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仁枚 :英籍华裔电影企业家、邵氏兄弟创始人之一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8

邵仁枚(1901年1月1日-1985年3月2日),号山客,祖籍浙江宁波。英籍华裔电影企业家,邵氏兄弟创始人之一,制片人、编剧、导演。

1924年,邵仁枚赴新加坡考察电影市场情况,次年邵仁枚的大哥邵醉翁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仁枚主要负责编剧和影片发行任务。1926年,邵仁枚带领其弟邵逸夫再次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1927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创办海星影片公司,并组成院线。同年邵仁枚、邵逸夫首创流动放映车。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经营多间戏院,兼负责电影发行。1931年,天一拍摄首部采用胶片录音的有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1934年,天一公司推出中国影史第一部由中国人制作的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邵仁枚通过购买《白金龙》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发行权,打开了南洋一级市场的渠道,垄断了南洋地区的发行网点。1939年,邵仁枚改入英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邵仁枚被日本人拘禁,之后获友人搭救而恢复自由。

1958年,邵仁枚与六弟邵逸夫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邵氏兄弟(SB)。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与邵逸夫共同展开庞大的扩张计划,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大开影院,在香港和东南亚,邵氏影院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

之后,他在创作领域不断进行全新尝试,由其监制的《红楼梦》成为经典的黄梅调电影作品,历史传记题材影片《武则天》获得1963年第二届中国台湾金马奖优等剧情。1972年,邵仁枚监制的影片《大军阀》上映,该片被后人称为风月片鼻祖。1981年,由其监制的影片《打雀英雄传》上映,该片虽然投资不大,却成为港式赌片的代表作品。1985年3月2日,邵仁枚因病在新加坡逝世,终年84岁。

邵仁枚与邵逸夫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并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邵氏兄弟对华人电影思维和模式的转变,使得邵氏电影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企业。他们以商业娱乐片为主,“观众至上论”推动公司选择较通俗和娱乐的题材,并启用明星导演与演员,更开辟了黄梅戏电影、新武侠片等多种新的电影形式,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本土电影,乃至华语电影产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邵仁枚本人因热心公益慈善,曾获英国女皇颁赠的爵士勋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月1日,邵仁枚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邵玉轩是上海富商,在上海经营颜料行业。邵仁枚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大哥邵仁杰,号醉翁;二哥邵仁棣,号村人;六弟邵仁楞,号逸夫。他与其他几位兄妹都在外国人建立的学校里接受过教育。

南洋开疆

1914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先后两次赴香港投资拍摄影片,与其有过合作的梁少波曾邀请邵仁枚尽早投入电影业,邵仁枚在考虑后婉拒了梁少波的邀请,但这次契机让他开始注意到电影产业的一片前景。

1924年,邵仁枚赴新加坡考察电影市场情况。1925年,邵仁枚的大哥邵醉翁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仁枚负责编剧和影片发行任务,大哥邵醉翁任制片兼导演,二哥邵仁棣主要负责编剧,六弟邵逸夫通常在兄长的帮助下担任摄影,得来的抽成统一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

邵氏兄弟兄弟通常选取妇孺皆知的民间题材,强调传统价值观念,既增强了民族信心,又树立起品牌形象。他们的创业作为《立地成佛》,同年上映的影片《女侠李飞飞》开创了武侠片的先河。1926年,天一公司出品的《白蛇传》,成为南洋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之一,发觉南洋市场的巨大潜力后,邵仁枚带着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因当时南洋的大部分电影院拒绝放映天一公司的影片,邵氏兄弟开始考虑在南洋创建自己的电影院线。

同年,由其编剧的《电影女明星》《唐伯虎点秋香》相继上映。1927年,邵氏兄弟兄弟与王竟成在新加坡合股创办了海星影片公司,在王竟成的帮助下,邵氏兄弟租下新加坡的华英戏院、吉隆坡的中华戏院、怡保市的万景台戏院与马六甲的一景园影戏院,组成院线。同年出版《海星》小报,尝试发行自己宣传品。至此,“天一”在南洋有了相对稳定的发行、 放映和宣传平台。同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首创流动放映车,为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乡村送片上门。

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1931年,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1932年,天一开始试拍五彩片,内容是游艺大会的一段节目,由明月歌舞社的王人美黎莉莉演出。“12·8”淞沪抗战后,"天一"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吸收了沈西苓司徒慧敏吴印咸汤晓丹左派文化人加入创作队伍,拍摄了《东北二女子》《生机》《飘零》《挣扎》《吉他》《海葬》等反映现实的、有积极意义的影片。影片《王先生》更是开创改编漫画为电影的中国纪录。后因局势不稳,天一迁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建立“天一港厂”。1933年,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并在香港上映且取得不俗的票房与口碑。该片开粤语片先河,其掀起的粤语片热潮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初,奠定了香港电影业的基础。

1934年,天一凭借邵逸夫引进的技术,推出了中国影史第一部由中国人制作的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邵仁枚通过购买《白金龙》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发行权,打开了南洋发行市场的渠道,垄断了南洋地区的发行网点,此外,他还将所获利润暗中转投向香港建立公司。《白金龙》的大卖,为天一设立港厂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一时期,他先后执导《泣荆花》《马介甫》《黎夫人》等粤语片,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邵氏兄弟公司”与“天一公司”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的电影王国。

