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邨人 :中国电影实业家、制片人、编剧

更新时间:2023-09-22 19:30

邵人(1898年5月10日-1973年9月18日),字仁棣,号邨人,别名邵囤人、Cunren Shao,出生于江苏镇江,原籍浙江宁波。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实业家、编剧、制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电影业实业家邵逸夫的二哥。

1925年6月,邵邨人、邵醉翁邵仁枚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邨人任会计并兼任编剧。1925~1926年,邵邨人与邵仁枚共同编剧,邵醉翁担任导演,完成9部影片。1932年上海市局势不稳,天一影片公司于1934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分厂。1937年中期,邵邨人举家到香港,接替大哥邵醉翁主持天一港厂业务,迅速建立正规财务室,并将天一港厂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邵邨人与邵醉翁、邵维玫组成邵氏父子有限公司,兼管制片与发行放映业,并主持该公司与邵氏兄弟联合体——邵氏机构的制片业务。1957年,邵邨人将片场卖给邵逸夫。1958年,邵邨人退出影坛。1973年9月18日,邵邨人在香港逝世。

邵邨人代表作品有《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大地儿大战金钱豹》《忠孝节义》等。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邵邨人于1898年5月10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是家中次子,早年在庄市私塾求学,后随家人赴上海市,曾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后曾在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财经大学的部分前身)学习会计专业。

工作经历

1922年,他与兄邵醉翁在上海创办和平剧社,创办笑舞台,任家族企业的会计兼剧社编辑和舞台设计。1925年6月,邵氏兄弟三兄弟邵邨人、邵醉翁、邵仁枚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电影发行基地,邵邨人任会计并兼任编剧,进行电影生产的收支管理、成本控制,同时和邵醉翁、邵仁枚一起进行电影创作。1925~1926年,邵邨人与邵仁枚共同编剧,邵醉翁担任导演,完成9部影片,为天一公司打开市场奠定了基础。

1932年,上海局势不稳,邵邨人等人于1934年将天一影片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厂。1936年,天一港厂发生两次火灾,对公司造成重大打击,1937年中期,邵邨人举家到香港,接替大哥邵醉翁主持天一港厂业务迅速建立正规财务室,重整公司账目,将天一港厂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加快公司制片节奏,为公司节省成本,开拓影片业务、经营片场出租等,保证了邵氏兄弟在东南亚院线的影片需求。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局势混乱,同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香港沦陷,南洋影片公司被日军占用。邵邨人离开香港,回上海打理家族业务,将电影制片厂名称重新改回“天一影片公司”。

1945年抗战胜利后,邵邨人回港收复南洋影片公司,从事片场出租业务,同时与李祖永合组永华影业公司。1950年,邵邨人与邵醉翁、邵维玫组成邵氏兄弟父子有限公司,重新开始摄制影片,兼管制片与发行放映业,并主持该公司与邵氏兄弟公司联合体——邵氏机构的制片业务。20世纪50年代末,邵氏父子公司因“电懋”“长城”等电影公司的强力竞争,且本身制片能力下降等,开始收购戏院,悄悄投入娱乐业、地产业、物业。邵村人虽然制片不如别人,但他却有会计、经济专长。1946年,他以极便宜的45万元,买下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座戏院。接着又同老三合作,买下中华戏院。到1950年以后,在油麻地建起“油麻地戏院”和“豪华戏院”,然后又在弥敦道的旺地,兴建了一座20多层的“邵氏大厦”。1957年,邵邨人心生转行之意,将片场卖给邵逸夫。1958年,邵邨人退出影坛,在晚年由他儿子接任其事业。

人物逝世

1973年9月18日,邵邨人在香港逝世。

家庭关系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编剧

制片

分幕

相关事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邵氏兄弟新加坡最强大对手国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的“电”短短几年内拍出不少叫好叫座的佳作,打得邵仁枚邵逸夫兄弟焦头烂额,只好苦思良策,多次督促邵氏在香港负责制片的邵邨人奋起直追,可惜效果一直甚微。被逼无奈,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决定用“釜底抽薪”之计,夺下邵邨人的制片权。尽管都是兄弟,但涉及权力交替,还是怕伤了和气。商量再三,老六和老三决定出钱给邵邨人办一个“六十大寿”,在这个隆重豪华亲切和谐的场合下,提出:“二哥劳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还是退休享福最好”。半推半就之下,邵邨人让出制片大权。邵邨人又将旧邵氏兄弟片场卖掉,在弥敦道投资兴建邵氏商业大厦,同时收购改造的新华戏院亦不放映邵氏电影,反而只做西片首轮公映。可见当时兄弟间隔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