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 :1993年Auty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更新时间:2024-09-21 11:52

资源诅咒(英语:Resource curse)是一种经济学术语,也被称为“富足的矛盾”(悖论 of plenty)。它描述了一种现象,即某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未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出现工业化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腐败、政治动荡等。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由理查德·奥蒂(Richard Auty)在1993年的著作《矿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诅咒》中提出。

历史背景

自从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们发现,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陷入增长困境,这引发了经济学家的深入思考。研究表明,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例如,1965年至1998年间,全球低中收入国家的人均GNP平均每年增长2.2%,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的人均GNP却下降了1.3%。相比之下,一些东亚资源匮乏的经济体实现了更快的增长。在中国不同地区,也有类似的观察结果。

概念

资源诅咒,有时也称为“荷兰病”,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荷兰在20世纪50年代因发现大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但其他工业逐渐萎缩,国内创新动力减弱,最终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矿业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除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外,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1993年,理查德·奥蒂首次提出“资源的诅咒”这一概念。随后,萨克斯(Sachs)和沃纳(Warner)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自然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性。他们的研究表明,资源型产品出口占GNP的比例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低。尽管度量方法有所不同,但多项研究都显示了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还有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源国家遭受资源诅咒的程度差异,发现集中型资源(如矿产资源)的经济体更容易受到影响。

影响机制

资源诅咒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资源寻租和腐败、轻视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可能导致制造业萎缩,资源部门的扩张可能会挤出制造业,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丰裕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扩张也可能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持续高速增长。在产权制度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丰裕的自然资源还可能诱发资源使用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寻租活动,造成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资源的开发还可能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案例

俄罗斯委内瑞拉是典型受“石油诅咒”影响的国家。两国长期依赖石油出口赚取大量外汇,但在除开采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发展停滞。2014年俄罗斯爆发的经济危机,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油价下跌造成的,这也凸显了资源诅咒的影响。

参考资料

什么是“资源诅咒”?.搜狐网.2024-08-20

"资源诅咒"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百度学术.2024-08-20

“荷兰病”与“资源诅咒”的警示.新浪财经.2024-08-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