通讯社之一,也是埃塞最早的新闻机构。在国内设有38家分支机构。另有私营的瓦尔塔信息中心(Walta Information Center),1993年成立,主要报道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要闻,向国内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主要报刊供稿。

埃塞俄比亚广播电台现有近百名记者,对内用阿姆哈拉等8种民族语言,对外用英、法和阿拉伯语广播。埃塞俄比亚电视台为国内唯一的电视台,1965年开播,目前播放阿姆哈拉、奥罗莫、提格雷语和英语节目。为加强广播电视管理,埃塞政府于2002年1月通过广播法,并在新闻部辖下成立了广播电视局(ERTA)。

卫生事业

埃塞俄比亚的医疗卫生状况较差,主要疾病包括与出生和生产相关的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疟疾营养不良痢疾艾滋病。2012年,埃塞俄比亚发布了《国家心理健康战略》,该战略旨在制定政策以改善埃塞俄比亚的心理健康保健。该战略要求将心理健康纳入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然而,国家心理健康战略的成功程度有限。例如,在2007年到2017年期间,抑郁症的负担估计增加了34.2%。 此外,普遍存在的污名化态度、领导力和工作协调不足,以及普通民众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这些问题仍然是成功推动心理保健的障碍。

据埃塞俄比亚官方最新统计,2019/2020财年,埃塞俄比亚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62.4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66.7岁;婴儿死亡率约为每千人43.3;平均每9977人拥有医生1人,平均每1705人拥有护士1人,平均每2750人拥有医院床位1张。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大力普及卫生设施,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过去20年,埃塞俄比亚的卫生机构的数量从1515家增至19506家,其中205家为医院,3256家为医疗中心,16025家为医疗站点。

截至2022年,埃塞俄比亚有各级医师86382人,职业医生3257人,护士29550人,每年可培养约1.3万名医学院学生。全国人口中有92%能够享受医疗服务,政府正采取措施,努力使医疗惠及所有民众。

体育事业

埃塞俄比亚最受欢迎的运动是田径和足球。埃塞俄比亚国家足球队曾获得1962年非洲国家杯冠军,2013 年,埃塞俄比亚 31 年来首次获得非洲国家杯参赛资格。埃塞俄比亚还是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最早成立篮球队的国家之一(1949 年)。

埃塞俄比亚于 1956 年首次参加奥运会,此后一直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只有 1976 年、1984 年和 1988 年几次例外。埃塞俄比亚也是少数几个参加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非洲国家之一,他们于 2006 年首次派出运动员参加冬季奥运会。截至2020年东京奥运会,埃塞俄比亚在历届夏季奥运会上共获得了23枚金牌,12枚银牌,23枚铜牌,全部来自田径项目。

海勒·格布雷塞拉西出生于1973年4月18日,埃塞俄比亚著名长跑运动员,前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 格布雷塞拉西从1500米到马拉松的运动成绩都非常出色, 他打破了25次世界纪录,并且赢得了多枚奥运会金牌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的金牌。他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长跑运动员。

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该体育场是一座集主体育场、田径赛场及各种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是埃塞迄今规模最大、首个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能力的大型体育场。整个体育场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4层看台,可容纳6万人同时观看赛事。该体育场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社会治安

埃塞俄比亚总体治安状况较好,但近年来有所恶化。2023年10月,近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以北沿 A3 公路至奥罗米亚州阿姆哈拉州交界地区以及奥罗米亚州西部、南部等区域多次发生地方武装劫持人质、袭击当地政府等恶性治安事件,安全风险极高。

交通

综述

埃塞俄比亚陆路交通以公路为主,截至2021年,埃塞俄比亚公路网总里程达15.58万千米。埃塞俄比亚的航空业发展迅速,全国共有40多个机场,其中亚的斯亚贝巴宝利国际机场是东部非洲的空运中心。埃塞俄比亚为内陆国,该国海上运输主要通过邻国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的港口。

