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岛 :世界第六大岛屿、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岛

更新时间:2023-12-13 16:47

苏门答腊岛(英语:Sumatra,印尼语:Sumatera)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东北隔马六甲海峡(Selat Melaka)与马来半岛(Semenanjung Tanah Melayu)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中国海,东南与爪哇岛(Jawa)为邻,南北长约1790千米,东西宽约435千米,面积47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岛,世界第六大岛屿。

3亿年前,冈瓦纳大陆超大陆块与欧亚俯冲边缘相撞,裂开的地层片段重组形成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作用强烈,呈西北—东南走向,三面环海,其西南部为构造复杂的巴里桑山脉(Barisan Mountains),东北部为海拔约30米的广大冲积平原。苏门答腊岛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有明显干湿两季,境内河流共有17条,源自巴里桑山脉。苏门答腊岛约有1万种植物,包括17个特有植物,有超过200种的哺乳动物和580多种鸟类,在哺乳动物中,22种是亚洲特有的,其中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犀等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苏门答腊岛矿产主要有煤炭、油气、锡等。

7世纪末室利佛逝王国(Srivjaya)的出现,苏门答腊才与外界有了接触。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并开始骚扰苏门答腊及相邻地区赢得了大块领土,包括北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特别行政区在16世纪因运送优质胡药科植物而成为胡椒贸易的贸易中心。荷兰人于1825年首先占领了巨港(Palembang),并向北方进发。1961年,亚齐回归到印度尼西亚。1999年11月8日,百万余人在班达亚齐集会要求独立。截至2020年12月,苏门答腊岛人口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21.73%,约5896.4万,米南加保族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母系氏族社会。苏门答腊岛为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橡胶主产区,产量分别约占印度尼西亚的69%、72%,产量约占73%。此外,苏门答腊岛的咖啡和可可分别占印度尼西亚的71%和19%。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较忙的运输要道,每天不少于300只船舶经过,战略位置优越。境内主要景点有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Kerinchi Seblat National Park)等。

命名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语Samudra 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另一种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是在中国古籍《元史·世祖纪》记述了公元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中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世祖纪》中则译作速木都刺,到了清代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沿袭这一译名至今。

阿拉伯帝国地理学家在十世纪到十三世纪期间将该岛称为拉姆里岛(Lamri、Lambri或Ramni),指的是现代班达亚齐附近的一个王国,该王国是商人的第一个登陆地。该岛还有其他名称,包括安达拉斯或Percha岛。13世纪末,马可·波罗将这个王国称为“萨马拉”,而他同时代的意大利旅行家同伴波尔德诺内的奥多里克则使用“苏摩尔特拉”的形式。14世纪后期,由于Samudera Pasai王国和随后的亚齐苏丹国的崛起,当地形式“苏门答腊”在国外流行起来。从那时起,后来的欧洲作家大多使用苏门答腊岛或类似形式的名称来称呼整个岛屿。

位置境域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纬度范围为南纬6.0°至北纬5.5°,东经95°至东经106°。苏门答腊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中国海,东南与爪哇岛为邻,南北长约1790千米,东西宽约435千米,面积47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岛,世界第六大岛屿。

历史成因

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大陆、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主要板块的交界处。苏门答腊岛所处的西印度尼西亚主要是由大陆地壳支撑,3亿年前,冈瓦纳大陆超大陆块与欧亚俯冲边缘相撞,裂开的地层片段重组形成了印度尼西亚群岛

古生代时期,东苏门答腊岛位于冈瓦纳超大陆南缘,与古特提斯洋相接;西苏门答腊岛位于冈瓦纳超大陆与华夏古陆北部的中印地体之间。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向中印地体俯冲,在中印地体边缘形成增生体,其组成包括蛇绿岩、火山岩以及中印地体边缘海洋沉积物。早二叠世时期,冈瓦纳超大陆开始向南移动,导致古特提斯洋与冈瓦纳边缘交界处发生扩张,并伴有东苏门答腊岛的火山和岩浆活动。东苏门答腊岛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构成滇缅马苏地体的一部分。三叠纪时期,西苏门答腊岛沿苏门答腊中央构造带发生走滑运动,并逐渐与东苏门答腊地体拼合。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时期,中特提斯洋沿西苏门答腊岛边缘开始俯冲,形成Woyla增生体和大陆边缘火山岩-岩浆岩岛弧带。随着俯冲作用的继续,中特提斯洋早期形成的一系列大洋岛弧最终与Woyla增生体拼合,该期俯冲作用即停止。白垩纪时期,中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重新开始,在Woyla增生体和西苏门答腊岛边缘形成新的火山岩-岩浆岩弧。

地理特征

气候

苏门答腊岛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有明显干湿两季。年平均气温26℃,由于常年高温,各地温差不大,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可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在苏门答腊岛可以分出三个带:北带为第三纪盆地的宽缓褶皱带;中带为巴里散带,由结晶片岩及强烈褶皱的石炭一二叠系所组成,上覆中等褶皱的第三系,这一带第四纪的火山弧可向东延伸至爪哇岛;南带为海沟及外岛弧,外侧深海沟深达5500米,向东南延伸,则为深达7000米的爪哇海沟。

苏门答腊岛主要由北西-南东向的西苏门答腊和东苏门答腊两个地体组成,二者以中央构造带为界。东苏门答腊地体位于中央构造带以东,占据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主要由石炭纪一三叠纪粉砂岩页岩大理石组成,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和火山岩覆盖。西苏门答腊地体位于中央构造带以西,主要由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灰岩和火山岩组成,与华夏地体具有亲缘性。中央构造带为一条纵贯苏门答腊岛的走滑剪力带,由高度变形的片岩片麻岩组成,沿该构造带西苏门答腊地体于中三叠世通过右型走滑运动与东苏门答腊地体拼合,大致形成苏门答腊岛当今的大地构造格局。

