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所著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5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原文名: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于1969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最初刊载在苏联《青春》杂志上。

小说以1942年德国法西斯主义侵略苏联为背景,讲述了苏德战争期间,准尉华斯诃夫带领五名女战士与敌人搏斗的故事。丽达是一名上校的妻子,也是一位母亲;冉妮娅是一位将军的女儿;李莎是护林员的女儿;索尼娅是一名大学生;嘉丽娅是一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她们原本的生活平凡且幸福,但是战争爆发,她们必须拿起武器,保卫祖国。参军之后她们被安排驻扎在沃比湖畔一带的会让站,一天,丽达在森林里发现了敌寇的踪迹,她马上返回报告,准尉华斯珂夫带领五名女战士进入森林阻击德军敌寇,最终经过殊死搏斗,她们取得了胜利,但是五名女战士却壮烈牺牲。除了发现敌人、追击敌人这一主线外,小说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五名战士在战争爆发之前的故事。

虽然描写的是小规模的战争,但是小说通过对五名普通女士兵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在表达对英雄崇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这篇小说于1969年问世之后,很快就被拍成了电影,之后又被改编成歌剧话剧,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进攻,由此在苏联境内爆发了全国性的苏德战争。战争刚开始的三个月内,苏联接连惨败,损失了大面积的领土和武器。1941年11月,约瑟夫·斯大林在检阅部队时发表了演说,鼓舞了苏联人民抗战的信心,在全体人民的全力抗击下,阿道夫·希特勒进攻的脚步受到了阻碍。1942年,阿道夫·希特勒转变了战术,打算切断苏联的南北交通,从而夺取石油、小麦等重要物资。

在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共产党和政府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支持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事务之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国防部委员瓦罗施洛夫曾说:”现在,在和平的条件下,妇女们应当做好准备,以最好的方式完成国家在战争时期赋予她们的任务,在战争中艰苦奋战的时刻,有很多方面需要妇女。为此,需要作充足的准备。”战争爆发之后,根据苏联共产党的指示和号召,大量的妇女参与到了战争中。

个人背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叙述的故事产生于作者”记忆的推动”,是作者过往经历的综合呈现。

一天,瓦西里耶夫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名中士在作战中表现优秀,因此上级奖励给他一枚“勇敢”奖章,可是在颁发奖章时中士却下落不明,在战争结束后,人们找到了中士,并且把奖章颁给了他。瓦西里耶夫看到之后马上去了解了这个中士的事迹,在战争期间,德军为了破坏苏联红军的运转,在苏联军队后方派遣了破坏者,其中两股空降兵都被消灭了,但是第三股伞兵隐藏在了森林里,他们找到了森林附近的一个火车站。而驻守在这个会让站的只有伤残人员和老人,还有一些非作战人员,这些苏联人民手中的武器也只有步枪。他们跟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指挥这场战斗的就是报纸上获奖的中士。瓦西里耶夫从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他决心要写一场小规模的战斗。瓦西里耶夫从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他决心要写一场小规模的战斗。

1941年7月9日,瓦西里耶夫作为共青团狙击营的战士,到奥尔夏城郊的一处森林里执行任务。在这里他看到了两个被杀害的农村姑娘,只因为他们发现了敌人的踪迹,他们就被残忍地杀害了。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在作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瓦西里耶夫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就是他最初的创作动机。

瓦西里耶夫在军校毕业后,留在学校训练后备兵,而学校分给他的是一批女兵,这些女兵不穿军服,而且时常捉弄他,后来在战场上,这些女兵大多数都牺牲了。在着手写这部作品时,瓦西里耶夫想到了这些女兵,他想,如果把这些女兵派到那个火车站去,她们在作战时会有什么表现。这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最初构思。

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西牛欣岭附近,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所有人都认为这里安全至极,不会有战争爆发。以至于看守会让站的士兵每天无事可做,喝得醉醺醺的,这也是为什么要让女兵把守这里的原因。

起初,准尉华斯珂夫不知道如何对待这些年轻的女兵们,她们站岗放哨,巡逻跑步,有时候帮助乡亲们做点农活,完全没有严肃的军队的氛围。但是当遇到军事行动时,她们就变成了一个团队,她们分工合作,击落敌机。

一天凌晨,班长丽达在看望儿子回驻地的途中,穿越森林时看到了两个德国空降兵,她很快意识到,这些德军要通过眼前的森林进入俄方重要的军事要地。她快速地回到会让站把这一情报告知了准尉华斯珂夫。准尉马上召集了五个女孩:丽达、冉妮娅、李莎、索尼娅、嘉丽娅,他们一行六人进入森林阻击敌人。熟悉地形的准尉带领五位战士沿着一条小路前进,在森林中,他们发现敌人不只两名,而是一个十六人的小队,他们正朝着沃皮湖地域移动,打算潜入基洛夫铁路和波罗的海运河。敌方有十六个人,十六支冲锋枪,而自己的队伍不仅没有男战士,而且只有五支步枪,每只步枪只有五夹子弹。

