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合著的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1 02:39

《都市风流》是孙力余小惠合著写在1986年到1987年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作品以中原地区北部沿海一个副省级特区城市为背景,围绕城市建设,实施道路改造,修筑环城路这一中心事件,描写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人和事。小说以利华别墅、普店街两个社会中心展示着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官场问题”,前者是该市的书记、市长们的居住地,后者是该市居住条件最差的贫民窟。全书写了不同阶级的四十多个人物,刻画了在城市变革中上至书记市长下至街道妇女的生态和心态,反映了当前城市改革的复杂面貌,从而体现着作者“全景式”反映城市变革中时代的特点。

《都市风流》既是改革派小说的收官之作, 也是官场小说的开山之笔, 是较早反映当代中国官场斗争的长篇力作。该小说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动机

《都市风流》的创作动机,作者是这样表述的:“我们这部小说写在1986年到1987年,那时城市改革已经在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作家,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国的命运和历史发展的一重要阶段,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作冲动,促使我们拿起笔来,要创作一部既有当代强烈的时代气息又要有纵深历史感的反映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我们觉得,那种以一家一户、一厂一街的视角去取材,虽然也可写出当代都市的骚动,但那毕竟是种折射。所以考虑采用全景的结构方式,人物从上层、中间层到底层,事件从大到小,故事一环套一环像编织一张大网样,力图全景地,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当代都市中各个社会层次里人们的命运和心态,在历史的变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化中去写现实生活的裂变中人们的观念冲突和困惑,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奋斗,写出变革中的中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蜕变和预示”。

主要内容

年轻有为的市长阎鸿唤为了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决心修建大桥并得到了总理的会见,这使得市委书记高伯年略感失落,再加之女儿未婚流产,高书记感到政务家事都不顺心。

市长阎鸿唤曾与前市委书记徐克的女儿徐力里相爱,但遭到了徐克的反对,之后徐力里与副市长柳若晨结婚,但因徐力里一直对阎鸿唤念念不忘,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徐力里担任市政工程局总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患了癌症,尽管如此,她依然完成了大桥的最终设计图稿,最终她也与柳若晨重归于好。

柳若晨的知青妹妹柳若菲曾“文革”中到内蒙兵团劳动,结识杨建华并步入婚姻,而后因柳若菲落实政策返城回到富裕的家庭,两人离婚。杨建华从小被母亲带大,一直未曾见过父亲,在大桥建设过程中进入工程队做建桥工人。事实上,他是市委书记高伯年的儿子,杨建华的母亲15岁便嫁给了高伯年,解放战争中支前时还缴获过敌人的机关枪,但高伯年进城后却与年轻美貌的护士沈萍结了婚,因此抛弃了杨建华母子。

杨建华的邻居陈宝柱父亲原是三轮车夫,他是母亲从良后抱养的孩子,他曾因聚众打架被判了两年刑,这使得母亲羞恼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后导致半身不遂,其母亲临死时留给了他一笔积蓄,其中有一块表。后来在杨建华母子的鼓励和帮助下,陈宝柱迷途知返,加入建筑大桥的工程队,并卖了表替杨建华给工人们发奖金,但是最终他还是因曾经抢过50元而被制裁了。

《都市风流》这部小说重点不在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的设置,而是对变革的渴望以及变革中各种人的喜怒哀乐。

主要人物

阎鸿唤

阎鸿唤市长是政治界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儒雅、博学的人,他踏实肯干,有很强的事业心,成为劳动模范, 为前任市委书记所欣赏,保送他进了大学。由此改变了他命运, 后来又由现任市委书记推荐作了市长。他有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 并且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 也有坚毅的人格个性。

柳若晨

柳若晨副市长在作品中是“改革者”的形象,他是个个性鲜明的中年知识分子,他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他当年背负着“海外关系”而吃尽苦头,文革后“沉重的十字架”却变成了上帝的福音:遗产发还,专业发展,被“统战”为副市长,当他满怀热情地在政治上追求进步时,却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冷落 ,“而当他自以为不再可能有作为时,却突然红地得发了紫”。他不但入了党,当了副市长,还因政治的原因,搬回了“文革”中被赶出的那幢小楼,继承了他并不想要的一份不菲的资产。

