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嘴鹬 :鹬科滨鹬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1:00

阔嘴鹬(Calidris falcinellus)是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又叫宽嘴鹬。阔嘴鹬是一种小型涉禽,体长16~18厘米,体重38~50克,雌雄形态特征相似。嘴黑色、较长,有时缀有褐色或绿色,基部粗直,尖端微向下弯曲。虹膜暗褐色,脚为绿褐色。繁殖羽头顶黑褐色,眉纹白色,在眼前上方分叉,向后成为两道眉纹,上眉纹较细,主眉纹从嘴基一直延伸到枕部;背红褐色,具黑色中央斑和白色羽缘,背部有“V”形白班。下体白色,颊至胸具褐色斑点和纵纹;而非繁殖羽时下体暗色斑纹少且不明显,飞行时翅上有白色翅带。

阔嘴鹬在繁殖期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非洲、亚洲南部、地中海区域、澳大利亚等;迁徒期间会经过亚洲东部、中部、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阔嘴鹬在非繁殖季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沼泽,迁徙期还会出现在内陆沼泽、水田等生境。

根据2015年IUCN评估,阔嘴鹬的全球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阔嘴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阔嘴鹬是一种小型涉禽,体长16~18厘米,体重38~50克,雌雄形态特征相似。嘴黑色、较长,有时缀有一点褐色或绿色,基部粗直、缀有黄色,尖端微向下弯曲。虹膜暗褐色,脚较短,为绿褐色。

阔嘴鹬体羽颜色具有季节差异,一般分为繁殖羽(又叫夏羽)和非繁殖羽(又叫冬羽)。繁殖羽(夏羽)特征为:头顶为黑褐色,眉纹白色,在眼前上方分叉,向后成为两道眉纹,上眉纹较细,主眉纹从嘴基一直延伸到枕部;贯眼纹为黑褐色,但眼后贯眼纹不明显。颊和喉褐白色微具褐色纵纹;头侧、前颈、胸及两胁前部白色而缀有灰褐色细纵纹;背、肩及三级飞羽黑褐色而缀有白色和淡栗色羽缘,以及宽的灰白色尖端,背部形成“V"形白班。飞羽黑褐色,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形成窄的白色翼斑;腋羽、翼下覆羽白色。腰、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其余尾羽淡灰色。下体白色,但颈、上胸为淡褐色,有暗色斑纹,两胁前部亦具有一些纵纹。

非繁殖羽(冬羽)特征为:头部色较浅,上体主要为淡灰褐色,并具白色羽缘;胸部具有轻微的灰褐色纵纹。

阔嘴鹬幼鸟形态特征与成鸟繁殖羽相似,但胸部颜色为皮黄色且纵纹不明显,两侧并不延伸到胁;翼上覆羽的羽缘较宽,为皮黄色。

不同亚种在形态具有差异,阔嘴鹬指名亚种(C. f. falcinellus)上体在繁殖期棕色较差较淡,上眉纹正常;阔嘴鹬西伯利亚亚种(C. f. sibirica)上体在繁殖期棕色羽缘较宽较多,胸部缀有红褐色,上眉纹狭窄,幼鸟为皮黄色、羽缘较宽。

阔嘴鹬的一些常见测量数据见下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阔嘴鹬在全世界,繁殖期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非洲、亚洲南部、地中海区域、澳大利亚等。迁徒期间会经过亚洲东部、中部、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

中国分布

阔嘴鹬在中国为旅鸟或者冬候鸟其中阔嘴鹬指名亚种(C. f. falcinellus)迁徙期间会经过新疆。阔嘴鹬西伯利亚亚种(C. f. sibirica)会在中国的海南省、台湾等地越冬,迁徙时在中国主要经过东部省份以及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湖北等地。

亚种分布

阔嘴鹬各个亚种分布见下表:

栖息环境

阔嘴鹬在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的岸边与草地上;越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沼泽,迁徙期间有时还会在内陆沼泽、水田等生境停留。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阔嘴鹬是一种候鸟,每年来往于繁殖地和越冬地。在芬诺斯坎底亚(芬兰挪威瑞典丹麦的总称)繁殖的阔嘴鹬成鸟会在7月离开繁殖地,当年出生的幼鸟一般在8月离开,10月左右到达越冬地;在4月中旬至6月初之间返回繁殖地。阔嘴鹬的东部繁殖种群会在9月至10月期间沿着针叶林或大陆东部边缘进行迁徙,并在次年4月至5月返回繁殖地。夏季,少数不参与繁殖的阔嘴鹬会留在越冬地。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地区为候鸟,阔嘴鹬会在每年4~5月的春季迁徙和9~10月的秋季迁徙时迁经中国。