公路

公路运输是埃塞俄比亚最主要的陆路运输方式,全国公路覆盖率约为70%。2021年, 埃塞俄比亚公路网总里程达15.58万千米,年均增加7.9%。其中,国家级公路2.87万千米,乡村公路3.85万千米,城市公路2.90万千米,县级公路5.96万千米。国家级公路中,沥青公路1.62万千米(占比56.4%,含85千米高速公路),砂砾铺装公路1.25万千米(占比 43.6%)。道路密度为每千平方千米135.8千米公路,每千人拥有1.42千米。 埃塞俄比亚目前已建成使用的高速公路只有一条,即是亚的斯亚贝巴至阿达玛高速公路。

铁路

1897年,一条由亚的亚的斯亚贝巴通往吉布提港开始修建,1917年正式完工。这条铁路这条私人修建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主要服务于经济目的,及其使用了几十年的机车车辆最终因缺乏备件而在2004年全线关闭。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意大利殖民者曾计划在埃塞俄比亚修建几条铁路,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埃塞俄比亚恢复独立而未能实现。

2010 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铁路网--埃塞俄比亚国家铁路网。该铁路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确保与一个或多个海港的无缝连接,将内陆的 埃塞俄比亚与世界市场连接起来,并将埃塞俄比亚经济最相关的地区包括在内。截至目前,已经有一条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距电气化的铁路,即“亚吉铁路”正式通车,该铁路由中国提供融资并承建,连接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于2016年10月竣工通车,2018年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全长约760千米,其中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长度为约670千米。这是埃塞俄比亚唯一一条实现电气化的跨国铁路。铁路运行速度高达120千米/小时,相较于传统的公路运输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改用该铁路可以将运输时间缩短至10到12小时,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

一些欧洲国家银行为埃塞俄比亚铁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2014年6月20日,瑞士信贷银行与埃塞俄比亚财经发展部签署沃勒德亚(Woldia)至阿瓦什(Awash)铁路的融资协议,为这段400公里长、总投资17亿美元的铁路提供85%的融资,其余部分资金由 埃塞俄比亚筹措。该段铁路由一家土耳其公司承建,已接近完工,但在2021年的武装冲突中遭到一定破坏。沃勒德亚(Woldia)至马克雷(Mekele)的铁路也正在建设中,由中资企业承建。在非洲发展银行、意大利和法国等国援助资金的支持下,埃塞俄比亚正进行连接苏丹、厄立特里亚的铁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航空

埃塞俄比亚全国共有40多个机场,其中亚的斯亚贝巴德雷达瓦巴赫达尔为国际机场。亚的斯亚贝巴博莱国际机场是东部非洲的航空枢纽,多年被评为“非洲最佳机场”,向超过15家航空公司提供地勤服务。宝利国际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于2021年完工,二期工程正在施工中,当前年客运吞吐能力为 2200万人次。

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成立于1945年,营业收入和利润长年居非洲航空公司之首,多次获得“非洲最佳航空公司”奖项。截至2022年5月,埃塞俄比亚航空拥有135架飞机, 国际航线127条,国内航线22条。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是星空联盟的成员。

博莱国际机场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国际空港,原名为海尔·塞拉西一世国际机场,是埃塞俄比亚航空的主场。身为国家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亚航空航线遍布全国、非洲外,亦飞往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英伦航空、德国汉莎航空股份公司、苏丹航空及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皆有由博莱国际机场出发的航班。

航运

埃塞俄比亚曾以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Assab)、马萨瓦港(Massawa)为主要港口。埃厄发生边界冲突后,进出货物主要通过吉布提港,使用该港90%的吞吐能力。,此外索马里的柏培拉港(Berbear)也是埃塞俄比亚常使用的港口之一。根据2022年数据,埃塞俄比亚拥有普通货船10艘、油轮2艘。

文化

综述

埃塞俄比亚的文化在非洲独树一帜,既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有当地传统的民俗,融合了阿比西尼亚王国、古也门和所罗门王国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12月,埃塞俄比亚已有纪念发现基督圣十字的庆典、锡达玛族的新年庆典、Gada-Oromo社会政治民主自治制度、埃塞俄比亚主显节、舒瓦利德节等5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埃塞俄比亚,人们在9月26日的十字纪念日(Maskel)纪念发现真正的基督十字架。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庆典围绕着十字纪念广场上燃烧的Damera篝火而展开。来自不同社区的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到广场中来,穿着鲜艳的牧师唱诵赞美诗和祷告,并表演他们特有的韵律舞。十字纪念日让全国的各个家庭和社区团体齐聚一堂,并通过和睦友爱、社会凝聚和和平共处来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