苏门答腊岛另一重要构造单元为位于西苏门答腊地体以西的卧依拉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印度洋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主要由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蛇绿岩套组成。新生代以来,苏门答腊岛主要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控制,发育完整的沟-弧-盆体系,除位于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巴里散山脉发育较老的岩石地层单元外,苏门答腊岛大部分为新生代火山岩和沉积物覆盖。

地层特征

苏门答腊岛岩浆侵入岩以酸性一中性岩为主。酸性岩可划分为两种特殊岩石类型:I型和S型花岗石。中基性岩见有辉长岩闪长岩古生代岩浆活动以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和基性火山喷发为特征。东、西苏门答腊地体皆有海西期花岗岩侵入,表明苏门答腊岛皆具有前古生代结晶基底。印支期以前苏门答腊岛的岩浆侵入可明显地划分为I型和S型两类花岗岩。西苏门答腊地体的实武牙花岗岩为海西期以后多期活动的I型花岗岩复合岩体。麻拉西邦基花岗岩位于苏门答腊大断裂以东,岩石类型为小型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印支期侵入岩分别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实武牙一苏利特河一带的花岗石带。其为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带,没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的痕迹,以板内活动走滑和拼合为特征。S型花岗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范围内,与锡相关的花岗岩具有S型的亲和性,它们广泛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但很少出露。它们相当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锡群岛主山脉内的花岗岩。

东苏门答腊岛二叠纪火山岩作为Mentulu和Bohorok的夹石出现,主要由凝灰岩、变质凝灰岩、凝灰质黏土岩、斑状安山质-玄武质凝灰岩和结晶凝灰岩组成。早一中二叠世火山岩及几个相关的深层花岗石体出露在西苏门答腊岛,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岩浆岩一火山岩带,并多被平行于苏门答腊岛的苏门答腊断裂系统切穿。该带具有大陆边缘岛弧背景,安山质-英安质火山活动始于早二叠世早期,并在二叠纪晚期达到顶峰。

三叠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西苏门答腊岛,作为Cubadak组的夹层出现,主要包括凝灰岩、火山泥。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火山岛弧这一时期,苏门答腊岛上的火山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深成岩作用比较复杂,主要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Woyla群形成有关。

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岩沿巴里散山脉和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分布,主要由四期火山岩组成,分别为古新世(64~50Ma)火山岩、中晚始新世(46~40Ma)、晚始新世一晚渐新世(6~1.8Ma)。相关的侵入岩表现出大陆边缘I型岩浆岩的特征。苏门答腊岛第四纪火山岩沿他一班达弧分布,形成于1.8Ma以来,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火山岩的组成包括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具有大陆火山岩的典型特征。

矿产资源

苏门答腊岛矿产资源丰富,矿产主要有煤炭、油气、锡、铝矾土、铅锌、金和铁矿等。截至2012年,苏门答腊岛煤储量约为524亿吨,约占印度尼西亚总储量一半,其中南苏门答腊省(Sumatera Selatan)占90%,年开采量约2000万吨,占印度尼西亚总开采量的10%。苏门答腊岛的邦加-勿里洞省(Kepulauan Bangka Belitung)为印度尼西亚最大锡生产区,年产约9万吨,占印度尼西亚锡产量和出口量约90%。此外,铝土矿、金矿铜矿和铁矿亦有一定储量,但矿产分布不均匀,且有不少伴生矿。廖内省(Provinsi Riau)的杜迈(Dumai)地区有若干印度尼西亚境内较高产的油井亚齐特别行政区巨港(Palembang)和庞卡南-布郎丹(Pangkalan Brandan)亦有油气田开发。

地形地貌

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中间与赤道相交叉,由两个地区组成:西部巴里散山脉和东部的沼泽地。苏门答腊西南部为构造复杂的巴里桑山脉,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绵延1700多千米,断层、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共有火山90余座,其中活火山12座,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山脉西坡陡峻,沿海平原狭窄而不连续,加以印度洋风浪大,港口不多;山脉东坡和缓,山麓地带轻微褶皱的沉积岩系含优质石油和煤,自北向南,有三大油田带。东北部为海拔约30米的广大冲积平原,宽约100多千米;沿海地区沼泽广布,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有些沼泽深入内陆达240千米,是东南亚最大的沼泽地带。

水文

河流

苏门答腊岛河流众多,总共有17条,源自巴里桑山脉,西坡河流短小湍急,多浅滩与瀑布,不利航行;东坡河流较长,河床坡度小而流速迂缓,携带大量泥砂及腐殖质三角洲广大,主要河流穆西河(Sungai Musi)、巴当哈里河(Sungai Batanghari)、因德拉吉里河(S. Inderagiri)、甘巴河(Kampar)、罗干河(Rokan)等皆能通航,与西北一东南走向的铁路和公路衔接成重要通道,阿萨汉河建有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装机容量52万千瓦。

穆西河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的干流,长约525千米,流域面积为63500平方千米。它发源于巴里桑山脉的卡巴山(Gunung Kaba),是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克里希纳河(Krishna River)的主要支流。穆西河先是东南偏南,然后向东北流,穿过巨港上区的山脉,进入特宾廷宜的第三纪丘陵区。穆西河在巨港附近汇入奥根河和科梅林河,下游50英里,穿过一个大三角洲,然后进入塞拉特(海峡)邦加。它的深度足以容纳巨港下方的远洋船只。

