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更新时间:2024-09-20 16:57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年8月10日-1998年4月),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他的跨学科论述涉及认识论和交流、人体、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文学和批评理论、音乐、电影、时间和记忆、空间、城市和景观、崇高,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利奥塔是当代欧陆哲学的重要人物,著有26本书和许多文章,是当代法国后现代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在利奥塔看来,叙事形式是一种文化或群体通过强有力的重复以获得正当性的主要方式。这样的叙事似乎只是在形式上提及过去,它们所指的实际是不断延续的现在时间里的叙事行为本身,这只需自我授权。

利奥塔认为实效原则不仅可包容新的能量,而且也可鼓励非正统的东西突破现存的范式或占支配地位的思维结构。利奥塔预测,科学最终将支配一个具有“完美信息”的世界;到那时一切知识在原则上将为每个人所利用,从而不可能将新知识的要求置于发现新事实之上。正是那些想象的突破展现出动摇或更新科学知识范式的前景。

人物经历

1950年至1952年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一家中学担任哲学教师。

1955年成为激进团体“社会主义或野蛮”的阿尔及利亚分支的领导成员,并对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持积极批判态度。

1958年获得法国大学与中学教师学衔。

197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利奥塔曾在中学任教10年,在高等教育机构供职20年,在“社会主义或野蛮”及以后的“工人权力”团体从事了12年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其后在巴黎第八大学任教,也曾一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厄湾分校和亚特兰大的艾默瑞大学等处任教。

1998年4月20日夜间,因患癌症不治而去世。

人物思想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少年时代经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的占领。纳粹的暴行,尤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的对象,也令他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思辩叙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利奥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的,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利奥塔不像雅克·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理查德·罗蒂以哲学和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人物影响

利奥塔是后现代话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是当代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选择,或者说,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提醒人们在面对总体化时注意差异的根本重要性,也鼓励人们站在差异一边行动,而反对普遍标准和价值的不公正运用。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的知识状态变化,试图以语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变异和危机症状,与其他几种后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没有象丹尼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象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齐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活动理论,又抵弗莱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印合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质(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metadiscours)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这种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放变动“语言游戏”的后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矛盾,毕竟作为重要的一派给这场论争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会。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受其启发或刺激的一场关于“艺术表证危机”的讨论。

主要著作

被译成英语的主要著作有:

《现象学》(1954)

《力比多经济》 (1974)

后现代状况》(1979)

《争论》(1983)

《海德格尔与犹太人》(1988)

《旅程》(1988)

《非人道》(1988)

《政治性文字》(1993)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