1938年,天一影业更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同年邵氏兄弟在南洋涉足制片业,建立了马来亚电影制片厂,并请来著名导演候曜拍摄了新加坡第一部马来语片 《渔人得利》。马来语电影的拍摄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南洋本土电影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马来语影片的创作风格。此后数年,南洋影业公司的电影业务发展良好。1939年,邵仁枚改入英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邵仁枚被日本人拘禁,邵氏兄弟影业几乎毁于一旦。之后获友人搭救而恢复自由。到1945年,香港的沦陷使得南洋影业公司的拍片业务不得不中断数年之久。

兄弟同心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官话片。1958年,邵仁枚与六弟邵逸夫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邵氏兄弟(SB)。邵氏兄弟的第一部影片是林黛主演的黄梅调电影《貂蝉》,票房成绩喜人,该片也成为李翰祥导演的成名之作。随后邵氏接连拍摄黄梅调电影,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两地接连创下卖座纪录,掀起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邵氏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扶植亚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大环境下,从日本引进摄影师和特效师,以提升彩色故事片(特别是黄梅调影片)制作水平。在具有日本求学背景的蔡澜主掌制片事务期间,许多日本导演,特别是那些与日活株式会社渊源颇深、在青年观众中备受欢迎的导演,纷纷加入“邵氏”,协助完成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间谍惊悚片歌舞片和青春电影,在香港青年观众中深受欢迎。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与邵逸夫共同展开庞大的扩张计划,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大开影院,在香港和东南亚,邵氏影院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自此,“邵氏父子公司”经营戏院和影片发行,“邵氏兄弟”主管制片业务。1962年开始,他开始监制《花田错》《杨贵妃》《白蛇传》等影片。其中《红楼梦》成为经典的黄梅调电影作品。《武则天》获得1963年第二届中国台湾金马奖优等剧情片。1963年,邵氏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连映半年之久,终结了好莱坞电影在台湾的霸主地位,为香港国语影片全面打开了市场。1964年,由其监制的歌舞片《万花迎春》,是香港首部伊斯曼七彩阔银幕大制作影片,水平很高。

1965年,由其监制的影片《鱼美人》上映,该片在邵氏后期所拍摄的黄梅调影片中,就商业价值或美学意义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同年随着盛极一时的古装戏曲片被日本武士片、意大利西部片和好莱坞谍战片所取代,“邵氏”及时改弦更张,在推出“彩色世纪”后,着手打造“新派武侠片”热潮。这种武侠片以其牵动人心的戏剧张力以及富于电影感和“悲壮气氛”的打斗场面,在华人世界迅即造成轰动,引发了香港电影所谓的“阳刚”风气,从而扭转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突出女明星的“阴柔”“女性化”传统。如1967年,由其监制的影片《独臂刀》上映,该片曾创下百万票房,并成为导演张彻的成名作。

1968年,邵仁枚担任首届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名誉会长,之后连续担任该职务至第九届。1972年,由其监制的情色片《爱奴》上映,该片是楚原导演奇情武侠的开山之作,在国际电影史上有一席之地。同年监制的影片《大军阀》上映,该片被后人称为风月片鼻祖,为李翰祥重新积聚不少人气,也捧红日后叱咤影坛的笑星许冠文

1974年7月,邵仁枚出品的影片《七金尸》上映,该片结合了西方的吸血鬼故事和中国的“湘西赶尸”传说,是中国香港首部僵尸片,但由于片中揉杂的东西太多,当时的观众接受不了,导致票房惨败。香港电影界在其后的十年都不敢再碰僵尸题材。1977年12月,他负责监制的动作武侠片《明月刀雪夜歼仇》上映,该片成为当年十大卖座武侠片之一。1981年,由其监制的影片《打雀英雄传》上映,该片虽然投资不大,却成为赌片的代表作品。邵氏兄弟的影片以商业娱乐片为主,有40多部影片获得各类电影大奖,创造了多个第一,开辟了黄梅调电影和新武侠片两种新的电影形式。

与世长辞

1982年9月,邵仁枚在家中跌倒昏迷,曾施过两次手术,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1985年3月2日,邵仁枚因病在新加坡逝世,终年84岁。

主要作品

监制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

制片人作品

1973年-1984年

以上资料来源

1968年-1972年

以上资料来源

1955年-1967年

以上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

导演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

出品人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邵仁枚与邵逸夫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由其监制的影片《独臂刀》是中国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影响力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南方人物周刊》 评)

邵仁枚不仅对邵逸夫的影视事业有影响,还影响了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与态度。1983年,邵仁枚中风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这令邵逸夫看透人生,体会钱财只是身外物。1985年1月,也就是邵仁枚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基金会的名义捐出1.06亿港元用作慈善。从此,他就将最主要的精力投到了这项新的事业中。(《环球人物》 评)

社会任职

人物关系

以上资料来源

后世纪念

1979年,同济医院大厦落成,第二层会客厅为邵仁枚厅,悬挂邵仁枚照片以示纪念。香港大学建有邵仁枚楼以纪念邵氏家族对大学的捐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