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典 :藏族妇女围在腰上的衣饰品

更新时间:2023-09-25 13:25

典,汉语称围裙或围腰,是藏族妇女围在腰上的衣饰品。“邦”在藏语里是“怀”的意思,“典”在藏语里是“垫子”的意思,邦典的意义就是保护怀前的垫子。邦典以有彩色与无彩色相间的拼接横条纹为其基本样式,有的在边缘以竖条纹的装饰彩条或者吉祥纹样为辅助,款式基本固定,均为0.5x18cm范围大小的长方形横织纹丝或毛织布。其中束腰横宽处有两条丝毛细织带,穿着时将细带围绕在腰上以便固定,勾勒出女性曲线。邦典从“邦典”的字面上理解,有了围裙之后,邦典这一色条成了专门用来制作围裙的料子,从此色条氆氇统称为邦典。

正文

在卫藏一带,邦典是用三条长短一样的色条氆氇缝制而成,据说“中间一条代表家庭主人即丈夫,右边代表自己,左边代表子孙后代”。节庆日佩戴的邦典两边上角有一对金丝彩缎,中间还有方形四指宽的彩缎或布条,这些在藏语里称“卓典”,起到装饰或固定邦典带子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所佩戴的邦典没有卓典装饰。在西藏自治区牧区,邦典是用各种堆绣的方形绸缎或布料装饰,最下面还有五彩丝装饰。牧区邦典风格与卫藏地方完全不同,邦典上还装饰琳琅满目的饰品。在昌都芒康县和甘孜嘉荣还有佩戴素(黑色)邦典的习俗。目前不少人认为,邦典是藏族妇女已婚的标志,事实并非完全这样。据调查,西藏很多地方,未婚妇女也可佩戴邦典,在山南市拉萨市一带,佩戴邦典是姑娘成人的一种标志,传统意义上讲姑娘年满15岁才能佩戴邦典。现实生活中,生活需要,未成年佩戴邦典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广大牧区和后藏很多地方。在山南措美、浪卡子县曲松县等地很多女孩从小佩戴邦典,但是幼女佩戴的邦典只有两条。

邦典的起源与变迁

追溯邦典的历史源头,我们只能追溯邦典最初的料子---氆氇的源头来推断。氆氇在《藏族大辞典》中这样解释“藏族传统的手工毛呢,做服饰鞋帽的重要材料。氆氇花色品种并不多,但很有民族特色。氆氇的毛呢是白色,宽20-30厘米不等,可做男装,但一般染成黑、红、绿等色,最典型的要算色条氆氇,使用各色丝线纺织成宽窄不同的色条呢,可用来做服饰和装饰。”通过最初的囊布邦典名字来看,邦典是氆氇的一个品种,是从色条氆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过来,是从氆氇中分化出来带有条状色彩的典型装饰物。

自古以来,山南市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朝贡氆氇和西藏历代高僧和贵族之家氆氇和邦典的重要来源之地。这里的氆氇和邦典名扬临近民族和国家,不仅成为中国上流服饰,也成为邻国商人首选货物,如今山南有“氆氇之乡”的美誉,杰德秀有“邦典之乡”的美名。

邦典种类

邦典种类有许多,可按照以下几个方法分类。按质地和材料划分为:丝线邦典、氆氇邦典、布邦典等;根据质地不同又可分为:谢麻邦典、囊布邦典、丝线邦典等;根据花纹或颜色大致可分为:查青(宽条纹的彩虹色彩)、噶察(白色为主调,搭配其他颜色)、降查(绿色为主调,搭配不鲜艳的色彩)、欧穷(蓝色为主调,搭配浅蓝色和深棕色)、色夏(是尼姑常系的围裙)、那松(即三色邦典,只有三种颜色的邦典。在山南扎囊和贡嘎一带又有自己的分法,根据色彩搭配不同,可分为:马森穹朱、嘎查贝萨、贾珠贝萨、囊卡加寸、囊卡加赤等等);根据纺织者不同,可分为:曲珍拉、唐姐多吉、德庆措吉、扎西卓玛等等。

典实用功能

日常生活中邦典功能多样。例如,因为藏袍厚不易清洗,洗了也不易干,抱小孩或劳动时为减少磨损和避免弄脏袍子前部,常会佩戴邦典。它的背面可以当手帕,用来擦脸、手、鼻等,在野外,小孩可垫着睡觉,遇到阵雨还可当雨披。邦典的毛料除制作围裙外,还可制作帽子、衣服、马甲、大褂、藏袍的镶边,鞋子的装饰品、背包、带子等。

旧社会时,邦典还是“噶厦政府四品以上的俗官节日期间的重要衣饰,用来当袈裟”,这种装饰叫“加鲁且”,也叫古装。装饰西藏自治区佛教界举行盛大法会时僧人必穿的披风“达岗”。