湖泊

苏门答腊岛有47个面积在0.04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境内湖泊主要受苏门答腊岛大断层影响而形成,主要湖泊有拉瑙湖、辛卡拉克湖、劳特塔瓦湖、迪巴瓦湖、多巴湖(Danau Toba)等。

多巴湖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淡水湖,位于苏门答腊北部的马达高原,为断层谷中的火口湖。湖面海拔906米,湖长约87千米,最宽处26千米,面积1300平方千米,最深处529米。湖心有沙摩西岛(约占全湖面积1/3),岛上有250年前建造的巴塔克王西达布塔尔的陵墓。环湖有新老火山多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西巴亚活火山和森纳布活火山,火山口时有轻烟喷出。

海洋

苏门答腊岛三面环海,东北、东南、西南分别与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印度洋相邻。

马六甲海峡(Strait of Malacca)连接着印度洋缅甸海泰国湾南海,北有克拉地峡,南靠苏门答腊岛,是连接两洋的交通要冲。马六甲海峡水道狭长,从东部的皮艾角(Tanjling Piai)到西部的韦岛(Pulauweh),长1080千米,如果包括东部的出口处新加坡海峡(Singapore Strait),全长1188千米。海峡呈喇叭形,西北部宽370千米,东南部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岛,皮艾角和小卡里蒙岛(Karimun Kecil)之间最窄,仅37千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对海峡享有主权。海峡底部平坦,水深约25—113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可供20万吨巨轮出入。

地下水

印度尼西亚四分之三面积为新生代沉积物和火山堆积,其中苏门答腊岛主要的含水层为第三纪和更新统砂岩

土壤

苏门答腊岛土壤类型主要有铁质强淋溶土腐殖质强淋溶土、灰壤、暗色土、潜育土、有机土等,灰壤分布于邦加和勿里洞岛等地。

生物多样性

苏门答腊岛占印度尼西亚土地总面积的1/4,拥有25000平方千米的热带雨林,热带森林覆盖率为60%。从亚齐特别行政区到楠榜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娑罗双属坡垒属(Hopea);在北苏门答腊的湿地和低地,有马印漆树属(Melanorrhoea)和子(Malus prunifolia)组成的混交林;由娑罗双属和婆罗洲铁木组成的低地雨林分布在南部地区;南亚松人工林集中在亚齐特区中部和多巴湖附近。

动物

苏门答腊岛上有超过200种的哺乳动物和580多种鸟类,在哺乳动物中,22种是亚洲特有的,15种是印度尼西亚地区特有的,如苏门答腊猩猩苏门答腊犀等;大约有300种家鱼;已知的有93种两栖物种,其中21种是苏门答腊特有的。其中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犀牛、苏门答腊象、苏门答腊猩猩等都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植物

苏门答腊岛约有1万种植物,包括17个特有植物。植被南洋松大花草属香桃木、竹、杜鹃花属、兰花、棕榈栎属、栗树、乌木铁木香樟木檀香及多种可用来制作橡胶的树种。特有物种包括在该岛北部较高山坡的苏门答腊热带松林中占主导地位的苏门答腊松,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花阿诺尔特大花草(Rafflesia arnoldii)和世界最大的花序巨花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等雨林植物。

自然保护地

苏门答腊岛有十多个国家公园,其中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由三个国家公园组成:古农列尤择(Gunung Leuser)、布吉克尼西士巴拉(Kerinci Seblat)以及巴瑞杉西拉坦(Bukit Barisan Selatan)国家公园。

古农列尤择国家公园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的国家公园。公园占地7927平方干米,横跨北苏门答腊省和亚齐省,园内40%土地陡斜和海拔高度逾1500米,只有12%土地海拔低于600米,是苏门答腊猩猩的栖息地。古农列尤择国家公园有3200多种植物,其中有95种龙脑香科树;325种鸟类,89个重点保护物种,如猩猩、苏门答腊象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犀等。

自然灾害

苏门答腊岛及周边海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作用强烈。2004年12月,苏门答腊岛发生的9.1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地震断层处的海床提高了9米,涌至岸边的海浪高达30米,造成约23万人死亡或失踪。

马拉皮火山是印尼苏门答腊岛最活跃的火山之一。自2004年以来,马拉皮火山一直定期喷发,间隔时间为2至4年。2023年12月3日,马拉皮火山喷发,火山灰冲上数千米的高空,方圆数公里皆被火山灰云笼罩。火山喷发时山上有数十名登山客,截至12月4日,已确认当中至少11人死亡,另外还有至少12人失踪。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13000年前马六甲海峡沿岸就生活着猎人和采集者,但直到7世纪末室利佛逝王国(Srivjaya)的出现,苏门答腊才与外界有了接触。室利佛逝王国在11世纪的鼎盛时期,控制了东南亚的大块地区,包括苏门答腊、马来半岛、泰国南部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区。室佛逝王国于1025年被南印度的国王Ravendra Choladewa征服后瓦解。接下来的200年内,这里以占碑(Jambi)为基地的马来由王国(Malayu)所部分占领。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印度尼西亚的传播是逐步间接进行的,从印度尼西亚西部地区如苏门答腊岛开始,成为伊斯兰教在群岛传播的第一地。