根据口头传说,锡达玛族的新年庆典(Fichee-Chambalaalla)是为了纪念一位锡达玛族妇女,她在婚后每年都会带着用阿比西尼亚香蕉、牛奶和黄油做成的饭菜(burisame)拜访父母和亲戚,并与邻居分享。“Fichee”从此成为西达玛人团结的象征。每年,占星家都会确定节日的正确日期,然后向部族宣布。整个节日期间都会举行集体活动,包括传统歌舞。每个成员都会参加,不分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第一天,孩子们挨家挨户向邻居问好,邻居会为他们端上布里萨姆。在节日期间,部族首领会告诫西达马人努力工作,尊重和支持长辈,不要砍伐土著树木、乞讨、懒惰、作伪证和偷窃。因此,该节日加强了西达马部族和埃塞俄比亚各民族之间的公平、善治、社会凝聚力、和平共处和融合。父母通过口头和参与庆祝活动将传统传授给子女。尤其是妇女,她们将与理发和制作布里萨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女儿和各自村子里的其他女孩。

加达(Gada)是埃塞俄比亚奥罗莫人从几代人的知识积累中开发出的传统管理体系。它规范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活动等,是一套强化道德行为、建立社区融合和表达文化的机制。加达按照口述历史人的传授分为五个种类,每一个都必须要按照级别晋升,最后才能达到领导级别。父亲是成员的男性参与其中,在家族和学校中传承。

埃塞俄比亚主显节,当地称呼为Timket节日(意思是洗礼),是埃塞俄比亚的主流节日,为耶稣约旦河边的洗礼而庆祝。根据当地的历法,一般在每年1/18~1/20日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各教区的信众都会前往参加在当地被称为“提姆卡特(Timket)”的庆典,而牧师们头顶的“塔波特(Tabot)”就是神秘的“失落的约柜”。

舒瓦利德节(Schuwalid)是埃塞俄比亚的哈勒尔人(Harari)一年一度的节日,为期3天。为弥补斋月期间可能的执行不严,哈勒尔人选择将斋戒延长6天,结束之后便迎来了舒瓦利德节。这一庆典是传播表演艺术、传统服饰和其他文化元素的平台,它将不同年龄、性别的社区成员团聚在一起,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此外,它还为当地社区和工匠提供支持。节日传统通过家庭传承和参加节日活动世代延续。

饮食

埃塞俄比亚的传统美食不包含任何猪肉或贝类,因为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宗教,包括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禁止食用这两种食物。

埃塞俄比亚美食的特点是蔬菜菜肴和通常非常辣的肉类菜肴。埃塞俄比亚人的主食主要是英杰拉饼(英吉拉),这是一种由发酵过的苔麸面糊制作的大酵母面包,以及各种被称为“沃特”(Wot)的炖菜。由于埃塞俄比亚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一些pasta也被纳入了当地的饮食。酥皮点心(Chechebsa)、稠粥(Marqa)等是奥罗莫人最受欢迎的菜肴。混合香料的生牛肉末(Kitfo)起源于古拉格人,是该国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此外,炖鸡肉(Doro Wot)是来自埃塞俄比亚西北部的其他备受欢迎的菜肴。烤大麦粉,起源于提格雷地区。覆盖着肉和酱的面团(Tihlo)在阿姆哈拉地区非常流行,并逐渐向南传播。

埃塞俄比亚人通常用右手进餐,使用英吉拉片夹住主菜和配菜。在埃塞俄比亚,一群人坐在桌子周围共享同一道菜是很常见的。集体或亲自用手喂食他人也是一种常见的习俗,这种传统被称为“gursha”(用手喂食)。

