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鸦雀 :雀形目莺鹛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9

褐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unicolor),又名褐雀雀,是鸦雀科鸦雀属的鸟类,体长19-22厘米。其特征为橙黄色的短而粗厚的嘴,下嘴较淡,头具短的羽冠,头顶和冠羽棕褐色,有一长而粗的黑色眉纹自眼先延伸至颈侧,眼圈白色。上体棕橄榄色,颏、喉葡萄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灰色。虹膜褐色,脚铅灰色或黄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与灌丛中,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鸦雀混群。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不丹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和缅甸北部。

形态特征

褐鸦雀雌雄羽色相似。头具短的羽冠,前额、头顶、头侧和羽冠棕褐色,自眼先经眼上到颈侧有一条长的黑色眉纹,眼圈白色。背、肩、腰、尾上覆羽和两翅表面棕橄榄色,尾羽棕褐色,飞羽褐色,外棕橄榄色,最内侧飞羽内硼淡黄色。颏、喉至上胸葡萄灰色或淡棕褐色,下胸以下等其余下体淡棕黄灰色或淡土黄色沾灰色,腹中部略淡。虹膜褐色,嘴橙黄色,下嘴较淡,脚铅灰色或黄褐色。

栖息环境

褐鸦雀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与灌丛中。褐鸦雀生活在山区,根据栖息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也不相同,在尼泊尔海拔为2400-3050米,在印度海拔为2590-3400米,在中国西藏东部海拔为2440-2895米,而中国其他地区海拔为1800-3600米。

生活习性

行为

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鸦雀混群,飞行无力而缓慢,常呈短距离飞行。多在林下竹丛或灌丛中、也在林缘或林间沼泽芦苇丛中活动和觅食。 在印度东北部,通常与红嘴鸦雀(Conostoma oemodium)混在一起。它们喜欢躲藏,不愿远距离飞行。在竹顶的边缘直线穿梭。有时,它们的头会颠倒过来,会啄它们可以够得到的苔藓植物。褐鸦雀是一种留鸟,但在繁殖季节之外,有时会有短暂的迁移,尤其是在竹叶枯萎之前。繁殖期6-8月。巢可能是由树皮、粗草和青竿竹条组成。

食性

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摄取芽、青苔和其他植物材料。一般组成6-15只不等的群体进行觅食。

叫声

吱吱的叫声,告警时发出颤鸣。

分布范围

褐鸦雀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不丹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和缅甸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中部峨眉山市宝兴县天全县、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美姑、西部康定二郎山森林公园)、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丽江市香格里拉市、西部大渡河镇康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龙川江与怒江间山脉)以及西藏自治区(南部错那市)等地。

亚种分化

关于褐鸦雀的亚种分化,一直有争议。多数认为褐鸦雀无亚种分化,为单型种。Rothschild(1920)根据在中国云南西部怒江与龙川江间山脉的标本描述了一个新亚种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郑作新(1958,1976)、Mayr and Paynter(1964)等则认为它和指名亚种无明显差别而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在对比了采自云南省镇康的指名亚种标本后,认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泸水市的标本与Rothschild(1921)和Vaurie(1959)描述的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亚种相符,羽色较指名亚种暗而多紫灰色,尤以头、颊、耳羽和喉更沾灰色,下体少褐色,因而认为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的亚种地位应该得到确认,从而使褐鸦雀分为2亚种。但郑作新等(1987)对此仍持异议,认为他们从云南丽江所采得的标本并非如昆明动物所(1980)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泸水市等地标本所描述的那样较指名亚种暗而多紫灰,尤以头、颊、耳羽、喉更沾灰色,而下体却少棕色;同时认为中国又无尼泊尔模式产地标本作比较,因而认为所报道的亚种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仍有待于证实,仍将此亚种暂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后来多数学者亦都持此观点,认为褐鸦雀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De Schauensee 1980;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郑作新1994;唐蟾蛛1996)。

保护现状

褐鸦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同时,也被列入中国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