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并开始骚扰苏门答腊及相邻地区后,亚齐王国以现在的班达亚齐(Banda Aceh)一带为根据地,掀起了与葡萄牙侵略者的斗争,并赢得了大块领土,包括北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特别行政区在16世纪因运送优质胡药科植物而成为胡椒贸易的贸易中心,亚齐成为亚齐苏丹国的主要商业中心,并建立了经红海至地中海的贸易路线,与葡萄牙的航道相抗衡。整个16世纪和17世纪,亚齐苏丹国一直与柔佛王国荷兰人和葡葡牙人保持竟争。18世纪荷兰衰弱后,大英帝国开始积极干预亚齐,班达亚齐与槟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7世纪和18世纪,亚齐苏丹国与苏门答腊岛南部的西亚克苏丹国交战。

荷兰人于1825年首先占领了巨港(Palembang),并向北方进发,随后遭到了亚齐人的顽强抵抗。亚齐人于1873年顶住了荷兰人发起的第一波进攻,但两年后被荷兰人更大规模的进攻所击溃。荷兰人于1942年被驱逐出亚齐。1944年,美国宣布进攻日本本土后,英国提出也参加进攻日本本土的登陆作战,1944年12月和1945年1月,英太平洋舰队在航渡途中,用航空母舰舰载机对苏门答腊岛的炼油厂进行3次空袭。其目的在于,使入侵缅甸的日本空军失去航空燃料的来源,并借以获得对日作战的战斗经验。

1953年,北苏门答腊宣布在亚齐特别行政区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1961年,亚齐在被给予了省级特别自治区后,重新回归到印度尼西亚。1958—1961年间,苏门答腊的叛乱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反叛分子于1958年2月15日在武吉丁宜(Bukittinggi)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革命政府(PRRI)。1989年,自由亚齐运动(Free Aceh Movement,GAM)开始了小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暴动,1999年11月8日,百万余人在班达亚齐集会要求独立。2002年经国际力量的调停,双方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2007年,在班达发生的神秘的手榴弹袭击GAM政府总部事件,让局势再度紧张。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9月,苏门答腊岛共分为九省一区,省级行政区分别为北苏门答腊(Sumatera Utara)、西苏门答腊(Sumatera Barat)、南苏门答腊(Sumatera Selatan)、占碑(Jambi)、廖内省(Riau)、廖内群岛(Kepulauan Riau)、邦加-勿里洞(Kepulauan Bangka Belitung)、明古鲁(Bengkulu)、楠榜(Lampung)和亚齐特别行政区(Aceh)。主要城市有棉兰(Medan)、巨港(Palembang)、巴淡(Batam)、北干巴鲁(Pekanbaru)、占碑(Jambi)和巴东(Padang)等。

北苏门答腊省

北苏门答腊省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北邻马六甲海峡,西南濒印度洋,包括印度洋中尼亚斯、巴都等岛群。面积72981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按人口和GDP统计,为苏门答腊岛最大省份,北苏门答腊省下辖24县市,省会棉兰。北苏门答腊省工业主要有食品、木材与五金加工、纺织、卷烟、化工、机械及运输设备,高原东北麓及沿海平原以棉兰为中心是最大的种植园带,主产棕榈油、橡胶、咖啡等,农业主要以稻米、木薯、水果和蔬菜种植为主。

廖内省

廖内省位于苏门答腊岛东部的中心位置,横跨马六甲海峡南海和柏哈拉海峡,与马来西亚新加坡隔马六甲海峡相望,战略地位较重要。该省面积72569平方千米,其中约88%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北干巴鲁市(Pekanbaru)是该省省会,下辖8个区。廖内省西部边缘为山前地带,其余大部分地区是宽阔的沼泽平原。廖内省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泽穆岛(Pulau Jemur)、迪加布鲁山国家公园(Taman Nasional Bukit Tiga Puluh)、锡亚皇宫(Istana Siak Sri Indrapura)等。

廖内群岛省

廖内群岛省简称廖岛省,2004年7月从廖内省分离出来,成为单独行政区。该省面积21992平方千米,大部分民众居住在与新加坡隔海相望的巴淡岛丹戎槟榔是该省省会。廖内群岛省旅游业发达,民丹拥有丰富的海岸景点和标准的度假村及高尔夫球场。其他主要景点包括黄蜂岛(Penyengat Island)、Raja Haji Fisabillah纪念碑等。

人口和族群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2月,苏门答腊岛人口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21.73%,约5896.4万。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北苏门答腊、西苏门答腊的中央高地。其中北苏门答腊省人口有1456.25万(2022年)。

族群

苏门答腊岛种族的分布较为复杂,如西北部的亚齐族(Achi-nese)、中北部的加约族(Gayos)、山岳地区的答达族(Batak)、巴东高原周围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东部海岸的马来族(Malay)、南部的兰榜族(Lam一Pung)、勃淋邦族(Palembang)等,除此之外,在西海岸各岛有尼亚斯(Nias)、门塔威(Mentawai)、英加诺族(Engano)及古布(Kubu)等各族人民居住。其中棉兰市民由瓜哇人(Javanais)、马来人、华人等民族组成,华人占1/5以上,是印度尼西亚华人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米南加保人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高地的土著,其族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母系氏族社会。传说在12世纪中叶,Koto Batu王国的创立者Maharajo Dirajo国王驾崩,留下了三位夫人和三个幼子。其正室夫人Puti Indo Jalito扛起照顾孩子和治理国家的重任,也开启了母系社会的传统。米南加保族人的田地和房屋等祖业由女儿继承,子女随母姓,男人在妻子的家中被视为外来宾客。米南加保人笃信亚达特法(adat,当地习俗、信仰和法规,源于泛灵论和印度教论),请pawang(巫师)来治疗疾病、预测未来和沟通神灵。虽然以母权为中心,米南加保人同时也信奉伊斯兰教