意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华斯珂夫决定派女兵莉莎回到驻地寻求帮助,然而李莎在回去的路上,深陷沼泽,最终死在了沼泽中;索尼娅为找回华斯珂夫的烟袋落入了德军的包围中,被敌人的匕首刺破了胸膛;索尼娅的死吓坏了嘉丽娅,在敌人搜查自己躲避的石头上方时,她一遍喊着”妈妈”,一边逃亡,最后死在了敌人的枪下;班长丽达在与敌人交战中受了重伤,她交代华斯珂夫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之后,毅然选择了开枪自杀;冉妮娅为了帮助华斯珂夫和丽达解围,挺身而出吸引敌人的注意,在与敌人周旋中身中数弹,最后抱起一块石头砸向敌人,壮烈牺牲。最终,筋疲力尽的华斯珂夫俘虏了剩余敌人。多年以后,事过境迁,华斯诃夫带领已成为大尉的丽达儿子回到这个地方,他凭借自己的记号,在小河后面的森林里找到了一座坟墓,为他们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故事以一个年轻人的一句话结尾: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发现,这里的黎明是如此的安静,周围的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人物角色

玛格丽达·奥夏宁娜

丽达是这群女兵的班长,她看起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却是一个精明能干,作战勇敢的战士。在遇到敌军的空降空降部队时,是她瞄准了下降中的敌人,用高射炮将其击毙,然而坚毅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个慈母的心。

从军之前的丽达与边防上尉奥夏宁有过一段浪漫的爱情,但是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奥夏宁就牺牲了。她主动请求到奥夏宁的哨所去,想要为孩子的父亲报仇。大仇得报后,她被调来了会让站,为了给年仅三岁的儿子弄口食物,丽达省下自己的给养,每周两三次趁着黑夜去探望儿子,而自己由于营养不良瘦的不成样子。在重伤之后,她唯一放不下的也是儿子,嘱咐准尉华斯珂夫一定要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之后,为了不连累华斯珂夫,丽达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开枪自杀。

叶甫金妮娅·柯密里珂娃

叶甫金妮娅·柯密里珂娃即冉妮娅,她是一个热情漂亮的姑娘,她出身于一个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家庭,受父亲的影响,她擅长骑马射击。在战争爆发时,她亲眼目睹家人被敌军残忍地杀害,无所依靠的她进入军队之后受到了上校鲁申的照顾,而冉妮娅爱上了这位有家室的上校,不论是对于感情还是对于战斗,她都表现地坚定且勇敢。在战斗中,为了掩护受伤的队友,她只身引开敌人,机智地与十个敌人进行周旋,最终壮烈牺牲。

冉妮娅是一个明媚耀眼的女性,女兵们夸她是“人鱼”“模特”。当他们假装砍树的人迷惑敌军时,冉妮娅在敌人的枪口下从容地洗澡、晾晒,成功地迷惑了敌人。

李莎·勃利奇金娜

十九岁的女兵李莎是护林员的女儿,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负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在长期照顾生病妈妈的生活中,李莎变得孤僻沉默,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真挚的爱情。战争爆发后,她来到会让站,对准尉华斯珂夫一见钟情,但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她选择了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她是柔弱的,在回去搬救兵的路上,她没能趟过沼泽,死在了黑暗的沼泽中;她也是乐观的,不论是在贫穷的家里还是在艰苦的军队中,她都一直期待着未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坚信明天必然到来。

索菲娅·古尔维奇

索菲娅·古尔维奇即索尼娅,她是五个女兵中学历最高的人,战争爆发之前,她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生,但是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她中断了学业。她热爱文学,尤其热爱诗歌,就算在军队中,她依然坚持写诗,并为战友们朗诵歌颂自由和爱情的诗歌。在与敌军对峙时,她为了取回准尉的烟袋,在路上被敌人杀害。

嘉丽娅·契特维尔塔克

嘉丽娅在孤儿院长大,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开了她。她身形瘦小,看起来还像个孩子,她内心脆弱,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她凭借着自己的谎言和想象安慰自己。当孤儿院的朋友们都参军入伍,她也谎称自己的父母在战场上牺牲了,进而也上了前线。看到队友被杀害时,她一直为自己建立的谎言再也支撑不住,精神崩溃,在一声声“妈妈“的呼喊中暴露了自己,死在了敌人的枪下。

菲道特·叶甫格拉费奇·华斯珂夫

华斯珂夫是会让站的指挥员,他出身农民,生活简单,思想木讷,他把军事操典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刻板而寡言。在跟女兵们接触时他显得十分局促,经常受到女兵们的诘难。但是他又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指挥员,他战斗经验丰富,熟悉地形和环境,他有着十分敏锐的直觉,总能够准确地找到敌人并成功预测敌人下一步的行动。遇到敌人时他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安排没有作战经验的女兵进行战斗,在最后所有女兵都牺牲之后,也是他一个人俘虏了剩下的敌军。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歌颂

