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溪乡 :贝溪乡

更新时间:2024-09-20 14:01

贝溪乡(已撤销),原隶属于桂东县,位于桂东县的西南部。贝溪乡因境内水资源匮乏,有“溪水贵如油”之说,水如宝贝,故称“贝溪”。

历史沿革

清代,属桂东县第二都。

民国时,先后属第二都、第三区、大坪西、永安。

1950年,属沙田区。

1952年,属第六区;后设贝溪乡。

1958年,贝溪、宋坪、大水3乡合并为五星公社。

1965年,五星公社析置贝溪公社。

1984年,由贝溪公社改为贝溪乡。

2015年,原贝溪乡原贝溪乡、沙田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沙田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贝溪乡辖贝溪、双洞、南边、壕里、大岭、牛江6个行政村,下设4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4年10月31日,贝溪乡辖6个行政村:贝溪村、双洞村、南边村、壕里村、大岭村、牛江村,乡人民政府驻南边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贝溪乡地处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峰青鹅仙位于大塘镇盆洞村与贝溪乡大岭村交界处,海拔1879米;最低点娥颈亭位于沙田镇水庄村与贝溪乡南边村交界处,海拔710米。

气候

贝溪乡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4℃,1月平均气温6.1℃:7月平均气温24.1℃;生长期年平均156天,无霜期年平均243天、最长达288天,最短为19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83.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78天,降雨集中在每年3—8月,6月最多。

自然灾害

贝溪乡自然灾害有旱涝、冰冻、连阴雨、冰雹、地质灾害等。

自然资源

2011年,贝溪乡有耕地6360亩,人均1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417亩,林地6.6万亩。

人口数据

截至2011年末,贝溪乡总人口有6282人。总人口中,男性3330人,占53%:女性2952人,占47%;14岁以下687人,占10.9%;15—64岁4735人,占75.4%;65岁以上860人,占13.7%;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贝溪乡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5人。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该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致力于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011年,贝溪乡财政总收入31.5万元,比2010年增长19.8%。农业总产值1635万元,比2010年增长75.6%,农业增加值占全乡生产总值的24.1%。工业总产值为2010万元,比2010年增长22.8%,工业增加值占全乡生产总值的29.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贝溪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77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2所,在校生266人,专任教师2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PERCENT。2011年,贝溪乡教育经费达13.3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万元,比2010年增长3%;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5.2%,比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贝溪乡有卫生院1所;设病床8张,固定资产总值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2011年,贝溪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000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PERCENT,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6%,免费婚检率61.4%,儿童免疫规划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率93.2%

基础设施

该乡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该乡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贝溪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6.3千米,投递点7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50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移动电话用户3120户,移动水力发电企业2家,总装机1500千瓦。水利工程方面,有山塘水库9座,排灌站1座。

交通运输

2011年,贝溪乡客运总量5万人次,货运总量100万吨;有县乡(镇)级公路2条,境内长16.3千米。贝溪乡有炎汝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8.6千米,双向2车道。

风景名胜

贝溪乡景点有聚龙居风景区,位于该乡贝溪村水井田组的聚龙居,俗名戏台背。清光绪十二年广东省海康县清道分司巡检官郭同朝所建。占地18亩,建筑面积2553平方米。为硬山式土木结构,浩然回式三进九厅十八井,前后两院,大小居室甘熙故居。正厅藻井彩绘,左右花厅格扇;民居保留有百幅楹联、诗对,其中左花厅镶嵌慈禧太后御赐楹联一幅;青砖乌瓦、牌楼式隔墙、重檐翘角;照壁浮雕人物、花鸟图案雅致;设计合理、功能完备,汇集两湖、两广民间建筑精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桂东乃至江南保存完整,富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之一。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