山南市,有时专门用整条邦典铺在迎亲队伍路过的地方表示欢迎,迎亲的人必须送些钱来表示吉祥。山南有些地方如琼结县乃东区等地,女儿出嫁之前,男方的聘礼中必须有个邦典,专门赠与岳母,感谢其养育之恩。

邦典也是西藏文艺演出的重要服饰。如藏族最古老的卓舞演员和藏戏中女演员的服饰也都是邦典所制。现在还用来装作房子的屋檐和整座房子的外观。

佩戴邦典的禁忌

藏族认为,妻子不围邦典会缩短丈夫寿命,更有可能使丈夫染上一些疑难杂症,甚至会克死丈夫。若在别人后面甩拍邦典,相当于诅咒他人倒霉,因此藏族人禁忌在别人后面甩拍邦典。到了夏天,若妇女没佩戴邦典穿梭田野,将会招来冰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难,所以禁忌妇女不穿戴邦典穿梭田野。过去旧社会,在盛大节日上,妇女必须佩戴邦典和巴珠,雪顿节时没有佩戴邦典和巴珠的妇女不让进罗布林卡大门。西藏自治区重要人物圆寂时,禁忌妇女佩戴邦典。

邦典选材及处理工艺

西藏传统工艺生产中,邦典,一般都用羊毛纺织。纺织所用的羊毛因季地产地不同,有多种分法。剪羊毛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羊毛,秋羊毛;产地不同划分为高寒羊毛,山地羊毛,河谷羊毛;由绵阳市身上的毛的不同部位划分为颈部羊毛,肚子羊毛,背部羊毛,臀部羊毛。在山南市,纺织邦典的最好原料是山南河谷羊毛,也叫“誊白”,这种羊毛也分春秋所产的两种羊毛,春羊毛为上等。其次是山地羊毛,即羊卓雍措边的羊毛,也叫“卓白”最后是高寒牧区的羊毛叫“羌白”。(这里是以羊毛中含绒量高低划分)一只绵羊身上质量也有好坏,比如制一个质量上等的“谢麻邦典”,所选必须是河谷羊颈部和腹部的羊毛。中等的邦典选用羊背部羊毛,织最差的邦典选用臀部周围的羊毛。河谷羊毛是邦典纺织者首选原料,其中绵羊颈部和腹部羊毛最好。

选材之后,洗涤羊毛,掺入黄黏土揉搓之后,再一次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找平地晾干。泡黏土的目的是去掉羊毛身上的油脂,等羊毛晒干后,把羊毛披在皮垫上。用两根细长结实的绳子拍打,目的是拍打黏土杂质使羊毛变得蓬松,过去有时直接用手蓬松。纺线之前用梳毛工具(最好用细竹子做的梳毛工具现手工梳毛的很少,这一工程已经被机械代替,)把羊毛刷成蓬松柔软的长条便于纺线。纺织线的羊毛一般不用刷,直接用毛梳理成长条。

纺织工艺

纺织邦典时所用羊毛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细而结实的经线,一般纺轮纺成。另一种是发松软而比经线稍微粗一点的纬线,一般都坐着用纺锤纺线,其选材上没有纺线的要求高,所以男女老少都可进行这工作。纺完后卷成球形,纺线的要求比纬线更高。所需的羊毛必须比较发达,这种羊毛一年剪一次,一般由经验特别丰富的妇女来承担。她把每一次纺的经线缠成几个坨,以便纺织使用。

当所有的毛线准备完以后,将纺线的一头固定在“囊缜”的圆棍上,另一头缠绕在另一根“赳缜”的圆棍上,进行下一步工作。

染色工艺

以山南邦典氆氇生产为参照,邦典染色时,先把毛线在缠线机上缠成易漂洗,易染色的蓬松形状的“朵马”,然后进行漂洗,染色,再漂洗。染料除当地纯天然染料之外,也引进他乡异国染料。山南杰德秀一直用纯天然染料,主要有:核桃皮(褐色)、黄连根(黄色)、曲罗叶(波叶大黄)、涅罗等,还有琼结和仁布产的酸土,洛扎县产的萨租(血藤)、桑珠孜区产的纳彩(黑色)。从印度尼泊尔进口的染料有:朱砂、壤以及其他染料。

色之前先磨一种藏族叫做“壤”的染料,一锅染料一般磨一周左右,必须边加水边磨。之后将磨好的染料放进叫罢日的陶罐,另加泡开的曲罗和萨租的澄清水进行加热,然后藏在农家热性肥料(马粪牛粪等)中放一夜。第二天早上取出来,趁热开始染色,这一锅至少可以染七种颜色,从深色到浅色逐步染:深蓝色、天蓝色、浅蓝色、黄色、深绿色、绿蓝色、绿黄色。另外染色时,先用印度引进的叫“加翠”染成红色以后,再往刚才染锅里继续漂染,可以染出深粉色和浅粉色两种染色。染色过程中,搅动技术十分重要,次数越多,染出的颜色更均匀,效果越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