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无极 :郑无极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5

郑无极,本名郑磊,男,汉族,197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著有《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论宝钗》等多部红学论著。

人物经历

郑无极自幼热爱文史,倾心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讨论和研究。自1998年起,从事《红楼梦》研究已十余年,著有《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贾玉·甄玉·石头·神瑛》、《“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论宝钗》等多部红学论著,以及《“秦学”献疑》、《程高本三论》、《关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情由、实证及论辩》、《早期读者眼中的钗黛袭晴》、《高鹗著作权依然否定不了》、《“造化主”再辨》等多篇红学文论。主攻方向为《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和《红楼梦》主题研究,亦兼及《红楼梦》作者和版本考辨。

跟以拥林派观点为核心的传统红学相异,郑无极主张《红楼梦》研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地从脂评本的原著和原文出发,再结合脂批的提示和点拨,去综合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反对用“反封建”、“阶级斗争”、“民族主义”等先入为主的政治观念强套《红楼梦》。力求以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实证说话,恢复曹雪芹原著的本来面貌,反对各种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和人云亦云的跟风重复。尤其是针对红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的种种拥林诬钗的谬论,提出了一系列与之分庭抗礼的新说。

郑无极的红学研究以钗、黛形象分析,特别是薛宝钗形象分析为中心,辐射《红楼梦》全书,横跨红学领域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研究、作者考证和版本辨析四大版块。由于跟传统红学竭力褒林贬薛的基本倾向相反,郑无极力主恢复薛宝钗这一人物在曹、脂等人心目中尊崇地位,并以书中的大量证据,无可辩驳地阐明了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愤世嫉俗且淡泊出世的思想性格本质,以及宝玉及钗、黛之间“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的情感远近关系,因而他的红学研究又被支持者赞誉为“钗学”,认为是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分支。

主要观点简介

郑无极的红学观点涵盖红学研究中的版本辨析、作者考证、主题研究、人物形象分析四个领域。这里选取一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简介。

一、版本辨析方面,郑无极认为:

1、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在内的广义脂评本,都是确凿无疑的原本、真本。所有被用来说明脂评本系“晚出”或“伪造”的证据,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致命问题。反倒是甲戌本的独有文字、脂评本中的方言词汇,以及程甲本、程乙本内仍混有少量脂批的现象,足以说明程高本的源头亦出自于一种带脂批的版本。所谓的“程前脂后”说并不成立,脂前程后才是事实的真相!

2、广义的脂评本在《红楼梦》版本的演化过程中,据有源头上的独占地位。今天存世的所有《红楼梦》版本,包括程高本系统在内,或直接或间接都是当年脂砚斋评点本的后裔。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脂砚斋系作者指定的代言人,他(她)的批语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否则,我们现在就将看到有源流上不属于脂系的白文本或他人评本,而不会像现在这样事实上追根溯源全是脂系。

3、在引用脂批之前,需要认真辨析真脂批和伪脂批。所谓真脂批是指以脂砚斋为首,畸笏叟为辅,包括棠村、梅溪、松斋等“诸公”在内的圈内人所写的评语。所谓伪脂批是指立松轩、孙桐生、玉蓝坡、鉴堂、绮园、蔡义江等后世之人所添加在脂抄本上,曾被红学界一度误以为属于脂批的那些批语。除了三脂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上众多同正文一起抄成的批语可被确证是真脂批以外,蒙、戚三本的双行夹批也可以被确证是真脂批。但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和回末总评,以及蒙府本侧批,绝大多数却是立松轩等人所作的伪脂批,这是不能同脂批相混淆的。

二、作者考证方面,郑无极认为:

1、脂砚斋的多条批语可以证明《红楼梦》前八十回连同后三十回佚稿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而脂批也是唯一能够确定曹雪芹之作者地位的确凿证据。换言之,脂砚斋的作者代言人的地位并不依赖于他(她)跟曹雪芹的关系而成立,反倒是曹雪芹之作者地位需要依赖脂砚斋的证言而成立。

