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 :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更新时间:2023-08-15 15:14

血脂(blood lipids)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其中,中性脂肪包括胆固醇(CH)和甘油三脂(TG),类脂包括磷酸甘油酯糖脂、固醇、类固醇等。血脂不溶于水,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

血脂水平可及时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状况,也是临床常规检验的重要项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的正常范围为\u003c5.20mmol/L,TG的正常范围为0.56~1.70mmol/L,LDL-C的正常范围为≤3.4mmol/L,HDL-C的正常范围为\u003e1.04mmol/L。

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导致血脂异常。血脂异常的防治对降低心血管病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药物治疗方面首选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脂达标。

定义

血脂:是血浆中的的总称。其中,中性脂肪包括胆(CH)和三酸甘油脂(TG),类脂包括糖脂、固醇、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和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是脂质转运的载体,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调节及细胞膜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已发现有20多种载脂蛋白,按组成分为ApoA、ApoB、ApoC、ApoD、ApoE。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每一型又分若干亚型。ApoA分为A1、、A4、A5;ApoB分为B48、B100;ApoC分为C1、、C4;ApoE分为E2、E3、E4等蛋白,载脂蛋白还包括一种长度多变可与LDL结合的Apo(a)。

脂蛋白(lipoprotein):是血脂在血液中存在、转运及代谢的形式。血浆脂蛋白是由载脂蛋白和CH、TG、脂(PL)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血浆脂蛋白分为6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胎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

代谢

在人体内,胆(CH)主要以游离CH和胆固醇脂的形式存在,TG由分子的3个化形成。血脂不溶于水,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被运输和利用。

脂蛋白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胆固醇、TG、磷酸甘油酯、Apo等一起形成各种脂蛋白颗粒,这些颗粒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在脂蛋白代谢过程中处在经常不断的交换和变化之中。脂蛋白的代谢不仅涉及脂蛋白分子本身,同时也涉及许多受体与代谢酶,如脂蛋白受体[如LDL受体(LDL receptor,LDLR)亦称为ApoB/E受体、清道夫受体、LDLR相关蛋白及VLDL受体等]、一些关键酶(如脂蛋白脂肪酶、肝脂酶、卵磷脂胆固醇脂转移酶及β-羟-β-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等)及脂质转运蛋白(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磷酸甘油酯转运蛋白及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等)。

脂蛋白的代谢的途径为:

血脂检测

血脂水平可及时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状况,也是临床常规检验的重要项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Ⅰ)、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作为常规血脂检测项目。

血清脂质检测

胆固醇(cholesterol,CHO,CH)是脂质的组成成分之一。胆固醇中70%为胆固醇脂(CE),30%为游离胆固醇(FC)。总胆固醇(total chlesterol,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CHO检测的适应证有:一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二是使用降脂药物治疗后的监测。

参考值为:

临床意义:

血清TC水平受年龄、家族、性别、遗传、饮食、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男性高于女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因此,很难制定统一的参考值。根据CHO水平高低及其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将CHO分为合适水平、边缘水平和升高(或减低)即危险水(risk)。作为诊断指标TC既不特异也不灵敏,只能作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危险因素。因此TC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发病预测、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三酸甘油脂(即甘油三脂,triyoeride,TG)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TG检测的适应证有:一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和高脂血症的分类。二是对低脂饮食和药物治疗的监测。参考值为:

临床意义:

血清TG受生活习惯、饮食和年龄的影响,个体内及个体间的变异较大。由于TG的半衰期短(5~15分钟),进食高脂、高糖、高热量后,外源性TG明显增高,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存在,由于乳糜微粒的分子较大,能使光线散射而使血浆浑浊,甚至呈乳糜样,称为饮食性脂血(alimentary lipemia)。因此,必须在空腹12~16小时静脉采集标本测定TG以排除和减少饮食的影响。

TG增高,见于:心肌缺血;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腺机能低下症、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和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TG减低,见于: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血清脂蛋白检测

乳糜微粒(CM)在血液中代谢快,半衰期短,食物消化需要4~6小时,故正常空腹12小时后血清中不应有CM。

参考值为:阴性。

血清CM极易受饮食中TG的影响易出现乳糜样血液。如果血液中脂蛋白酯酶(LPL)缺乏或活性减低,血清CM不能及时被廓清,使血清浑浊。常见于Ⅰ型和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增高有利于外周组织清除CHO,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故HDL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一般检测HDL胆固醇(HDL-C)的含量来反映HDL水平。HDL测的适应证:一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非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成分检测)二是使用降脂物治疗反应的监测(在使用降脂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避免HDL降低)。

参考值为:

临床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LDL)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临床上以LDL胆固醇(LDL-C)的含量来反映LDL水平。LDL检测的适应证:一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二是使用降脂药物治疗过程的监测。