觅食行为

阔嘴鹬喜欢在海边潮涧地带松软的泥地上活动和觅食。阔嘴鹬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物,主要以滩涂泥地里的甲壳类动物甲壳亚门(Crustacea)、软体动物门(Mollusca)、环节动物门(Annelida)、昆虫(Insecta)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会取食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眼子菜属(Potamogeton)、蓼科蓼科)等水生植物的种子。

阔嘴鹬觅食时常将头颈远远地向前伸出,嘴几乎与地面垂直,边走边啄食,有时候也会将嘴插入泥中觅食。

社群行为

阔嘴鹬会以单只、成对或成小群等方式活动,在非繁殖期也会集群活动。有时会与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等鸟类混群。

交流行为

阔嘴鹬的声音在滨鹬属(Calidris)中相对千篇一律,会发出干涩的颤音,叫声类似于“ch-r-r-reep”;求偶时,也会发出类似于"tirr-tirr-tirr"的鸣唱(song)声,这种叫声较短,持续时间大概在1.5~2秒。阔嘴鹬还会在滑翔过程中会发出有节奏的重复呼叫(rhythmically repeated call,RRC);在鸣唱前或者种内追逐时,会发出一种简短的叽叽喳喳声。

生长繁殖

阔嘴鹬世代长度约为4.8年。阔嘴鹬在出生第二年性成熟,采用一夫一妻制,多年和同一伴侣在相同的繁殖地筑巢。每年只繁殖一次。

求偶

阔嘴鹬的繁殖期在6~7月,与其他鸻鹬相比,繁殖较晚。阔嘴鹬会在挪威北部和俄罗斯海拔低于100米的沼泽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部海拔780米的高山沼泽中繁殖。雄鸟在繁殖期间会进行表演飞行(display flighting)的求偶行为,每次行为持续几分钟到半个多小时不等。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求偶,另一方面是为了驱逐入侵的其他雄性个体阔嘴鹬的表演飞行一般在离地15-20米的高度进行,采用短而快速的振翅飞行与滑翔飞行交替进行的动作,一边飞行一边鸣唱。

营巢

阔嘴鹬通常会在离水域不远的苔原草地上或沼泽草地中的土丘上营巢,巢多置于矮草丛或芦苇丛中地上凹坑内,会用桦树叶、柳树叶和苔藓植物等材料垫巢。

产卵孵化

阔嘴鹬每窝产卵2~6枚,其中以4枚为主,卵呈现淡褐色或黄灰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卵呈梨形,大小约为29~35毫米×21~25毫米。卵由雌鸟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除洪水影响外,卵的成活率高,孵化期约21天。

育雏

阔嘴鹬雏鸟为早成鸟,新出生的雏鸟平均体重为5.72克。阔嘴鹬新生雏鸟上体为黄褐色,带有黑色和白色的细碎斑点;下体为白色,胸部黄褐色。雏鸟先由亲鸟双方共同照顾,后来由雄鸟照顾。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阔嘴鹬的全球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在2006年发布的的数据,全球阔嘴鹬种群数量估计为8.6万~8.9万只;根据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5年发布的数据,阔嘴鹬在欧洲的繁殖对数量估计为2.97万~4.41万对。

致危因素

栖息地丧失是威胁阔嘴鹬种群数量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土地不合理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原因,阔嘴鹬在迁徙途中的重要迁徙集结区域(migrational staging areas)面积在减少,影响候鸟迁徙;同时繁殖栖息地的减少,阔嘴鹬在部分区域局部灭绝。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1979年,阔嘴鹬被列入《保护欧洲野生动物与自然栖息地公约(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又称《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Ⅱ,属于受严格保护的动物物种。1981年3月,阔嘴鹬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阔嘴鹬在国际上被列入《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AEWA是一项致力于保护沿着非洲-欧亚迁徙航线迁徙的迁徙水鸟的政府间条约。

阔嘴鹬在中国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2022年6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为候鸟迁飞通道上的所有关键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物种对比

阔嘴鹬、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同属于滨鹬属,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越冬季可能混群生活。

参考资料

Calidris falcinell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2023-06-02

..2023-06-02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2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