2、据脂批可知,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1763年2月12日),而爱新觉罗·敦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有明显的时间错置的痕迹。因此,有关曹雪芹卒年的“癸未说”、“甲申说”并不成立。

3、种种迹象都说明高鹗是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而最关键的是,高鹗自己在书中也承认后四十回乃是原著之外的“复有此一佳话”。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证据,足以证明当年胡适提出的“高鹗续书说”依然无可动摇。

三、主题研究方面,郑无极认为:

1、以往的红学研究,习惯于用“反封建”、“阶级斗争”、“民族主义”等先入为主的政治观念强套《红楼梦》,这些都属于完全错误的做法。因为根据这些观念推出的许多结论都跟《红楼梦》的固有内容相冲突、相矛盾。而且在立论取证方面亦难逃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之嫌,主观性、随意性极大,因此必须被排除在认真的主题研究之外。

2、《红楼梦》真正的主题在于“大色空”。佛教将尘世间引诱人类身心的各种世俗欲念通称为“色”,反之,将能够摆脱这些引诱和束缚的解脱状态通称为“空”。所谓“大色空”就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人生“色”欲接连走向破灭,惟独悟“空”者获得解脱或救赎的过程,来说明尘世间各种各样的世俗欲念均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妄念。

3、《红楼梦》固然批判了各种世俗欲念的虚妄,但作者却并不是要人们万念俱灰、麻木不仁,并不是要人们消极退避、无所事事。而是要人们在看透了各种欲求的无谓以后,少一份贪婪欲,多一份警拔心,减一份固执念,添一份慈悲意。因此,在小说中,那个既冷于名位,却又热心助人,既傲视权贵,却又怜众生,懂得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薛宝钗,才是作者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四、人物形象分析方面,郑无极认为:

1、薛宝钗骨子里是一个深具愤世嫉俗思想和淡泊出世精神的女子,她非但不是传统红学所说的“圆滑世故”、“醉心功名富贵”之人,正好相反,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她还每每以自己的个性而得罪贾母贾政这样的家长,常常以犀利的言语去批判以贾雨村为代表的权势人物。她非但不像拥林诬钗者所描绘得那样“冷酷无情”,恰恰相反,她还不断地以真情和热心去关爱着她身边以史湘云林黛玉邢岫烟香菱尤二姐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体现出一种既勇于“讽刺时事”,又不忘“怜愍众生”的情怀。而事实上,作者自己亦将薛宝钗盛赞为“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这已经充分说明,在书中惟有薛宝钗才是曹雪芹依照自己心目中的崇高理想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

2、林黛玉骨子里却是一个重名重利的女子,尽管她口头上也爱标榜她的“清高”,但她内心里真正念念不忘的却是“邀恩宠”、“独立名”一类的世俗荣耀。在贾母贾元春等权势人物莅临的时候,林黛玉不仅没有像拥林派所期望的那样表现得多么“叛逆”、“孤傲”,反而十分卖力地迎合、讨好这些权贵。这就决定了作者对待这个人物在同情、怜悯之余,主要还是以批判、反思的态度为主。实际上,《红楼梦》全书偏偏以薛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林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力,而对于写应制诗歌功颂德等事,脂砚斋也批云:“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这些都无疑是对钗、黛之深层次性格的绝佳暗示!

3、曹雪芹又以袭人晴雯金钏、小红四婢为“借影”,对钗、黛性格中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映射。作者先以袭人照映了宝钗仁厚贤明,以晴雯照映了林黛玉的刻薄好胜——此为钗、黛的“正借影”;又以金钏映射了宝钗的情烈不屈,以小红映射了黛玉的攀高邀宠——此为钗、黛的“再借影”;再反过来以晴雯对应了薛宝钗的藐视权贵,以袭人对应了黛玉的争荣夸耀——此为钗、黛的“反借影”。三种“借影”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多视角、多侧面和网络化的照观,方显示出了《红楼梦》在刻划钗、黛这两个女主人公的问题上所企及的视野高度和笔力深度。

