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 :明朝神宗的皇冠

更新时间:2024-09-21 21:55

金冠是明朝朱翊钧的皇冠,1958年北京市定陵出土,通高24厘米,重一斤六两,采用细金丝精工编织而成,现藏定陵博物馆

简介

公元1958年北京市定陵出土。通高24厘米,重一斤六两。金冠薄如蝉翼,轻似纱冠。采用细金丝精工编织而成。冠顶攀附着两条蟠龙,圆睛长角,张牙舞爪,身上鳞甲齐备。二龙呈戏珠状,形态灵活,气韵生动。此冠又称“翼善冠”。造型别致,结构巧妙,制作精湛,是明代皇家金钿工艺中的代表作。现藏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地下宫殿”——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时,发现了有两顶极为珍贵的金冠和凤冠。这两顶帽子全部都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其做工的精巧、金丝的匀称度令人叹绝。定陵处于长陵西南的天寿山下,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朱钧所带的帽子。金冠顶上还有一对栩栩如生的金龙。凤冠是皇后带的帽子,上面有龙凤装饰,还镶嵌着各色的宝石一百多块,熠放光。大小珍珠,如群星般布满帽子,大约有5000余颗。凤冠上的龙也全是用黄金制成的,龙的嘴里和凤喙上都衔着宝珠,五光十色,蔚为奇观。这两顶金冠,不仅价值连城,而且也是绝妙的工艺品。

文物特征

金冠又称金丝翼善冠,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和两角。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工匠是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艺纯熟,编的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这也正是金冠制作过程中最难做的一部分,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时不但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以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适当的火候,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制品,因此说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文物出土

1956年-1957年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墓),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其中帽子出土了七顶(六顶冠 一顶盔),分别为两顶冕冠、一顶皮弁冠、一顶盔、三顶翼善冠(万厉皇帝躺在棺里戴着其中一顶幞头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边的圆木盒里。

文物争议

注:冥器(通明器)的概念在本争议中是狭隘的指的是否是陪葬特制之器。并不是指宽泛的所有陪葬品

冥器说

一未见画像有,二未见先例,三未见《大明会典》有详记材质之分,又是纯金之器,吸光导热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金冠万历死后遗体所戴是谣传,遗体戴的是乌纱翼善冠)

非冥器说

第一点官方观点根据《大明会典》形属常服翼善冠,古人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葬生前所用之物,所以这七顶都是万历皇帝生前常用之物,北京十三陵研究员胡汉生认为是夏日所戴。(详见下方定陵出土皇冠的用处介绍)各大博物馆收藏的明朝金丝冠。

第二点《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芳主人认为民间这些金丝冠大量流行,其工艺和金丝冠都比较接近都采用了“灯笼空儿”的方法编的,皇帝做一顶金丝的翼善冠更不值得奇怪了(当然不会写到服饰制度里),不知为啥被传为陪葬品的“明器”,完全没搞清楚明器的概念。

第三点是下葬所戴,在棺椁里万历皇帝并未戴金冠,按常理特制冥器不是应该戴在事主身上。

第四点驳太重说,明孝靖皇后凤冠重2320克,重826克简直小巫见大巫。

第五点驳金冠不宜戴说,明帝翼善冠从明初简至明后金饰繁冠上。

第六点驳金冠吸光导热说,不宜夏日戴。乌纱翼善冠制作,细竹编丝涂黑内红外黄双层黑纱更不宜夏日。

金冠金丝巧编孔眼明眼可见,不久晒冠凉透气。(皇帝受礼法制约谨身冠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