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1952年在西安创立的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5:35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二级学院

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交通大学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合并而成,命名为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2003年院系合并,成立动力与能源学院。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4个系和1个所,开设3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工信部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点;有教职工108人,有各类学生1202名,其中本科生837名,硕士生270名,博士生95名。

历史沿革

195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工程系组建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

1956年8月,改名为西安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

1957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后组成了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

1961年,在航空发动机系中成立了发动机附件专业教研室—709教研室。

1970年2月,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部分专业并入。

1972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中设置了“航空发动机附件”本科专业,并开始独立招收并培养“航空发动机控制”本科生。

2001年,飞行器动力工程被评为陕西省本科“名牌专业”。

2002年,飞行器动力工程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

2003年,院系合并,成立动力与能源学院。

2008年,能源与动力工程被评为陕西省本科“名牌专业”。

2009年,飞行器动力工程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院整合多个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工程实践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成立了航空动力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以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为主体,由材料学院、机电学院、航天学院等相关学科组参加的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动力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2年,航空动力实验教学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进行了院系合并与调整,原动力控制工程系经专业调整和扩充改名为动力控制与测试系。

2013年,航空动力实验教学中心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由动力与能源学院原航空动力工程系航空叶轮机械方向(原704教研室)与航空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方向(原703教研室)组建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流体机械系。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08人,其中教师85人;教授29人(其中院士1人,二级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33人。国家“863”、“973”、重大专项、总装专家12人,陕西省省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乐嘉陵

陕西省百人计划:严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范玮、王敏庆、王占学高丽敏吴艳辉

陕西省级教学名师:范玮

院系设置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4个系和1个所,开设3个本科专业。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陕西省精品课程,1个陕西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3年,学院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6部教材获批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014年,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博士生在航空动力学报发表的论文曾被评为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陕西省“名牌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

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教育部“特色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自动化

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动力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航空发动机燃烧原理

陕西省精品课程:火箭发动机原理与设计、气体动力学基础

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动力实验教学中心

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航空动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科建设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工信部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工信部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硕士点: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联合技术公司通用电气俄罗斯航空公司发动机中央研究院等世界四大著名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中英传热与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和“中俄联合适航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与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共同开展了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以及本科生短期实训工作。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校级技术中心1个,专业实验室25个。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叶栅部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热工程信息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

校级技术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动力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承担国防“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大飞机、高超飞行器、A计划等三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总装备部、航空工业及商用发动机等主要型号的研制与生产,年均科研经费逾 5500 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其中600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申请专利54件,授权专利30件;撰写高水平学术专著20余部。

文化传统

标识

• 院徽

院徽选用动力与能源学院英文名中的功率能量首字母(PE),左边是P,右边是E(反向);中间选用涡轮动力机中抽象的叶片,寓意“飞天巡洋、动力现行”;配色选用西北工业大学蓝和草绿色,代表动力与能源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的一部分,草绿色象征新能源,反应出学院特色。

文化活动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了向航空 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学习、向师昌绪院士学习、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教授惠生工程报告会等活动,每年组织举办西北工业大学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知名校友

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院长兼任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会长,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家协会会长。

王永明,现任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总设计师。

刘胜,少将军衔。历任国防科工委六局参谋、副局长,总装备部军兵种部航空局副局长、局长,总装备部军兵种部副部长、部长,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2009年12月任总装备部副部长。

刘峰,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ssociate Fellow、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喷气推进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推进技术和动力学报副编辑、中国力学学报海外版副编辑。

江和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燃气涡轮研究院总设计师,中国著名航空动力专家。

黄维娜,历任航空工业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总设计师、所长兼总设计师,中航工业黎阳副总经理、总设计师兼设计所所长,2011年5月调任中航工业涡轮院副院长兼总设计师。

樊会涛,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