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始建于1937年的正处级研究机构

更新时间:2024-09-21 02:58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7年,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研究门类最齐、获得成果最多、辐射区域最广的综合性、公益性正处级研究机构。1983年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五大农业综合科研所”之一,1996年被农业部授予“合格研究所”称号;2006年农业部对全国包括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内的1077个农业科研单位综合实力进行评估,本院排名169位,在重庆市的近20个所中排名第三位。随着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历经 6次更名,于2008年 5月更为现名。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油菜”、“番薯”三个综合试验站建设的技术依托单位。

研究人员

全院现有职工363人,其中在职职工158人(退休205人)。在职职工中,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从事育种科研工作的研究员7人(其中二级岗2人、三级岗2人、四级岗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10人,本科31人。

研究机构

下设水稻、玉蜀黍属、油料、蔬菜、甘薯、小麦、蚕桑、果树园艺、成果应用、生物技术、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等11个研究机构。拥有“一部(院本部)三基地”(梁平试验基地、甘宁试验基地、海南陵水试验基地)。主要承担各类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和渝东北地区综合试验区试等项目的研究,服务于渝东北、渝东南及三峡库区各区县及毗邻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陕南、川东北等地。建院以来,共承担并完成了300多个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选育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167个,其中原地区审(鉴)品种5个,这些新品种在川、渝、鄂、陕、湘等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5.8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79亿元;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37项,其中“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南21-3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获重庆市直辖以来全市农业史上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866篇,著作20部;常年承担国家、市、区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全院设有作物新品种培育与育种材料创新、作物耕作与栽培、作物有害生物防治、土壤及农业化学、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种子繁育与加工、蚕桑研究等13个专业研究方向。其中,山区玉米育种、番薯和马铃薯育种处于重庆市领先水平,进入西南先进行业。

硬件设备

院本部建有玻璃温控等试验大棚共计4500平方米,为开展农作物珍稀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研究、作物抗逆性研究、各类种苗生产提供保障。院生物技术中心实验室560平方米,拥有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仪器设备100余台(件),具有农作物品质分析、分子标记、生理生化、组织培养、种子与农药检测等能力。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