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獬 :许獬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0

许獬(1570年-1606年),字子逊,号钟斗,福建同安人,明朝政治人物。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许钟斗集》五卷,《八经类集》二卷,《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为人气岸嶙峋,不谐俗,好读书,海内传诵其文,呼曰许同安

人物生平

少年好学

许獬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家境一直比较清贫。他的父亲许振之,对许獬寄予巨大的期望,并给他起名行周,意在让他效仿唐朝著名文学家欧阳行周。因此,从小时候起,许獬就受到良好教育。小许獬天资聪颖且学习勤奋刻苦,很早就显示了非凡的天赋。尤其是对经史的熟悉程度和对复杂政治事件独特的判断力,更非常人可比。

人如其名

原名“行周”的许獬,后来改名为“獬”,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异兽,有分辨是非曲直的特殊能力。獬见到有人相互争斗,就会用角触碰无理的一方,以示公正。传说许獬曾梦见自己金榜题名,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想想现实黑暗,官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风气,让他觉得真正的事业或许在于“正道直行”,做一个正直的人,所以许獬决定改名为獬。

高风亮节

许獬有一句名言:“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干天下第一等事业,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许獬力求做第一等人品,首先表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在学术争议上,他一定要用学术辨个清楚,从不因权威、权势的影响捣糊,打哈哈,人称“生无媚骨,学有别肠”。许獬曾写《孟义》一文,因和主流观念不同,被当时学使弃之不用。而在下任学使到任后,他又将原文呈上,表现一种求实的精神。

许獬官至修编,然而为官清廉。许獬后来生病请假回乡,囊中仅十数金。许獬权力不大,但敢于直言。一次,明朝廷国库空虚,皇帝派太监前往全国各地征税,有大臣建议皇帝“分刮山海之利”,即加重沿海居民的税负。许獬深知其弊,积极上书,最终制止了这一政策。

在个人生活上,许獬也恪守道德准则。他早年定聘颜氏为妻。后来,妻子得病双目失明,许獬的岳父让他休妻另娶,但许獬始终不离不弃。这在当时官场中,是极为罕见的。

文品一流

许獬在学术上,是一位高产的学者。作品涉及儒学经典阐释考据、政论时评、诗歌散文等多个门类,作品集有《许钟斗集》、《八经类集》、《丛青轩集》、《四书阐旨合喙鸣》《四书崇熹注解》等。

许獬长于思辨,文笔流畅灵动,但构思严谨。他理学方面的著作,进一步发展了明末理学思潮,并且能有所突破。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文章经常达到精微入细的境界,给人强烈共鸣。被人们熟悉的《古砚说》就是这样一篇佳作。这篇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品,被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评价为“署尽天下藏家心事,收藏至理”。要知道,许獬并不算是个收藏家,可见其文学创作的造诣。

文章选载

2007年安徽省高考《古砚说》

原文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十国、宋时物也,古矣,宜谨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裳濡足,被谬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②然窃好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释

①谬辱:羞辱,侮辱。 ②哓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十国、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时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