埃塞俄比亚高原被认为是咖啡的起源地。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00年左右,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咖法地区。在这段传奇故事中,一位牧羊人在山区放牧时,观察到羊群争先恐后地吃一种红色浆果。这些果实引发了羊群的欢愉活动,激起了牧羊人的好奇心。尽管他一开始担心这可能是有毒的食物,但第二天羊群却安然无恙。因此,牧羊人决定采集这种野果,尝试制作果汁饮料解渴。他发现果汁香气四溢,而且饮用后带来了异常的愉悦感。这促使他开始种植这种植物,逐渐形成了今天庞大的咖啡产业。咖啡这个名字正是由咖法演变而来,咖法地区一直被誉为“咖啡的故乡”。传说自公元9世纪以来,当地就有饮用咖啡的文化传统。今日,埃塞俄比亚人仍然秉持传统的咖啡礼仪,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款待宾客。

习俗

埃塞俄比亚属多民族国家,逢年过节习惯跳民族舞蹈。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喜欢披白纱布,每逢周日和宗教节日到宗教场所做礼拜。斋月期间不准吃肉,复活节前40天可吃鱼、虾等海鲜。忌“13”,忌左手递送东西,忌黄色(用色)。

埃塞俄比亚熟人与熟人相见,要摘下帽子相互鞠躬问好。同辈人相见,施握手礼并互致问候。久别重逢或亲友相见,一般施亲吻礼,脸部轻触数次,互致问候。上层人士相见互吻肩部。孩子见长辈,行吻脚礼。平民见官员或下级见上级,施鞠躬礼。妇女重视化妆。埃塞俄比亚每个家庭每周都隆重地饮一次咖啡,在这种场合要焚香。现场制作咖啡招待客人是一种高品位的礼遇。许多贫困的人还有一种习惯,即口嚼一种土作为消遣,同时也暂时缓解一下饥饿。

埃塞俄比亚无论男女,常穿一种名为“夏马”的服装,这是一种在布的两边镶上很宽的色彩艳丽的带几何图案的编织花边的服饰。男子服饰常为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衫,穿在白色长裤外面,裤子是用亚麻布或棉布做的;女子服饰通常为长长的白色棉布袍或连衣裙。他们会把“夏马”披在常穿服饰外面,一般来说,男子把“夏马”披在右肩,而女子则披在左肩。从一个女子所穿“夏马”的方式上,可以看出这个女子的所在地区、年龄和她的婚姻状况。妇女重视化妆。人们出门不能穿淡黄色服装,只有办丧事时才穿这种颜色服装。

阿姆哈拉族、提格雷族为一夫一妻制,婚事由父母决定。婚后,夫妻并不住在一起而是分开生活。男孩子出生后40天即受洗,女孩子出生后80天受洗。“女性割礼”在埃塞俄比亚较为盛行,通过切割女童生殖器,想对女孩加以保护,让她们在结婚时符合常规要求。联合国儿童基会正在采取一种非恫吓的方式,包括利用当地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并实施一些帮助解决当地需求的发展项目,试图改善这种陋习。

埃塞俄比亚的历法一年不是12个月而是13个月,前12个月每月30 天,最后的十三月平年5天,闰年6天。埃塞俄比亚把太阳升起作为一天的开始,所以,埃塞俄比亚把早晨6点定为零点,中午12点为6点,下午6点为12点,是白天的结束,也是夜间零点的开始。无论计年方法还是计时方法,如今民间仍在沿用。

埃塞俄比亚大街道有街名,小街道和胡同没有名字,各家住户也没有门牌号。取信要到邮局,买报纸主要靠报童。

艺术

文学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在这个传统中,诗歌、传说和寓言被用来传承历史和文化,同时也用来传递道德和伦理教育。在古代,埃塞俄比亚的皇帝们也有着自己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皇帝书信”,这些书信涉及政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

现代埃塞俄比亚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埃塞俄比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变革。20世纪中期,埃塞俄比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继续发生变化,这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埃塞俄比亚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与社会主义思想接触,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埃塞俄比亚的实际情况。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其中最著名的是哈迪斯·阿埃莱马耶乌的《鲁瓦》。此外,这一时期埃塞俄比亚文学也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其中最著名的是泽加耶(Tsegaye Gebre-Medhin),他的作品中包括了自由诗、现代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的关注,同时也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意义。

