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鱼 :鲤科角鱼属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0 14:19

角鱼(学名:Epalzeorhynchus bicorni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角鱼属,俗称:红眼鱼,英文名:Bihorned barb,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角鱼体细长,前端近圆筒状,后端侧扁;头小;吻圆钝,两侧各有一可活动的三角形小侧叶,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住上颌,边缘呈流苏状;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前缘腹面有一横带,上被小乳突;两颌具薄角质缘;体背和侧部青灰色,杂云纹斑,腹部灰白;背鳍上部和臀鳍中部灰黑;尾鳍下缘黑色,其余浅灰色;眼为红色。

角鱼主要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层;刮食着生藻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0~150毫米。角鱼属为东洋区一特有属,共有数种,以中南半岛为分布中心,向南伸展达苏门答腊岛,向西至印度;本种在国内仅发现于云南泸水市及保山县(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系),为偶见种类;在怒江下游缅甸的怒江可能也出产角鱼;角鱼的栖息地区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鱼区,在无限制的捕捞中误杀是该种致危的主要因素。

形态特征

角鱼体细长,前端近圆筒状,后端侧扁。头小,吻圆钝,两侧各有一可活动的三角形小侧叶。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住上颌,边缘成流苏状。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前缘腹面有一横带,上被小乳突。两颌具薄角质缘。须2对,吻须位于吻侧沟的始端,较眼半径长;口角须颇小,隐于口角内。鼻孔周围有白色小颗粒,疏密不一。侧线鳞36-38个。体背和侧部青灰色,杂云纹斑,腹部灰白。背鳍上部和臀鳍中部灰黑;尾鳍下缘黑色,其余浅灰色。鲜活时,眼为红色。

生活习性

角鱼是小型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层,以刮食着生藻类为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0-150毫米。由于其栖息地区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鱼区,在无限制的捕捞中易被误杀,因此易于致危。

种群现状

角鱼为偶见种类,其分布区狭窄,个体数量稀少。由于其栖息地区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鱼区,在无限制的捕捞中易被误杀,因此易于致危。

保护级别

角鱼在2021年2月1日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同时,《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均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分类学

近年,有资料中将角鱼属(Epaleorhynchos)更订阿克角鱼属(Akrokolioplax),因此有资料中将角鱼改为双角阿克角鱼(Akrokolioplax bicornis),二者为同物异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红眼角鱼 .淡水鱼博物馆_中国科普博览.2024-04-0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4-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