参考值为:

临床意义:

脂蛋白(a)[LP(a)]的结构与LDL相似,可以携带大量的CHO。LP(a)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独立危险因子。检测LP(a)对早期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特别是在LDL-C度升高的情况下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为:0~300mg/L。

临床意义:

血清LP(a)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LP(a)水平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基本不受性别、饮食和环境的影响。

LP(a)增高主要见于:LP(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或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LP(a)\u003e300mg/L者心肌缺血发病率较LP(a)\u003c300mg/L者高3倍;LP(a)\u003e497mg/L者的脑卒中危险性增加4.6倍。LP(a)增高还可见于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炎症、手术或创伤后以及血液透析后等。

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载脂蛋白检测的适应证为:一是早期识别冠心病的危险性,特别是对具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危险性的评价更有意义。二是使用降脂药物治疗过程的监测。

载脂蛋白A(ApoA)是HDL的主要结构,具有清除组织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中,ApoAⅠ的意义最明确,且其在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因此ApoAⅠ为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

参考值为:

临床意义:

2.ApoAⅠ减低。见于:一是家族性ApoAⅠ缺乏症、家族性α脂蛋白缺乏症、家族性LCAT缺乏症和家族性低HDL血症等。二是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和脑血管病等。

载脂蛋白B(ApoB)是LDL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90%以上ApoB存在于LDL中。ApoB的作用成分是ApoB-100。正常人空腹检测的ApoB为ApoB-100。

参考值为:

临床意义:

(1) ApoB可直接反映LDL水平,因此,其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价冠心病的危险性和降脂治疗效果等,且其在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方面优于LDL和CHO。在少数情况下,可出现高ApoB血症而LDL-C浓度正常的情况,提示血液中存在较多小而密的LDL(sLDL)。当高TG血症时(VLDL高),sLDL(B型LDL)增高。与大而轻LDL(A型LDL)相比,sLDL颗粒中ApoB含量较多而胆固醇较少,可出现LDL-C虽然不高,但血清ApoB增高的所谓“高ApoB血症”,它反映B型LDL增多。所以ApoB与LDL-C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

(2) 高β-载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症、肾病综合征和肾衰竭等ApoB也增高。

ApoAⅠ、ApoB分别为HDL、LDL主要成分,可采用ApoAⅠ/ApoB比值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参考值为:1~2。

临床意义:

ApoAⅠ/ApoB比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ApoAⅠ/ApoB比值减低。ApoAⅠ/ApoB比值\u003c1对诊断心肌缺血的危险性较血清TC、TG、HDL、LDL有价值,其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80%。

影响因素

影响血脂水平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生物学因素

血脂水平存在个体、年龄、性别、种族之间的差异。TC、TG、HDL-C、LDL-C、ApoAⅠ、ApoB和Lp(a)的平均生物学变异分别为6.1%~11%,23%~40%,7%~12%,9.5%,7%~8%,6.5%~10%和8.6%。中国人群TC、TG、HDL-C、LDL-C的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分别为5.5%、22.3%、7.8%、7.1%。因此,若初次测定血脂异常,建议间隔1~2周再测1次,2次的差异若\u003c15%,可取平均值作为个体基线水平。

行为因素

血脂水平受饮食、运动、饮酒、吸烟、精神因素等影响。

临床因素

样品因素

主要涉及样品收集与处理,如禁食状态、血液浓缩、抗凝剂与防腐剂毛细血管与静脉血、样品贮存等。

检查建议

为了及时发现,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早期检出血脂异常并对其血脂进行动态监测,是防治ASCVD的必要措施。血脂异常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及分型。检查前应空腹(禁食12~14小时)最后一餐食高脂食物和禁酒。

血脂筛查的重点人群为:

血脂异常

定义及分类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CH)、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由于在血浆中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异常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血脂异常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

血脂异常的常用分类方法有表型分类、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其中临床分类较为实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脂蛋白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将血脂异常分为5型,Ⅰ、Ⅱ、Ⅲ、Ⅳ、Ⅴ,其中第Ⅱ型又分为Ⅱa、Ⅱb两个型。Ⅱa、Ⅱb及Ⅳ较为常见。

临床上将血脂异常分为高CH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血脂症和HDL-C血症。高CH血症对应WHO的Ⅱa型,高TG血症对应WHO的Ⅳ、Ⅰ型。

治疗

治疗原则

3.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管事件风险,首选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脂达标。有研究显示,高强度他汀治疗会大幅升高肌病风险,而未能增加LDL-C达标率。因此,建议规据病人血脂基线水平使用中等强度他汀作为起始剂量,根据个体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若TC水平不能达标,考虑与其他药物(如依折麦布)联合使用可获得安全有效的调脂效果。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