语言

苏门答腊岛当地居民使用52种不同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东部居民普遍使用的语言是马来语,在市区也有华侨使用闽南语。其他地区使用的语言包括: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楠榜语(Lampung)和米南加保语(Minangkabau)、北部山区的巴达克语(Batak)、北缘沿海地区的亚齐语。

经济

苏门答腊岛在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中地位十分重要,经济总量约占印度尼西亚全国21%,仅次于爪哇岛。2011年,印度尼西亚政府《2010-2025年加速与扩大印尼经济建设总规划》将苏门答腊岛定位为印度尼西亚重点发展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着力发展棕油、橡胶等自然资源产业及采矿和造船业。

农业

苏门答腊岛农业以稻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烟草、椰子等为主。出口农产品包括橡胶、烟草、茶叶、咖啡、棕榈油、苎麻纤维、琼麻、椰干、槟榔子、木棉、花生和胡椒。北苏门答腊高地种植出口用蔬菜。

苏门答腊岛为印度尼西亚棕油主产区,油棕种植面积约占印度尼西亚的63%,产量约占69%。印度尼西亚为世界第二大橡胶生产国,苏门答腊岛橡胶种植面积约占印度尼西亚的72%,产量约占73%。此外,苏门答腊岛的咖啡和可可分别占印度尼西亚的71%和19%。

工业

苏门答腊岛工业主要有炼油、采矿、机械、化工、制糖食品加工等制造业。印度尼西亚两个最大的油田米纳司和杜里油田,位于南苏门答腊盆地的苏门答腊海岸东部。苏门答腊岛靠近沙哇伦多(Sawahlunto)的翁比林(Umbilin)煤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其他煤田包括亚生(Asen)山及南苏门答腊的矿床。廖内省的杜马伊(Dumai)地区有若干印度尼西亚境内最高产的油井。另外,廖岛省巴淡市是印度尼西亚首个自由贸易区,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重要的造船业基地,造船厂数量占印度尼西亚50%以上。

服务业

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等地区服务业以旅游业、物流业等为主,北苏门答腊是唯一一个犀牛大象猩猩属生活在一起的栖息地。它们都生活在勒塞山国家公园,这里是近750种珍奇动物和近10000种植物的家园。西巴亚克山是北苏门答腊的一座火山,以其蒸汽般的硫磺烟雾和日出而出名,是徒步旅行的理想景点。2023年,北苏门答腊省为推进旅游业发展,推出一款旅游应用程序,方便游客获取该地区酒店、美食、旅游景点、文化创意活动和旅游活动时间表等信息。除此之外,棉兰市是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区经济中心,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金融业是棉兰市支柱产业,仅次于雅加达

交通

201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提出“全球海洋支点”发展战略和加快基础设施等建设规划,在2015-2019年期间加大对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电力和农业灌溉等建设力度,其中在苏门答腊地区兴建多个港口、电站及环岛铁路和纵贯公路。此外,瓜拉丹戎港位于马六甲海峡中段,被定位为印尼西部海上交通枢纽。

公路

苏门答腊岛东北部、巴东高地和苏门答腊岛南部都有比较健全的公路网,但等级均不高,其他地方则只能利用山间小路和河流通行。西北-东南走向的苏门答腊公路竣工于20世纪80年代。截至2012年,印度尼西亚政府投资64.5亿美元建设贯通苏门答腊岛的高速公路,全长约2700千米。

铁路

截至2012年,苏门答腊岛北部、中部和南部各有独立、不相连的铁路网,总长约1000余千米。四条主要线路包括最北部亚齐特别行政区内、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周边、西苏门答腊省巴东周边、南苏门答腊省和楠榜省内。楠榜省新建省内线路于2012年初开通,全长162千米。

航空

苏门答腊岛在棉兰、巨港班达亚齐巴东有较大型机场,印度尼西亚鹰航空公司、鸽航等数十家航空公司航班往来印度尼西亚各大城市和新加坡吉隆坡及曼谷等几条国际航线,截至2012年,在建的棉兰瓜拉纳姆机场占地13.65平方千米,可同时容纳33架飞机,年运送乘客800万人次,建成后为印尼第二大机场,至2012年4月份已完成80%,于2013年初建成启用。

航运

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马六甲海峡是一条繁忙的运输要道,每天不少于300只船舶经过,其中约50只特大型油轮,战略位置优越。最南端的巽他海峡将印度尼西亚的两个最大、最重要的经济岛屿-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分隔开。印度尼西亚政府耗资约110亿美元于2014年动工兴建总长度达28千米的巽达海峡大桥,把它作为“印尼民族强盛标志”。

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它的交通是以海运为主,苏门答腊岛有勿拉湾港和瓜拉丹戎港(北苏门答腊)、杜迈港(廖内省)、巨港(南苏门答腊)、巴东港(西苏门答腊)等,在印度尼西亚国际贸易发挥着重要作用。巨港是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主要输出石油及其制品,沙是苏门答腊西北部物资中转港及煤炭输出港。

水利设施

2024年1月25日,由中国北京院设计和参与EPC联合建设的印度尼西亚在建最大水电站巴塘水电站全长13千米的引水隧洞全线贯通,巴塘水电站是印度尼西亚国家战略工程,也是印度尼西亚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电站位于北苏门答腊省南部的巴塘河中下游,采用混合式开发,具6小时日调节能力,为引水式调峰电站,总装机容量510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228.14吉瓦时。巴塘水电站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水能发电,一方面可缓解当地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可改善苏门答腊岛以燃油、燃气机组为主的能源结构,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保护大气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挖掘