音乐

与文学艺术一样,埃塞俄比亚的音乐最初也是伴随着宗与教而产生、流传和发展起来的。公元6世纪的圣人雅利得(Saint Yared)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东正教“泽马”(Zema)音乐的始祖。根据埃塞俄比亚传说,圣人雅利得创造了一整套宗教礼拜音乐,并创造了埃塞俄比亚式的记谱法。圣人雅利得创造的音乐记谱法经过后人的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埃塞俄比亚独有的记谱法。该记谱法共有10个记谱符号。

埃塞俄比亚世俗音乐的起源呈现出多样性与多源性。今天埃塞俄比亚人民吟唱的赞美歌仍然保留着希伯来赞歌的曲调,说明在所罗门统治的时代,埃塞俄比亚世俗音乐就受到了古代犹太人国家的影响。后来,从阿拉伯半岛渡过红海迁移到埃塞俄比亚的哈米特人和闪米特人也带来了他们的世俗音乐,他们的音乐与当地土著人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埃塞俄比亚世俗音乐。另外,埃塞俄比亚的宗教音乐也对世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世俗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直接反映。埃塞俄比亚的世俗歌曲多种多样,有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叙事歌曲等,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

扎凡(Zefan)是一种表达高兴、喜乐的歌曲,一般在订婚、结婚、生日、节庆等喜庆的场合演唱。这类歌曲一般都由多人合唱,人们以拍手、击鼓或跳舞的方式为其伴奏。歌词较随意,往往是即兴吟唱,但一般都很合韵。

叶-阿兹马里-扎风(Ye Azmari Zefen)是一种赞美歌曲,由专业的歌唱家在重要的喜庆场合演唱。歌词往往由演唱者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背景而即兴创作。

因古尔古罗(Ingurguro)歌曲是一种对别人表达不满情绪的歌曲,往往伴有拍手和击鼓伴奏。

希列达和福克拉(Shilela and Fukera)是一种歌颂爱国主义英雄的歌曲。在这类歌曲里,往往把英雄神化,并对敌人进行嘲讽。

美术

埃塞俄比亚的教堂绘画很可能早在基督教传入的公元 4 世纪就已出现,埃塞俄比亚的绘画,无论是墙壁上、书籍中还是圣像中,都极具特色,尽管其风格和圣像设计与简化的科普特版本的晚期古代和拜占庭基督教艺术密切相关。其典型特征是人物造型简单,近乎卡通,眼睛大而杏仁形,色彩通常鲜艳明亮。大多数绘画都是宗教性质的,通常用来装饰教堂墙壁和圣经。这类绘画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位于贡达尔的德布雷-贝尔汉-塞拉西,它以天使覆盖的屋顶以及 17 世纪晚期的其他壁画而闻名。从 16 世纪起,罗马天主教教堂艺术和欧洲艺术开始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埃塞俄比亚的艺术高度保守,直到近代仍保留了其鲜明的特色。

哲学

埃塞俄比亚哲学的特点是由埃塞俄比亚文化演变的特殊条件决定的。因此,埃塞俄比亚哲学产生于希腊哲学和教父哲学与埃塞俄比亚传统思维模式的融合。由于早期与基督教精神的源头——拜占庭和亚历山大隔绝,埃塞俄比亚通过阿拉伯语版本《圣经》获得了部分哲学遗产。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神学文学是创造性同化的双重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是东正教对传统思想模式的调整(从未根除),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是将希腊异教和早期教父思想吸收到这一发展中的埃塞俄比亚-基督教综合体中。因此,宗教灵感的道德反思十分盛行,叙事、比喻、神谕和丰富意象的使用优于抽象论证的使用。这种智慧文学包括对一些希腊文本的翻译和改编,即《Physiologus》(约公元 5 世纪)、《Skendes 的生活和格言》(公元 11 世纪)和《智慧哲学家之书》(1510/22 年)。