陈宝柱

陈宝柱的身世很独特,他的养父从拉胶皮车的工人到当造反司令再到被判极刑,养母是从良的妓女到晚年的家庭妇女、瘫痪病人,这导致他在踏上社会后走过了一条落后社会青年常蹈的歧路。当他被生活的热流卷进环线建设工程的时候,他由消极、难堪到逐步转向热心、积极,和千万人共同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城市,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最终成为环线建设的功臣。

主题思想

改革精神

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突出具有现代性价值的新时期英雄人物改造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困惑与努力。紧紧抓住人物的心态变化集中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各个人物强烈要求变革的意识,和勇于投身改革的献身精神。

悲剧与忧患意识

作品在写“改革”时,展现出一定的悲剧与忧患意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总把改革与悲剧对立,以为非此就不能给改革涂以“亮色”。《都市风流》摒弃了这种景况,大胆地展示了改革过程出现的悲剧和忧患意识。使读者看到了文中一些干工作拼命的人物,就不如那些站在一边看看的,也比不上流施暗箭投机的“悲剧”现象。

人文关怀精神

小说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例如在对普店街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心态的描写上,通过普店街这个下层社会中心,作品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时,作者还描写了普店街这些普通居民谋生的种种艰辛以及生活的种种烦恼,例如当旧城拆迁工程开始时,他们一方面支持,另一方面又各自在打着自己的算盘,都希望通过这次拆迁改变一下自己的居住条件,对于这一切,作者都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给予真实的反映。在这一描写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对他们抱着感同身受般的同情,对他们的牢骚、不平以及自私心理更多的也是宽容和理解,表现着现实人文关怀精神。

写作特色

生活化的描绘

《都市风流》将情节与生活深层的矛盾冲突结合起来,让所抒写的问题予以一针见血的揭续。其抓住了城市建设的关键“交通改造”题,并以此为舞台展示了都市领导者的各且特色的表现和他们丰富隐秘的家庭活动。同时还穿插描画了中下层干部,普通工人与一般市民的生活,让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具备深层的审美价值。它把改革者形象作为一种发展着的人来刻划,不给他们画上英雄的光环,也不写出人物逻辑的句号,并始终让上至市长下至草民,都与读者同脉搏跳动。

富有特色的人际关系和情感

作品通过血亲、情爱、婚变等关系,及人生价值和人生需求的新组合,写出了“改革”实际也是人对自我对他人的重新估价与重新取向。而正是这一系列的“重新估价重新取向”,小说生动地反映了“都市的风流”就在那前所末有的各种躁动之中。作品用相当的篇幅描绘了人物的感情领域,很准确地刻划了“男女间最自然的关系”是如何打上“今天”生活烙印的。于是当读者了解了这些形象的精神世界,也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会在改革中取不同的态度。

重要获奖

《都市风流》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同期获奖的还有《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第二个太阳》和《穆斯林的葬礼》。《都市风流》刚评出来的时候,大家比较陌生,后来才知道是当时任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温小钰推荐的,而老评论家朱寨和文艺理论家陈涌都有评论过温小钰的作品,他俩也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的评委,因为这些机缘,《都市风流》进入了评委会的视野。那一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大众觉得《都市风流》写得单薄和粗糙了一点,获得这项奖有些勉强,但陈涌认为茅盾文学奖初始的要求就是要反映当下的时代,所以他认为《都市风流》的获奖是可以的。

作品评价

有关《都市风流》的评价褒贬不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曾镇南说:“这部小说显然在创作思路上、在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从伦理道德、从人的心灵污染、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这些很敏感的时代课题上来写这一代改革者们遇到的艰难。我认为《都市风流》经过文学史上的所谓“风水轮流转”,现在看起来反而是比较好的作品。尽管这两位作者在文学圈里根本不出名,因为除了这本书以外他们没有别的作品。但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有很多作者,一生就一两篇代表作。”

茅奖评委王春林说:“对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凌力的《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我个人的看法,除了路遥实至名归,凌力与霍达差强人意之外,另外的两部作品并算不上多么出色,获“茅奖”的确显得有些勉强。”

参考资料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览.中国作家网.2023-04-06

CCTV-茅盾文学奖.央视网.2023-04-11

都市风流.豆瓣阅读.2023-04-06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学中的妙用.中国作家网.2023-04-06

曾镇南:我所看见和亲历过的“茅奖”.中国作家网.2023-04-06

王春林:我的两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经历.中国作家网.2023-04-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