关于华侨华人移居印度尼西亚的最早年代,学术界存在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早在汉朝就有中国人移居印尼。1934年,荷兰考古学家海涅·赫尔德恩(Heine Geldern)在苏门答腊岛中部西海岸附近的科林芝(Korintji)古墓中发现了诸多随葬品。其中有一件陶器上面写有“初元四年”的字样,应为西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的制品。因此怀疑在公元前1世纪苏门答腊已有华侨定居。威尔士在其《古代东南亚战争》一书中也认定汉朝已有中国人定居在印度尼西亚

科学研究

200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2004年和2005年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两次强烈地震进行研究发现,造成两次地震破坏程度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可能源于不同的海底沉积层构造。研究人员使用地震测试设备和声波对苏门答腊海底沉积层进行探测发现,两块地球板块相接的断层表面(被称为滑脱面)在两次地震区域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滑脱面绘图结果显示在两次地震过程中断层处岩石构造或断层本身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认为,不同的沉积层构造再加上其他几个因素,造成板块相接处的断层在2004年的地震中滑动幅度较大并更为向海的方向滑动,而大范围的地层移动造成大幅度的海底移动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从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海啸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

印度尼西亚塑料垃圾问题严重,其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之多在全球排名第二,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度消费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和垃圾管理不善。例如苏门答腊楠榜省首府班达楠榜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岸边的垃圾更是把地面完全覆盖,曾3个小时清理出30吨的垃圾。

空气污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农民为开垦耕地、种植油棕和造纸所需树木,每年都会“烧芭”,即在热带雨林中放火烧出一片空地,烧荒后的灰烬可作肥料。这种垦荒方式对环境破坏较大,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健康和航空安全。2016年8月27日,西亚苏门答腊岛“烧芭”引发的空气污染,从而导致邻国新加坡再次遭遇烟霾困城。2019年1月起,印度尼西亚火灾情况严重,包括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在内,多达超过3000平方千米的森林及园丘土地被烧。2019年10月14日,苏门答腊市巨港发生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空气污染指数达921点。该地区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的原因是当地着火点数量猛增至691个。

森林砍伐

自1990年至2000年间苏门答腊岛已有80000平方千米的森林被砍伐。1990年至2010年间,苏门答腊东部省份失去了68%的森林,大规模的油棕企业以及随后的木材种植园是毁林的主要原因,在苏门答腊岛,大部分毁林活动是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发现的,包括廖内省、占碑和南苏门答腊三个省。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分析,亚洲浆纸有限公司(APP)在苏门答腊的两个纸浆厂正是当地热带雨林消失的主要原因,该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行以来,光是在苏门答腊的廖内省及占碑省,就已经砍伐超过100万公顷的热带雨林来获取造浆所用的木材。

廖内省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中段,是全球最具生态价值的热带雨林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碳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保护全球仅剩的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规模的油棕与浆纸林种植园开发已对该地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根据WWF的研究,廖内省在过去25年里失去了65%的森林,森林覆盖率从1982年的78%骤减到2007年的27%。在失去的65%的森林里,29%用于开发油棕种植园,24%用于开发浆纸林种植园,17%面积的森林被砍伐以后,土地被荒废。

生物多样性减少

随着森林的消失,珍贵的野生动物失去了他们仅存的栖息地,濒临灭绝。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在过去的25年间,廖内省地区的苏门答腊大象数量减少了84%,苏门答腊虎的数量减少了70%。

截至2012年,由于野生大象赖于生存的环境森林遭到破坏与人为的偷猎,苏门答腊岛上的野生大象数量已从1992年的5000只下降到2800只,非法采伐森林的行为同时也让其它动物包括珍稀的苏门答腊虎丧失栖息地。截至2022年2月,在迅速缩小的栖息地中生存的苏门答腊虎只有不到400只,而且由于森林砍伐和偷猎,老虎数量减少的速度还在加快。此外,造成苏门答腊犀处于极度濒危状况的原因有三:其一,就是非法捕猎。由于犀牛可以赚取极高的经济利益。据称一公斤苏门答腊犀牛角价值约为3万美元。其二,人类的猖活动对苏门答腊犀牛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环境保护

生物保护措施

2006年,一群世界动物保护专家与机构定位出全球76个“老虎保护区域”(Tiger Conservation Landscapes,TCL),标准是这些地方能作为至少五只老虎的栖息地,针对苏门答腊虎,有12个“老虎保护区域”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上。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中心的武吉蒂卡普鲁(Bukit Tigapuluh)地区有着超过5000平方千米的森林。这里是苏门答腊虎最重要栖息地之一,该区域被视为全球范围内20个最重要的老虎保护区之一,其中有1440平方千米被划为国家级保护区,即武吉蒂卡普鲁国家公园。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苏门答腊虎列为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将苏门答腊象从濒危状态提升到2012年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状态。苏门答腊虎保护基金会(YPHS)是致力于保护苏门答腊虎的国家级非盈利组织,致力于实现对苏门答腊虎的可持续保护,并建立起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基金会的主要职责包括为苏门答腊虎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对人类与老虎生存环境的冲突进行干预管理;照顾并重新安置虎群;普及保护苏门答腊虎的知识,并提高人们保护苏门答腊虎的意识等。

