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囊头鲉 :鲉科囊头鲉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4:30

长臂囊头鲉(学名:Setarches longimanus),又称赤鲉、囊头鲉,是囊头鲉科囊头鲉属的一种深海鱼类。

形态特征

侧线小孔约26个,鳞约11/42;鳃耙外行3+16(下7个为痕状),内行3+11个。体长椭圆形,中等侧扁,以第一背鳍前端体最高;体长为体高的3~3.1倍,体宽的4.4倍,头长的2.3倍。尾柄很侧扁,头长为其长的2.5倍,其长为其高的1.8倍。头稍大,略侧扁;骨棱很低,棘弱小;头背侧的骨棱间及沿眼下棱与前鳃盖骨缘,均有发达的粘液囊;头长为吻长的3倍,眼径的5.3倍。吻稍大,背面圆凸,鼻棘极钝小,鼻棘与眼之间无凹剔;眼前骨有4~5个低的辐状棱,仅在下缘有3个尖棘,分别伸向前方、下方及后下方。眼中等大,位头侧的上方;眼后缘约位吻端到鳃盖膜突后端的正中间。眼间隔很宽,约为眼径的1.4倍;中央微圆凸,眼间棱较两侧略高,无棘突;眼上方仅有一眼前棘。顶枕部平坦,左右各有一低的顶枕棱,棱后端有一低短的项背棘;棱前端的稍外方有一小的鼓棘。眼后棱有前后两段,后段的末端有一低短棘。眼下棱显著而无棘突。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突略近;前鼻孔的后缘及后鼻孔的前缘,各有一个半管状膜短突起。口稍大,前位,略斜。前颌骨能伸缩,连合处为小凹刻状,其后有一粗短的吻突。上颌骨外露,后端宽,闭合时约达眼后缘附近的下方。下颌骨在下方约有3~4个小孔,连合处的下方微圆凸。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短绒状牙齿;犁骨牙群为横人字形;腭骨牙群为斜带状,不与犁骨牙群相连。舌前端稍尖窄,游离。唇薄,仅下唇的两侧肥厚。无须及皮貭突起。前鳃盖骨角有4棘,上方第二棘最长大,下方第四棘最小。主鳃盖骨有2尖棘,下棘为水平形,上棘略斜向后上方,2棘的基部均为棱状。胸鳍基上方的肱棘及侧线前方的肩棘均钝短。鳃孔宽大,侧位,下端向前约达眼前缘附近的下方。鳃盖膜分离,与峡部微连。鳃盖条7。鳃4对;第四鳃弓后方有一小裂孔;第一鳃弓有鳃耙2行,内行鳃耙均短小,外行者下方7个为痕状,下肢上端一鳃耙最长,长扁形,内缘短绒状,其长微短于鳃丝,鳃丝长约为眼径的1/2。假鳃显明。肛门距吻端约为距尾鳍基的2倍。 除头的背面,头侧的前半部及主鳃盖骨棘的下方外,头侧及体的各处均有很小的圆鳞;沿侧线的上侧约有鳞90横行;侧线本身处无鳞,仅约有26个小孔;胸鳍基后上方的体侧鳞似卵圆形,基端较宽且约有4~5条辐状纹;胸鳍及尾鳍在基端附近亦有鳞。侧线一条,在尾柄后半部为侧中位,向前渐较高。 背鳍2个,中间有一深凹刻;第一背鳍始于鳃盖膜突后端的稍前方,鳍棘稍短,第四鳍棘最长,头长为其长的3.5倍,第十一鳍棘最短,长仅约为眼径的1/3,第一鳍棘亦短,微长于1/2眼径;第二背鳍短圆形,第三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9倍,后方鳍条伸不到尾鳍基,第十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臀鳍短,始于第-至二背鳍条的下方;鳍棘发达,第三鳍棘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棘;第一鳍条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条,第五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胸鳍位侧中线的下方;中等大,圆形,上方第三至十五鳍条分枝,第十一至十二鳍条最长,略伸不到臀鳍基,头长约为其长的1.4倍,下方无独立鳍条。腹鳍始于胸鳍基的稍前方;鳍棘长约为头长的1/3;第一鳍条最长,等于最长背鳍条,第五鳍条约1/2与体壁相连。尾鳍截形,后端中央微凹,中央12鳍条分枝,头长为尾鳍长的1.7倍。 头体均为红色;背侧较暗,在背鳍第六、七、九及十一鳍棘和第三至四、五至六及七至九鳍条的下方,各有一个较暗的斜纹。各鳍均为红色,第一背鳍膜在上缘附近略较暗。口腔及舌为黄色或红色。鳃腔在后缘为黄色或红色,而在口腔的后上方及咽部的后端为灰褐色。

生长环境

本鱼生存在水深200~700米深的深海,为肉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甲壳亚门多毛纲为食。

分布范围

长臂囊头鲉分布于日本印度洋一带海域。

价值

长臂囊头鲉无经济价值,多做为下杂鱼处理。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