节日

在埃塞尔比亚,“马斯卡尔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每年的9月27日,基督徒为了纪念公元326年海伦王后找到耶基督真正的“马斯卡尔”(即十字)而举行。以后埃塞俄比亚人就把这个宗教节日变成了民族色彩浓厚的迎春节日,它标志着雨季结束,收获季节的即将来临。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杀牛宰羊,走家串户,相互祝贺。

国家象征

国旗

埃塞俄比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绿、黄、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旗面中间有国徽图案。从19世纪末期起,埃塞俄比亚就开始采用绿、黄、红横纹三色国旗。在现代史上,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身于自由民族之林的非洲国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并纷纷采用绿、黄、红作为国旗色彩,于是被称作“泛非洲色彩”。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古国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赋予绿、黄、红三种色彩在这片大地上更深的渊源。历史上,它们与科普提克教堂的礼拜仪式息息相关,被供奉成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体现人类自由所崇尚的忠诚、希望、仁慈三种美德。这三种色彩还分别代表埃塞俄比亚的三个地区:提克列(红)、阿姆哈拉(黄)、西奥亚(绿)。绿色代表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还象征对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和平与博爱,也代表人民建设国家的决心;红色象征人民为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流血牺牲。

埃塞俄比亚原国旗上无国徽图案。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新国旗中央增加国徽图案。

国徽

埃塞俄比亚国徽呈圆形。蓝色圆面上一颗放射光芒的金黄色五角星。蓝色象征和平;五角星代表多样与统一,光芒象征繁荣、昌盛。整体象征国家的希望和民族性,各宗教族群的平等和团结,和谐相处。

国花

埃塞俄比亚花为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在雨量与气温适应的地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有旱季的地方是落叶植物。可长到1~2.5米高。地下具有根状茎,心状卵形叶子基生;初夏抽肉穗花序,外面有漏斗状白色或乳色的佛焰苞,形状似花冠。

国树

埃塞俄比亚国树为小粒咖啡咖啡属)。咖啡树,为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园艺性多年生的经济作物,具有速生、高产、价值高、销路广的特点。野生的咖啡树可以长到5至10公尺高,但庄园里种植的咖啡树,为了增加结果量和便于采收,多被剪到2公尺以下的高度。 咖啡树对生的叶片呈长椭圆形,叶面光滑,末端的树枝很长,分枝少,而花是白色的,开在叶柄连结树枝的基部。

风景名胜

综述

埃塞俄比亚有3000年的文明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配套设施不发达。政府采取扩建机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简化签证手续等措施促进旅游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使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10大旅游国之一。2019年以来,埃塞俄比亚政府重点打造亚的斯“团结公园”“河岸绿色发展”和恩托托山公园等旅游项目,希望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世界遗产

截至2023年12月,埃塞俄比亚已有阿克苏姆古城遗址、瑟门国家公园等11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9处,世界自然遗产2处。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坐落于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曾是古代埃塞俄比亚时期的王国中心。在当时,阿克苏姆王国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之间最为强大的国家。当地发现的大量遗迹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到13世纪之间,这些遗迹包括方尖石塔、巨大的石柱、王室墓地和古老的城堡。尽管在公元10世纪,阿克苏姆城在政治上逐渐失去了重要性,但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加冕仪式仍然在这里进行。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克苏姆古城列为文化遗产,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瑟门山国家公园

塞米恩国家公园坐落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的贡德尔地区,总面积为412平方千米,其中核心保护区占220平方千米。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多年来的大规模侵蚀,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观之一,包括锯齿状的山峰、深谷和落差约1500米的陡峭悬崖。瑟门国家公园是一些稀有动物的栖息地,其中包括狮尾狒和瓦利亚野山羊。1978年,该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自然遗产,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法西尔盖比城堡及古建筑