森林保护措施

2001年9月,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亚七国签署了一个保护森林协议,保证杜绝非法砍伐森林的行为。2009年,美国跟印度尼西亚签署协议,豁免印度尼西亚将近3000万美元的债务,以换取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同意保护苏门答腊岛的森林。这一协议是美国政府根据美国热带森林保护法所签署的最大规模的豁免债务保护自然的协议,也是跟印度尼西亚达成的第一个这类协议,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森林消失最快的国家之一。

空气治理

印度尼西亚政府屡出禁令严禁烧芭。长期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致力于制止这种不法行为,违法者最高可被罚款70万美元。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泥炭地进行燃烧的涉事企业,相关负责人更被判处最高10年的监禁。

海洋治理

为解决严重的海洋垃圾问题,印度尼西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讨论实施“限塑令”、建立塑料垃圾循环系统、定期进行垃圾集中清理活动、设立“垃圾银行”“塑料瓶兑换公交车票”等促进垃圾回收的项目,并且加强公民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知识宣传。印度尼西亚政府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到2025年为止,将海洋垃圾减少70%。

风景名胜

苏门答腊岛旅游资源丰富,如廖内省主要景点有:泽穆岛、迪加布鲁山国家公园、锡亚皇宫等;西苏门答腊省主要旅游景点包括穆阿罗海滩(Pantai Muaro)、树根大桥(Jembatan Akar)、锡阿诺峡谷(Ngarai Sianok)和迪巴瓦湖(Danau Dibawah)等;南苏门答腊省主要旅游景点包括室利佛逝古国(Sriwijaya)遗址、锡贡堂山公园(Taman Bukit Siguntang)、柯马罗岛(Pulau Kemaro)等;邦加-勿里洞省以白色海滩出名;明古鲁省内葛林芝国家公园(Taman Nasional Kerinci Seblat)是印度尼西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碑省主要旅游景点包括慕阿拉(Muara)佛塔遗址、占碑人民斗争博物馆和葛林芝湖等。

自然景观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位于印度尼西亚,由古农列尤择(Gunung Leuser)、布吉克尼西士巴拉(Kerinci Seblat)以及巴瑞杉西拉坦(Bukit Barisan Selatan)三个国家公园组成,总面积为25951.24平方千米。这里拥有约1万种植物种类,包括17个本地种类;有201种哺乳动物和约580种鸟类,其中465种是本地动物,21种是本地动物。在哺乳动物物种中,22种是巽他兰地区特有的,15种仅存在于印度尼西亚地区,包括特有的苏门答腊猩猩苏门答腊虎犀牛大象和马来黑熊等等。2004年,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

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是苏门答腊雨林遗产的一部分,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老虎保护区之一。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14000平方千米,植物种类多达4000种植物,其中60%分布在低地森林,主要的植物有龙脑香科豆科樟科桃金娘科以及木棉科;拥有139种鸟类和9种犀鸟科、150种哺乳动物,其中30种是大型哺乳动物、6种灵长目、6种两栖动物和10种爬行纲。特有动物有苏门答腊犀、、苏门答腊象、苏门答腊兔等。

马达山(Brastagi)

马达山位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洛高原县,海拔1400米,因当地居民主要为马达族而得名。马达山气候凉爽宜人,有“小瑞士”之称。马达高原植被葱茏,尤以热带松较为有名,还有铁木、竹、柚、榕、栎、枫、月桂等混交林。

人文景观

张亚辉故居(Tjong A Fie Mansion)

张亚辉故居是一位1921年去世的在棉兰最富有的中国商人的家,这座建筑混合了维多利亚和中国风格。张亚辉故居建于1895年,占地8000平方米,共有35间客房、2层楼,被称为“棉兰的历史明珠”,它是棉兰当地文化遗产建筑。2009年,张亚辉故居对外开放,2014年,张亚辉故居获得Trip Advisor卓越奖,同年还与Candi Borobudur一起被评选为印度尼西亚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Masjid Raya Baiturrahman)

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位于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建于1881年,由意大利人设计,荷兰人建造,融合了莫卧儿帝国时期和殖民地时期的风格,在20世纪又进行了扩建,包括七座黑色的、泪滴般的穹顶和装饰的外墙。在2004年海啸中,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保存完好,因此被当地人认为是神助的奇迹,已成为亚齐特别行政区人复原能力的象征。

帕加鲁永宫(Pagaruyung Palace)

帕加鲁永宫是前帕加鲁永王国的一座王宫,也称伊斯坦纳。宫殿位于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岛丹那达塔县巴图桑卡镇附近的丹绒埃马苏区。最初的帕加鲁永宫坐落在帕加鲁永山的山顶上。它在1804年的一场暴乱中被夷为平地。在那之后,它在1966年至2007年,经历多次烧毁重建。现在的帕伽罗永宫是第二次制作的复制品。这座替代建筑建在原来建筑的南面。山顶上的宫殿是十四世纪帕加鲁永国的中心,根据当地神话,帕加鲁永王国,也叫巴都帕塔山王国,是所有米南卡保人的起源,这里曾是王后本多·坎多安统治王国的地方,她被认为是米南卡保社会母系制度的创始人。

相关文化

民俗风情

奔牛赛

奔牛赛(Pacu Jawi)是苏门答腊岛一项已有4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农民在收获季后举行的比赛。一般是在稻子收割以后举行,分旱田水田两种。在奔牛赛中,参赛者要拉紧两只牛的尾巴,在泥地或泥浆中快速奔跑。比赛开始前,这些牛会被装上简易的木具,而这项比赛的难点在于两只牛很可能向不同的方向奔跑,参赛的人必须和它们一同前进。在巴东,每次有500至800只牛参赛,是乡民最为期盼的娱乐活动。比赛期间,参赛者需要让一对牛保持平衡,平行跑至终点,同时还要尽其所能摆出各种姿势来博得观众开心。