这部描写战争的小说,虽然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士兵,但是在这些普通士兵的眼中,他们守卫的不只是脚下这一方土地,而是整个俄罗斯。“仿佛整个俄罗斯都缩到了他背后,仿佛就是他,此刻是她最后的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此外,整个世界荡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祖国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牺牲的五个女战士,在战争爆发前是平凡的妻子、女儿、母亲,是普普通通的人,战争打破了他们安静的生活,她们义无反顾地与敌人周旋战斗,最终壮烈地牺牲。在苏德战争期间,俄国大地上有无数这样的士兵,她们的牺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但她们仍然是英雄。

对战争的谴责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是小规模的战争,其中又有大量篇幅表现的是战争爆发之前和战争中人们的平静生活,最后描写了五个女战士牺牲的悲剧,通过对美好事物的破坏,表现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残暴,激发出人们对于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深切怀念和向往。

艺术特色

从侧面描写战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继承了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开创的从侧面描写战争的手法。它虽描写的是苏德战争,但是避开了大型的战斗场面,以一个六人的战斗小组的小型战场入手,小组队员不是以男人为主的苏联红军将士,而是以女性队员为描写对象,战争时间更是短至两天,这与苏联传统的卫国战争题材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把毫无实战经验的女性放在具体的战斗中,使人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表明作者更加关注战争中的个体,关注个人的生命和情感。正如瓦西里耶夫所说:“一个士兵在战争中牺牲——这不管看上去多么痛心、多么痛苦,但毕竟是难免的,是严酷的斗争中必然发生的事情。然而年轻的姑娘倒在敌人的子弹下,这却是令人发指的悲剧,是违反常理ide,它引起人们特别强烈的痛苦。”

塑造了典型人物

作品在塑造真实的苏维埃战士形象的背景下,充分展示了各个人物的个性,精心塑造了典型人物,并且以典型人物引发一连串的典型事件,人物各自沿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逻辑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在境界的对立中求得完美的统一,即少女与特种兵的对立、美与战争的对立,衬托出女战士们崇高的人格。

顺序和插序两种叙述方式

小说主要采用的是常规的顺序叙事的方法,其中又用插叙穿插进了几位主人公战前的故事,运用回忆和时空转换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战士们的身世、经历和性格,展现了他们的忧愁和欢乐。使得小说在情节上前后更加贯通,丰富了文本的表现方式。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

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刻画以及对于景物的描写语言十分简练含蓄。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时,语言极富个性化,比如准尉的话果断粗狂,带有威严,冉卡的话活泼调皮富有生气。表现轻松愉快的场面时,语言又十分幽默。

出版历史

1969年,作品写成后,瓦西里耶夫就把它寄给了《青春》杂志社。编辑部回信表示《青春》杂志社决定要,要求瓦西里耶夫不要把作品寄给其他人了。然后,杂志社主编波列伏依给他提了三条意见,其中两点是关于作品中的两处言语,其中一点是题名太长,建议改一改。在波列伏依的帮助下,这部小说的名字由原来的《没有出现过的春天》改为如今众所周知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品评价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成功地塑造了苏联红军女战士英勇作战的形象,评论家诺维科夫认为它是苏联文学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家梁异华评价这篇小说把悲剧色彩与英雄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一大特色。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长蒋承勇认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把战争悲剧与英雄主义气概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化学认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着力开掘蕴于战争的人性哲学与悲剧之美,跳出历来战争文学的臼,把英雄主义的悲剧诗意细腻地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杨莉馨在《20世纪欧美文学》中指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写五位女战士在苏德战争期间的一段特殊遭遇,不仅突出了她们的高尚情操和献身精神,更细腻地表现了她们的爱与恨、欢乐与忧愁、期待与追求,题材新颖别致,形象栩栩如生,富于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影响

这部小说把描写对象转移到普通士兵身上,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评论界认为瓦西里耶夫的作品富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充满着浪漫主义激情,给人以史诗般的强烈印象,被认为是俄罗斯战争小说“新浪潮”的代表作。

1969年,瓦西里耶夫用九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小说。小说问世之后,刊载它的《青春》杂志很快被抢购一空,而瓦西里耶夫也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因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性和人的命运,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1972年,俄国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将它拍成了电影,在第六届全苏电影节上获得了一等奖。小说本身也在1975年获得苏联国家文艺奖金。

作品传入中原地区之后,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翻译家高莽将这部小说的序言命名为:一部杰出的小说,一本杰出的译著。1987年,瓦西里耶夫跟随苏联作家代表团访华,他们在一家餐馆吃饭时,随便问了一位女服务员:“你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女服务员回答看过,随后翻译员高莽先生向她介绍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她反应很激动,满脸喜悦地向瓦西里耶夫表达自己看完作品之后的感受,滔滔不绝,以至于无法翻译。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对于中国民众的影响很大。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1970).豆瓣电影.2023-03-2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1972).豆瓣电影.2023-03-2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2015).豆瓣电影.2023-03-2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18).豆瓣电影.2023-03-2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18).豆瓣.2023-03-2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豆瓣电影.2023-03-2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豆瓣.2023-03-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