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元 :香港《大公报》创始人之一

更新时间:2024-09-20 13:39

陈占元(1908年—2000年),男,汉族南海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

人物经历

1908年10月27日,陈占元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九江镇,至七八岁时才开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汉文学启蒙。1927年2月15日,爱好法国文学的陈占元乘坐邮船前往法国巴黎留学。经过一年半的法语语言学习之后,1928年秋到1934年春,陈占元在巴黎大学(索尔邦)修习哲学课程:美学、希腊哲学、哲学史等。1934年春,陈占元回到祖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很不安稳,他也没有什么工作,恰逢鲁迅茅盾1934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专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艺杂志——《译文》,同时陈占元在法国留学的同学及友人黎烈文也参与创办之事,他便向陈占元邀约译稿,这便是陈占元进行翻译活动的开始。当时《译文》刊出的陈占元的译文大部分为法国作品(1934—1937年间),约有7篇;但也有从纪德法译版转译的俄罗斯普式庚(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如《驿长》,共计8篇译作。

1940年,陈占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明日社”,并出版了卞之琳的一部诗集及一部报告文学,还有陈占元自己的两部译作。1941年3月至6月,应黎烈文之邀,担任福建省临时省会永安市《改进》出版社编辑,并领工资。期间通过《改进》杂志发表的译作也不在少数。1941年年底,陈占元开始在广西教育研究所工作。1942年,陈占元在桂林太平路继续使用“明日社”的名字,出版了十几部译作,其中译者有冯至、卞之琳、梁宗岱、陈占元等。当时还与李广田、冯至、卞之琳等人在桂林市编辑出版了一个文艺刊物《明日文艺》,可惜只有四期。

也是在桂林,陈占元碰上了一生挚爱——广东中山人郑学诗,两人结为伉俪。1943年成为三口之家。有了家室之后,陈占元开始考虑寻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于是1946年秋进入北京大学任教,之后法国文学教学便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但是他仍然坚持法国文学的翻译及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陈占元陆续翻译了法国作家布洛克、阿拉贡、斐盖尔、西蒙娜·戴丽等的作品,还有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两部作品《农民》和《高利贷者》的译作也印刷出版,加上《人间喜剧》序言的翻译,让陈占元对巴尔扎克的翻译和研究都上了新的台阶。这篇译文的发表对于“研究巴尔扎克与现实主义问题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当时文艺界急需的一份‘思想材料’,发表后也确实成为了理论界人士经常印证的典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陈占元的妻子郑学诗过世,当时陈占元曾对子女们说:“现在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了,只是对做学问还有兴趣。”在后期,陈占元继续翻译和研究德尼·狄德罗安德烈·纪德、西奥朗等作家的作品,并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译作和研究评论性文章。

除此之外,陈占元还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外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和法国文学研究会顾问。此外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编委,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法语文学分卷副主编等职务。

2000年2月2日,陈占元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人物评价

陈占元先生为人诚恳宽厚,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尤其乐意帮助青年,提携后进,他不仅是法语界的忠厚长者,也是诸多领域后辈学人`学子的良师益友。……陈占元先生一生乐观通达,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宁静致远。……他不懈的知识追求和卓绝人格魅力所照耀的,是一代代求知者勤奋向上的前进道路……”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