交谈礼仪

苏门答腊岛的巴达克族人,比较忌讳公公和儿媳直接谈话,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候必须通过“中间人”。如公公要问儿媳家里有没有鸡蛋,一般会找一个“中间人”,公公会请“中间人”问下他儿媳家里有没有鸡蛋时,儿媳则向“中间人”表示请转告她的公公,她刚刚买了一大竹篮。在这问答中,“中间人”则无需进行信息转达,因为公公和儿媳彼此都听得见对方的话。若是公公和儿媳在外面偶然相遇,双方出于礼貌都想问候对方几句,而此时旁边又没有第三者,那么路边的石头、树木都可以充当“中间人”。

缠头习俗

苏门答腊流行缠头的习俗,常见的形状是四角对折,女前男后打结。米南加保族妇女喜欢戴水牛角形状的头巾,表示其时刻不曾忘记耕田的水牛,以及对社会,家庭有很强的责任心。

婚俗

苏门答腊南部的塞拉威人中,流传着一种用情书来挑选如意郎君的习俗。如果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他得先将自己的心事悄悄地告诉姑娘的母亲,母亲再告诉女儿。姑娘若同意,即可约会见面。若是有两三个小伙子同时看上了这位姑娘,他们可同时登门与姑娘面对面谈话,发挥自己的口才,博得姑娘的欢心。姑娘则从中挑选自己喜爱的一位,回信表示同意,两人的婚姻便成。

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特别行政区人,当女儿长大后,父亲要给女儿盖一间房子,供她结婚使用。结婚后,男方就到女方家居住。米南加保人也保持着男嫁女娶的传统婚俗,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女方派人登门向男方求亲。订婚时,女方须送给男方一笔数目可观的礼金及一枚戒指,男方回聘的礼物只需一把缝纫尺。结婚仪式举行后,男方长住女家。

苏门答腊岛传说

苏门答腊岛又称“美南卡巴岛”,意即“水牛的胜利”。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传说在距今1500年前,爪哇和马来亚之间因苏门答腊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双方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双方各选出一头足以代表本方的水牛,让它们角斗,以其胜负来决定苏门答腊岛的归属。苏门答腊岛从此获得了“美南卡巴岛”的名称。现在印度尼西亚还流传着斗牛的习俗。

宗教信仰

最初印度尼西亚各地的一些古国倍奉印度的婆罗门教,后来婆罗门教在西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岛广泛传播。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印度教后来也逐渐流行于爪哇、苏门答腊等岛。但到13世纪末,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惭传入和伊斯兰王国的建立,伊斯兰教逐渐取代印度教和佛教,成为印尼人的主要宗教信仰。

苏门答腊岛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巴达克族信仰基督教(荷兰人传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少数人信仰印度教、佛教、天主教等。

艺术

歌曲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巴达克族人主要生活和居住在托巴湖地区,那里湖水清澈,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Sing Sing So)是人们划船时随着船桨起落的节奏而发出的哼唱声,常作为人们泛舟湖上时歌唱的伴唱部分。

舞蹈

马来人的舞蹈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其中较出名的有从阿拉伯传入的扎宾舞(TarianZapin),它所用的乐器包括阿拉伯六弦琵琶小军鼓小提琴。纳吉舞则是从马六甲王朝流传下来的,最出名的纳吉舞叫做约吉南巴(Jogetlambak)。其他马来舞蹈还有苏马绍舞(Sumazau)、蝶舞、烛烛舞、宫廷舞及扇舞等。

建筑

米南加保人的房屋都比较大,里边又分为若干小房间,住房的地板离地面2米高,屋顶的两端上翘形成马蹄形或水牛角形,他们每增加一代人,屋顶就随之增加一对“牛角”。所以,从屋顶上的牛角数,就知道这一家住有几代人。住房的前屋是过节、举行仪式和开家族会议的地方,进门后右侧住家中年长的男人,左侧住年老的妇人和姑娘们,再往里去是许多间小房间,住结婚夫妇和他们的年幼子女。

巴达克人的住房一般是尖尖的大屋顶压在短粗的脚架上,上边住人,下边养牲畜。房间内没有隔墙,在晚上放下帷幕隔成各个小家庭的住处。

传统的马来住宅是单层高脚楼式建筑,建在木柱上,房屋没有地基,门口有一架木梯,是靠在房门边上的,来访者先脱鞋,然后才登梯而上。房顶有的用树叶,但多数用实木板铺盖,墙面和地面也都是用木板建成,传统的马来族住宅不论建在什么地方,如河边、塘中、田畴、海岸、城郊,盖的都是这种房子,房子的骨架采用木柱并用藤索捆绑而成,墙和天棚多是用竹板和竹篾制作,房顶的坡度陡而长,一方面是为了使雨水畅流,另一方面是为了遮住窗户前强烈的阳光。海边渔村的房屋一般面向大海,但按马来人的习惯,通常不能向南,上楼的木梯一到晚上有的就收起来,以防野兽侵入。这种房子,通常只有一个门,门外就是晒台,上楼要通过晒台才能进屋。房子的后侧是一个大泥盘子,上面架设锅灶作为火塘,吊楼下面是关养水牛或其他家畜的厩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