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育机构

更新时间:2024-09-21 00:56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59年的电信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于2001年由原电信工程系(有线电工程系)和电子信息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1965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成为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学科。截止2013年,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通信行业高级技术人才。

学院拥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邮电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为获批授权学科。

历史沿革

1959年3月成立重庆邮电学院,设“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与广播”两个专业,分别归属于有线系和无线系,直到1970年3月学院停办。

1979年3月恢复重庆邮电学院学院,并组建了电信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于1980年招生行课。

1999年原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系

2001年2月重庆邮电学院机构改革,将原有的电信工程系和电子信息工程系重组成立了重庆邮电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3月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9年12月重庆邮电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专业、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科)、通信技术(专科)专业划归本学院完成学生培养,这几个专业不再招生。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重庆市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科源于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需求,具有60余年学科积淀。在中国率先开展数字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92、2003、2008、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等。196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2000年起为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学科。

截止2010年,学科拥有教授46名(其中8名被外校正式评聘为博导),副教授49名,博士76名;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4人,重庆市杰青、巴渝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14名;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6个;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7个。

重庆邮电大学学科专业一览表

学术成果

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6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8项,科研经费3.13亿;SCI/EI收录论文413篇,授权发明专利105项;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奖15项。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全程全网的工程素养,拥有“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技术与网络”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以及建立了28家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和6家校外研究生创新培养联合基地。学院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拥有“现代交换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6门重庆市精品课程,“信息论”等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3G科技创新引领专业的建设与提升”、“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等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院一直保持“行业办学、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理念,与中国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广播电视系统、华为、中兴、大唐等享誉国内外的知名IT企业深度合作。同时,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德国赫兹研究所、德国英飞凌等国际知名大型科研机构,以及十五所国外知名高校在科学研究、师资进修和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知名校友

孙仲重庆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85级校友,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国营第七八三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先后荣获四川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军工电子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青年“创新带头人”等荣誉,其主创的管理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所著论文荣获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著)文一等奖。

罗德重庆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电信工程专业80级校友,现任中共垫江县委书记(正厅局长级),高级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专业管理经济学硕士。历任重庆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政治辅导员,重庆三峡通信建设公司总经理、重庆邮电学院院长助理、重庆奔吉实业公司总经理;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中共垫江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等职务。

建院宗旨

面向重大需求,发展通信网络理论和方法,提升学术水平。瞄准前沿,开展TD、LTE、LTE-A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基带信号处理与无线传输、宽带异构网络体系结构及资源管理、通信网协议与测试等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为发起单位,最早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通信系统TD-SCDMA国际标准,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提出LTETDD的基于码本的MIMO接收、多点协作、多天线分集扩展等方案,为中国提出TD-LTE-Advanced国际标准做出了贡献;创新了通信网络测试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多制式异构网络测试统一架构、多形态测试与优化工具快速生成等系列难题。

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新一代通信网络关键技术,促进行业进步。抓住机遇,率先突破TD-SCDMA基带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业界首款TD-SCDMA(TSM)终端样机和全球首款0.13微米工艺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对中国突破TD终端技术瓶颈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成果被评为2005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持续支持下,推出了TD-HSPA、TD-LTE多模终端芯片。突破通信网测试的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全制式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平台及技术体系,其成果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造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基于与国内外骨干企业的合作和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依托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一体的基地,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通信工程专业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有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6门,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3G科技创新引领专业的建设与提升”,“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等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培养出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研究生等一批优秀毕业生;至2006到2011年,培养硕士1850名,联合培养博士生26名,获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