4、清代前、中期的言情小说多以“才子、佳人加小人”为公式套路,而曹雪芹开宗明义所反对的就是这种“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的庸俗模式。因此,在他的笔下,宝、黛、钗三人之间关系远不是传统红学所热衷强调的“第三者插足”、“争婚夺爱”的性质。而是林黛玉欲求“宝二奶奶”之位,薛宝钗却根本不屑于此,反倒是黛玉一再以她自己的阴暗心理猜忌、攻击宝钗,直到被宝钗以德报怨的恳切真情所感化为止。这是钗、黛二人之所以能建立起“金兰契”的情感基础,也是所谓“钗黛合一”的根由。因为说到底,黛玉的入世理想以及她的种种阴暗心理,就代表了作者的过去。而宝钗浑厚博大的圣德,就是让作者感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一种理想化的自我!

5、在脂评本原著中,宝玉与钗、黛的情感远近可由“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十二字来概括。宝、黛是情绪、情感层面上的知己,却不是思想意志方面的知己。宝玉虽一度误以为林黛玉从不劝他读书仕进,但黛玉浓烈的名位心却仍然会导致二人出现思想上深刻的裂痕,并终致分道扬。反过来,薛宝钗虽因为劝宝玉认真读书而受到了后者的排斥,但宝钗却并不是要宝玉去做贾雨村那样贪官,而是要他通过掌权去消灭这一类的横行“螃蟹”。因此,钗、玉二人的思想意志看似迥然不同,却实际有着“较诸人皆近”的本质。他们在反对世俗官场和向往佛、道之“出世”境界方面是拥有巨大的相通、共鸣之处的。故而,这就决定了宝玉的情感世界有一个从迷恋林黛玉转而移爱于宝钗的过程。而不管宝玉当初对黛玉迷恋得再深,他也挡不住自己移爱于宝钗的宿命,这就显示了“情悟”的力量之大,远远超过了“情迷”的力量!

6、跟传统红学的普遍预言相反,宝玉、薛宝钗的婚后生活乃是充满了夫妻恩爱,并非当真是什么“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情形。关于这一点,脂砚斋曾经反复提醒读者注意:钗、玉二人婚后,“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而且夫妇二人的“谈旧之情”,还是前八十回中惟恐洩漏的“文章之精华”!而曹雪芹更是干脆告诫那些妄自诽谤“金玉良姻”的拥林派读者闭嘴“莫言”——“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后世读者之所以会陷入跟曹、脂本意截然相反的迷局,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误读了《终身误》这支曲子,没有理解到那是宝玉的“终身误”,并不是薛宝钗的“终身误”,同时“误”内容也不是宝玉没能跟林黛玉成婚,而是宝玉曾经对黛玉错误迷恋,这本身即是他的“终身”一“误”!

7、从曹雪芹为《红楼梦》最终所确立的神话框架来看,贾宝玉并不是世人通常理解的神瑛侍者,他实际上女娲补天所剩余的那块顽石(当然,作者的构思也有一个从“人石两分”到“以假混真”的修改过程,这里只说最终的定稿)。真正的神瑛侍者是甄宝玉。由于顽石(贾宝玉)在癞僧、跛道的帮助下,窃取了神瑛侍者(甄宝玉)的形貌和灵秀,并且冒名顶替,以假混真,这才陷入到了他跟珠(林黛玉)之间阴差阳错的讹缘当中。而正是为了帮助顽石(贾宝玉)最终从对假木石前盟的迷恋中拔离出来,癞僧、跛道才择中了薛宝钗,给她送去了金锁和冷香丸配发,并为钗、玉二人量身定制了一段以脱离凡尘为目的“金玉良姻”!这就是脂批所言“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背后的前因后果!

8、《山门·寄生草》与《邯郸梦·赏花时》这两首曲文,连同戚序本中关于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的脂批提示,构成了一组证据链,证明了《红楼梦》全书的最终结局乃是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从文情常理来说,宝玉一生最留恋的是大观园中的生活,在大观园随着贾府的崩溃而毁灭以后,贾宝玉失去了精神抽逃的空间,惟有将其引导入空门,始可疗治其心灵的巨创。从小说的神话框架而言,癞头和尚之所以要为宝玉、薛宝钗安排一段“金玉良姻”,就是要让宝钗凭借自己在佛、道方面的“博知”,启发宝玉这块顽石“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复返大荒山!作为妻子,宝钗引导自己的丈夫出家为僧,从而牺牲了自己在尘世的婚姻幸福,这在世俗眼光看来当然是“无情”之事,但宝玉自己却深知宝钗这么做是出于对自己的法爱和至爱,他自己亦为之深深地被打动,故曰“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也!而像宝钗这种“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才是作者眼中足以克制一切人生艰困的高贵风骨!

