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衍荪 :赵衍荪

更新时间:2024-09-21 17:56

赵衍(1922—1993),剑川金华南门人,白族。早年随祖父赵式铭、父亲赵孝誉到昆明市,常在长辈膝下生活,亲受教诲,这对后来他从事民族语文的研究有极深的影响;1937年以后,相继在昆明双塔中学、丽江中学、云南大学附中、大理师范及华中大学就读。

生平简介

194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在云大读书期间,曾在昆明正业中学、南菁中学兼课。云大毕业后,任昆华工校英文教师。1949年5月,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者联盟”,任该盟昆明西北区宣教委员。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被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团校第一期学习,1953年又被派到“昆明市委工人训练班”第一期学习。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兼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赵衍荪毅然投笔加人中国远征军,赴滇西参加抗战,后赴印度兰伽,任中国驻印军翻译,直至抗战胜利,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白语研究

赵衍荪在民族研究所长期从事白语研究工作,对民族语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195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调查组第三工作队,多次深入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两州,为白语方言区的划分、白语系属问题、白族文字方案的设计修改和白文教师的培训及白文的试验推广付出了很大心血,广受好评。

赵衍荪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白语和汉语普通话的比较研究》、《白族文字拼音读本》、《白族文字初级拼音读本》、《白族》、《白语的系属问题》、《白语概况》、《白语简志》、《关于白文及白文的研究》、《白文山花碑释读》、《我从事白语研究工作的一些回忆》等著作。1987年,在夫人段淑筠协作下,回到剑川县,与当地白文工作者配合,为完成《白汉词典》初稿付出了很大心血。赵衍荪对白族文学及白族文学史也颇有研究,发表了《白族文学漫笔》、《白族烈士张伯简的日记、书信和著述》、《白族爱国诗人赵式铭》等文章,还发表了《白族的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同志》、《清华大学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晃》,倾注了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与热爱。其中的张伯简生平事迹,首先是通过赵衍荪发掘整理和介绍的。此外,赵衍荪还搜集整理了《赵星海先生诗稿》11卷。他熟悉英语,担任过很多口译、笔译工作,翻译了美国犹太裔语言学家白劳德·劳费尔著的《藏语中的借词一附印度支那语言中的词头A》一书,为藏族汉族久远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有力论据,还翻译了美国查尔斯著的《南诏与吐蕃的联盟》,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赵衍荪工作勤奋,任劳任怨,40余年如一日,虽长期患病,但对白文事业从不松懈。1986年,赵衍荪虽已离休,但为白文事业笔耕不辍,奔走不已。1993年6月,赵衍荪应邀来昆明市参加白族语言与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后因心脏病突发,于7月5日不幸逝世于昆明秋实里,为白文工作战斗到最后一息。

赵衍荪为人忠厚,待人诚恳,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治学严谨,不计名利,作风正派。他逝世后,主动前去悼唁者络绎不绝,男女老少,无不拭泪。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86岁高龄的鲁元先生,年迈不能走动,已数年不出门,但闻赵衍荪噩耗,仍亲躬至秋实里悼唁。到秋实里,鲁元公主涕泪纵横,大哭:“衍荪是大好人!……”

社会影响

1986年,赵衍荪被评为首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受到表彰。1993年,鉴于赵衍荪为祖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特决定从当年10月1日起给其发放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同年12月8日,赵衍荪与徐琳合著的《白语简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签署颁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赵衍荪为白语事业奋斗一生,他为后来研究和发展白族语言文字的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