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缝叶莺 :莺科缝叶莺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3

普通缝叶莺(拉丁学名:Orthotomus sutorius):体长9-14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棕顶冠而腹白的莺。尾长而常上扬;额及前顶冠棕色,眼先及头侧近白,后顶冠及颈背偏;背、两翼及尾橄榄绿色,下体白而两胁灰。于繁殖期雄鸟的中央尾羽由于换羽而更显延长。云南亚种的脸颊及耳羽无细纹;华南亚种的上体色深。虹膜浅皮黄色;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脚粉灰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和平原地带。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形态特征

普通缝叶莺雌雄羽色相似。额和头顶棕色,往枕部逐渐变为棕褐色或褐色,眼先苍灰色,眼周淡棕色,颊和耳羽淡皮黄色沾橄榄绿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为橄榄绿色或黄绿色,中央一对尾羽亦为黄绿色或橄榄绿色,繁殖期间特形延长,外侧尾羽褐色,外羽缘沾棕色,尖端淡皮黄色;飞羽褐色,外翈羽缘茶黄色或黄绿色。下体白色微沾皮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尾短,繁殖期间不延长。

虹膜淡褐色、黄褐色或皮黄色,雌雄羽色相似。嘴棕褐色或红褐色,下嘴黄色或皮黄色,脚肉色或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9-10克,♀8-10克;体长♂92-128毫米,♀100-108毫米;嘴峰♂13-14毫米,♀12.7-13.4毫米;翅♂44.5-46.5毫米,♀44-46.8毫米;尾♂42-67.5毫米,♀42-46.8毫米;跗♂19-20.5毫米,♀19-20毫米。(注:♂雄性;♀雌性)(华南亚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和平原地带,尤其喜欢村旁、地边、果园、公园、庭院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的小树丛、人工林的灌木丛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常在树枝叶间或灌木丛与草丛中、也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枝叶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也能从树上直接飞到地上或从地上飞到树上觅食。鸣声单调,其声似“匹欺、匹欺”或“叽哟、叽哟”的哨声。活动或休息时,尾常常垂直翘到背上,有时甚至在飞行时亦如此。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蚂蚁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贫乏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8月,通常营巢在15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树丛和灌丛等开阔地带,尤以村寨的农田附近的树丛和灌丛常见。巢通常用一块或数块树叶、灌木叶或草叶缝合而成,如果是一块叶子,常常和下垂的植物和种子拉在一起。多选择大而宽的植物叶作巢,边缘缝合也多用天然植物纤维,如棉花树纤维,也用蜘蛛网缝合。巢呈深杯状,主要由植物毛、细的纤维、细草茎、须根等柔软材料构成,巢外面常装饰有蜘蛛卵,上面的开口常用封闭的叶来隐蔽。巢的高度从离地几厘米到1米以上,月时甚至大高达6米的大树上。

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协助。每窝产卵3-5卵,偶尔6枚。卵白色或粉白色,被有稀疏的淡红褐色斑点,偶尔有大的深紫色斑。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12天。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