贡德尔地区的法西尔盖比城堡及古建筑坐落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海拔2300米的山地上。这里的古宫殿、教堂等建筑独具特色,成为埃塞俄比亚重要的旅游景点。在17世纪,埃塞俄比亚皇帝法西利达斯及其继任皇帝们的宅邸——法西尔盖比要塞城崛起。这个城堡由高达900米的城墙环绕,内部包含宫殿、教堂、修道院以及独特的公共和私人建筑。这些建筑精美雕刻,装饰丰富多彩,是埃塞俄比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建筑展现出明显的受到印度阿拉伯文化影响的痕迹。后来,耶稣会会士引入了巴克罗式的艺术风格,改变了贡德尔地区原有的建筑风貌。1979年,法西尔盖比城堡及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后期拉利贝拉国王(Lalibela)统治时期。这座城原本名为洛罕,现在人们将这里改称为拉利贝拉,以纪念这里神奇的岩石教堂的倡建者——扎格王朝的国王拉力贝拉。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有“非洲奇迹”之称,是12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

这些教堂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精致的教堂像庞大的雕塑,与埃洛拉的庙宇一样从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王国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拉利贝拉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这些教堂的建成使拉利贝拉城成了一个宗教中心。它也许可以与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城市阿克萨姆,或者甚至与耶路撒冷相匹敌。从前人们只能乘坐骡车抵达这里。21世纪初,从公路或空中都很容易到达拉利贝拉。由于埃塞俄比亚夏季多暴雨,教堂的建造者们把地基开凿在斜坡上。这样可使雨水流走,避免水患的威胁。1978年,拉利贝拉岩石教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瓦什河谷

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谷是非洲大陆最重要的古生物群遗址之一,也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场所。在这个遗址发现的化石骸骨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至少400万年前,它们为人类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成为人类起源的最早记录。露西的化石骨架碎片正是在这个遗址被发现的。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阿瓦什河谷列为文化遗产,并将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哈勒尔设防城

坐落在埃塞俄比亚东部高原上的哈勒尔设防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周围被深的峡谷、沙漠和稀树草原环绕。该城的城墙建于13世纪至16世纪之间,是一座具有穆斯林信仰色彩的圣城。哈勒尔设防城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四座圣城,内部拥有82座清真寺,其中3座可以追溯到10世纪,还有102个圣地。城内独特设计的联排别墅构成了哈勒尔文化遗产中最壮观的部分。哈勒尔设防城展现出非洲和伊斯兰传统对城镇建筑类型和城市布局发展的影响,赋予其独特的性格和特殊性。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哈勒尔设防城列为文化遗产,并将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蒂亚

蒂亚是迄今为止在亚的斯亚贝巴南部索多(Soddo)地区发现的约160个考古遗址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该遗址有36座纪念碑,其中32块刻有符号的石碑,其中大部分难以辨认。它们是古代埃塞俄比亚文化的遗迹,其年代尚未准确确定。32座石碑的其中一座高达5米,令人遗憾的是已裂成两半。这些石碑排成45米长的一行;在同一方向60米外,另有三座石碑自成一群。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蒂亚文化遗址列为文化遗产,并将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奥莫低谷

奥莫低谷靠近图阿卡那湖(Lake Turkana),是世界上著名的史前遗址。这里已经发掘出了大量的类人化石,并有数目众多的牙齿、下颌骨以及各种其它部位的骨骼残骸。此外,这里还挖掘出了许多炻器时代的石器工具。这些石器工具上所携带的证据指出,奥莫低谷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人类所居住的最古老的史前时期的露营地之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奥莫低谷列为文化遗产,并将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孔索文化景观

孔索文化景观位于干旱的埃塞俄比亚南方各族州孔索高地,占地面积55平方千米。在这片高地上,除了由石墙梯田构成的景观外,还分布着人类的定居点。作为人类在干燥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克服困难、顽强生存的杰出典范,孔索文化景观代表着一个已传承了21代(即400多年)并仍然具有活力的文化传统。这个景观展现了各社区的共同价值观、社会凝聚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工程知识。孔索文化景观还保留了具有人格化特征的木雕,这些木雕相互组合在一起,代表着受到尊敬的各社区成员,特别是英雄事件。对于即将消失的丧葬传统而言,这些木雕是特殊而生动的见证。城镇中矗立的石碑共同构成了一种纪念一代代逝去的领导人的复杂体系。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孔索文化景观列为文化遗产,并将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贝尔山国家公园