主要作品简介

1、《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

该书从分析薛宝钗林黛玉思想性格的A、B两面出发,辐射《红楼梦》全书,阐明整部小说的“大色空”主题。该书共四章,约20万字,完成于2004年,已于2006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是郑无极系列红学论著中的第一部。

2、《“秦学”献疑》:

该文针对刘心武“秦学”研究中的明显漏洞,指谬纠错,并顺便言及作者自己对《红楼梦》版本的考辨、研究。该文约2万字,完成于2005年。已收录进陕西人民出版社《是谁误解了红楼梦》一书。

3、《贾玉·甄玉·石头·神瑛》:

该书通过对《红楼梦》神话框架的研究,探讨《红楼梦》成书修改过程,并重新定义和定位书中的人物关系和爱情婚姻。该书共十章,约12万字,完成于2006年。

4、《“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

该书从分析《芙蓉女儿》和《词》入手,探讨曹雪芹曾经的“入世”理想,分析作者由“入世”转向“出世”的心路历程,以及此种转变对于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的影响。该书分上、下两篇,每篇八章,共十六章。约22万字,完成于2008年。

5、《程高本三论》:

该文批驳《红楼梦》版本研究中的“程前脂后”一说,重新确立脂前程后的历史地位,列举高鹗续写程高本后四十回的种种证据,强调当年胡适提出的“高鹗续书说”依然无可动摇。该文分上、中、下三篇,约5万字,完成于2008年。

6、《关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情由、实证及论辩》

该文围绕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中薛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结局,分别从文情常理、神话框架、脂批提示、内文实证等诸方面阐述此一结局的真实性、可信性、合理性,同时批驳有关全书结局的种种谬说。该文约1.5万字,完成于2009年。

7、《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

该书用《周易》术数理解剖析红楼人物生日,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分解、剖析《红楼梦》诸人物的思想性格、命运遭际,并以此阐明中国古代易经文化对于曹雪芹的创作影响。该书共十章,约11万字,完成于2010年。

8、《早期读者眼中的钗黛袭晴》:

该文通过追踪钗、黛、袭、晴四个人物形象在早期读者眼中发展、演变的轨迹,探讨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对于《红楼梦》接受美学的影响,指明当今红学界有关拥林诬钗的种种论调,均是晚出的观念,不仅跟作者的本意无关,亦不为早期读者所接受。

该文约2万字,完成于2011年。

9、《高鹗著作权依然否定不了》:

该文通过批驳红学界用以否定高鹗后四十回著作权的种种论述,重新阐明当年胡适提出的“高鹗续书说”依然无可动摇。该文约2万字,完成于2011年。

10、《“造化主”再辨》:

该文通过脂批中“造化主”一词的来源考辨,追溯古译佛经对于《红楼梦》宗教思想的影响,有力地批驳《红楼梦》版本研究中的“程前脂后”一说。该文约4000字,完成于2012年。

11、《论宝钗》:

该书分别从多个角度、从个侧面入手,全面分析脂评本原著中的薛宝钗形象。追踪宝钗愤世性格的思想根源,梳理其与书中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批驳传统红学有关该人物形象的种种谬说,论述此一人物在全书爱情婚姻主线和“大色空”主题上的重大作用,力求重新恢复曹、脂笔下宝钗“艳冠群芳”的尊崇地位。并以此辐射红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内容涵盖《红楼梦》版本辨析、作者考证、主题研究、人物形象分析等多个方面。该书共二十章,起笔于2011年,于2012年完成,共计73万字。该书在郑无极红学论著中篇幅最大、分量最重,是“钗学”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