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口鲨 :活在泥盆纪、石炭纪的软骨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0 23:15

裂口鲨(学名:Cladoselache)是生活在泥盆纪、石炭纪的软骨鱼类,是一种已灭绝的鲨鱼。

裂口鲨的颚骨关节比现今的鲨鱼较为脆弱,但有更为强壮的颚骨肌肉。它有长及流线形的身体,深叉形的尾巴,可见它是游泳能手。其牙齿有很多尖峰及边缘光滑,适合咬住(非撕开)猎物。裂口鲨有可能是以尾巴包围猎物,并将其吞下。它的口是在头部的正中央位置。

外形特征

裂口鲨生活在距今约4亿年前,是最古老的鲨鱼。裂口鲨的结构代表了软骨鱼类中原始的模式,接近于软骨鱼类进化系统主干线的基点,后期的鲨类就是从这里出发沿着各自的进化方向发展的。我国云南沾益石炭纪地层中发现过裂口鲨的牙齿化石,昆明晚三叠纪地层中发现过弓鲛的被刺化石。

裂口鲨是最原始的软骨鱼类的代表,是已知的最古老鲨鱼,其化石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古生代地层中。它们的最完整的化石发现于美国伊利湖南岸晚泥盆世的格利夫兰黑色页岩中。

根据出土的化石标本,裂口鲨体长约42~200cm。体形如现代鲨鱼。双接型颌骨、鳍基较宽、牙齿主尖高侧尖低,背刺前长有2个背鳍,歪形尾(但上、下叶颇相称,似正型),尾形对称但骨骼不对称,偶鳍发育,但胸鳍更大,臀鳍似缺失,但在接近尾鳍处却附加一对小的水平鳍,好象出现了第三对偶鳍。背鳍和偶鳍的基部相当宽阔。头部的背后还附加一块骨片,好似另一个背鳍。鳃裂可能有6对。吻部突出不显著,故鼻孔紧靠前腹侧缘。眼侧位并略偏向腹面。体披木盾鳞颅骨有些骨化。牙齿呈磨平状。

现代鲨鱼的口通常都是横裂缝状的,而裂口鲨的口却是直裂缝的。裂口鲨的上颌骨由两个关节连接在颅骨上,一个是眶后关节,紧挨在眼眶后面;另一个则位于头骨后部,在这里颅骨与舌颌骨背部的连接杆相连。这样的上颌与颅骨的连接方式叫做双连接,是相当原始的连接方式。裂口鲨的牙齿中间有一个高齿尖,其两侧各有一个低齿尖,许多古老的软骨鱼类的牙齿都是这样的结构。

种群现状

是最古老的鲨鱼,生活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延续到晚古生代。已经灭绝。

发展进化

裂口鲨的结构在许多方面都代表了软骨鱼类中原始的模式,可以认为它接近于软骨鱼类进化系统主干线的基点,后期的鲨类可能就是从这里出发沿着各自的进化方向发展出来的,它们包括肋刺鲨目、弓鲛目、异齿鲨目、六鳃鲨目鼠鲨目鳐目。这几个目组成了软骨鱼类中最繁盛的一大类群:板鳃亚纲。另外一个种类不多、生活在深海中的软骨鱼类群,因其独特的自接型颅骨颌骨连接方式而组成了软骨鱼类中的一个单独的类群:全头亚纲。银鲛目是全头亚纲的代表,其进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早期。

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里还发现有数量极多的适于研磨的齿板,统称为缓齿鲨类,其亲缘关系尚不能确定。

骨化方式

1、骨化(ossify)指形成或转化成骨。

2、骨化(ossification)指骨组织的生成过程而狭义的系指由于造骨细胞(成骨细胞)在骨基质中发生钙质沉着而言。

有下述两种方式:

(1)软骨性骨化(cartilaginousossification,endochondralossification):首先形成玻璃软骨组织,再被骨组织所置换,是在大部分骨中能见到的类型。按此型生成的骨有软骨性骨、置换性骨等称。

(2)结缔组织性骨化(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或纤维性骨化(fibrousossification):在纤维性结缔组织内,直接形成骨组织的类型,在部分头骨中可见到。按此类型所生成的骨称为结缔组织骨、膜骨、被盖骨等。这两种形式骨化时的造骨细胞,是通过成软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行二次性的转化,还是由其周边未分化的细胞直接分化所成,尚不清楚。造骨细胞逐渐被包埋在由其本身所形成的胶原蛋白纤维并伴有钙质沉着的基质内,而成为休止型的骨细胞。在造骨细胞骨化的同时,另一方面具有同一来源的多核细胞的破骨细胞对纤维和基质通过吞噬而破坏,由于两种相反的活动,同时通过骨的生长,再造,使骨致密化,以及进行血中钙、磷水平的调整。破骨细胞的刺激和抑制分别与甲状旁腺激素和降(血)钙素有关。

骨的形成过程,在膜状骨或软骨的基础上,首先在中心部有钙盐沉着形成骨化点,由此向周围产生新骨质,外被以骨膜,新产生的骨质不断破坏原来的类骨质,形成髓腔并逐渐改变外形转变成硬骨质的状况。

3、昆虫学中骨化(sclerotization)的概念: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叫骨化,双接式。脊索终生保存,无椎体,但髓弧已有发育。牙齿具高耸的中尖及两侧低矮而对称的一或二侧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