贝尔山国家公园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南部奥罗米亚州,创立于1970年,总面积达2200平方千米。这个国家公园包括非洲最大的高山栖息地,其海拔超过3000米,囊括众多冰川湖、湿地和沼泽地。公园内火山山脊和山峰高耸于高原之上,最著名的当属图鲁迪姆图(Tullu Dimtu),它是埃塞俄比亚第二高峰,海拔达4377米。公园的其他地区则有广袤的草地与各类森林相邻,包括石南林、竹林和杜松林。

贝尔山国家公园是一些埃塞俄比亚特有物种受威胁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有贝尔山特有的5种哺乳动物和埃塞俄比亚高地特有的20种哺乳动物。此外,该公园还保护着埃塞俄比亚特有物种的26%,其中包括一种灵长目、一种牛、一种野兔、八种啮齿动物以及全球鼹鼠的总量。在公园内还生活着几种罕见的地方性两栖动物、12种埃塞俄比亚特有的两栖动物以及4种埃塞俄比亚特有的爬行纲,其中有两种爬行动物仅在该公园内发现。2023年,该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自然遗产,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吉德奥文化景观

吉德奥文化景观沿埃塞俄比亚主裂谷东缘分布,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陡峭悬崖上。这片农林区采用多层耕作方式,大树下生长着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阿比西尼亚香蕉,其下还种植着咖啡和其他灌木。该地区人口稠密,居民属格德奥族人,他们掌握着管理当地森林的传统知识。经过开垦的山坡上的森林,被当地人视为格德奥宗教仪式的圣地;密集的巨石纪念碑群沿着山脊而立,它们受到崇敬,并由族中长者看护。2023年,该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并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其他景点

达纳基勒洼地

达纳基勒洼地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厄立特里亚的东部,处于东非大裂谷的最北端。达纳吉尔凹地以阿瓦什为顶点,呈三角形,向东北开阔,平均边长约800公里。南、西面均为高大的断层崖,东北面临红海。20世纪初,一系列新的火山活动造成了达纳基勒洼地的达罗拉地区的火山地貌。大小火山热点密布、地缝、热泉和汽泉遍布,地下涌出的熔岩带出的黄色的、红色的氧化铁和白色的盐结晶,赋予了这里色彩绚丽又令人惊心动魄的色彩。

阿布纳·耶马他·古哈教堂

阿布纳·耶马他·古哈(Abuna Yemata Guh)是位于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衣索比亚,Ethiopia)提格里州(Tigray)的一座凿岩教堂,位于一座石山之上,离地达二千五百多米,想要到达教堂只能透过攀登。在教堂内有着彩色壁画,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五世纪时期。

“黄金”温泉

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法尔洼地(也称为迪纳基尔洼地)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该地区的部分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下近百米处,形成了一个大锅,夏季温度达到50℃以上,活火山翻腾。这座硫磺温泉就位于此,温泉的水面低于海平面,水中盐分极高。受盐及其他矿物的影响,温泉呈现鲜亮的颜色。

塔纳湖

塔纳湖距离贡德尔35千米,是埃塞俄比亚最高、最大的湖泊。位于西北高原,为阿巴伊河的主要水库。“塔纳”在当地语的意思是蓄水不干。这是一个由熔岩阻塞河道后形成的高原湖泊,湖面海拔1830米,长75千米,宽70千米,面积依季节变化于3100—3600平方千米之间。5—6月水位最低,9月最高。平均水深14米,最深72米。周围崇山峻岭,千百条溪涧在这里汇合成湖。

湖中的小岛数目随湖泊水位而改变,水位在过去400年下跌6英尺。根据十七世纪初的葡萄牙传教士马诺埃尔·德·阿尔梅达(Manoel de Almeida)的说法,湖中有21个岛屿,其中7至8个岛上有大型的修道院。1771 年詹姆斯·布鲁斯 (James Bruce) 访问该地区时指出,当地人统计有人居住的岛屿数量为 45 个,但他认为“这个数字可能约为 11 个。二十世纪的地理学家命名了 37 个岛屿,其中 19 个据信拥有或曾经有修道院或教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