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能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22:06

1952年生于广东鹤山,1971年参加地质工作,1976年就读于中山大学,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3年于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师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过研究室副主任,系主任助理,地球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1991-1996)和地球科学系主任(1996-2000)。

人物介绍

陈国能现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刊物《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中方主编,国家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广东省核电建设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导师等;同时兼任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地质与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理事、广东地质学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讲座

《花岗岩成因学》

主要建树

1.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

长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有:《大地构造学》(本科)、《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硕士生)、《花岗岩成因与成矿学》(博士生)、《元素地球化学场》(博士生)、《地质科学的逻辑思维》(博士生)等。著有教材《大地构造学原理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该教材被不少学校作为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前带有博士生6名,硕士生3名。研究生招生方向为:

(1) 构造与花岗石成因学(博士和硕博连读招生方向)

(2) 大陆内部过程及信息处理(博士和硕博连读招生方向)

(3) 活动构造与基础工程(硕士招生方向)

陈国能教授一直致力于地质学学科改造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在主持地球科学系工作期间,学科改造方面的成绩获得了各高校和教育部的关注及赞扬,使我系获得了广东省政府授予的《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教学改革方面,主持完成的教育部教改项目《地球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00年《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有:

(1) 陈国能等,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二氧化氮(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获奖项目主要论文之一);

(2) 陈国能,改革高考体制,强化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2,Vol.14(该文获得了该杂志颁发的2002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其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大部分论述和观点被收入到2003年广东省八大民主党派为省委省政府编写的“广东省教育调研报告”中。

(3) 陈国能,培养地质学IT人才,加速地球科学信息化,中国地质教育,2003,No.1(该文是在陈国能教授2001年首次在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地球物理学学科会议上提出设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该建议已经被教育部接纳,并在本科专业目录上增设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招生专业。

(4) 陈国能,论地质学的理论整合与原地重熔的方法学基础,载于《社会。科学。人才》,林定夷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58-168(该文是在为中山大学全校博士生开设的科学方法论讲座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科学研究

已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4本,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 项。主要研究方向为:

花岗石成因与成矿学:经过近20年的研究,创立了有关花岗岩成因与成矿的“原地重熔”学说,首次提出花岗岩在地壳中应呈层状或似层状、而不是呈水滴状或树枝状分布; “岩体”是重熔层上界面的突起部位,其大小与形态,反映的是重熔界面与现代剥蚀面的几何关系而不是岩浆侵入量的多寡;花岗岩层的“层序”上老下新;岩体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等,反映的是岩浆系统内部的物质演化而不是岩浆的来源;与花岗石有关的各类热液矿床的成矿物质与花岗岩的成岩物质一样,均来自卷入重熔的原地岩石,等一系列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元素地球化学场”理论,揭示了与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周期律相适应的、元素在内生过程中的聚散趋势及在地球中的分布规律。上述理论已引起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一些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该方向的代表性论著有:

(1'\u003e(1)关于花岗石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 Vol.14

(2)陈国能等,原地重熔与元素地球化学场-论花岗岩的成因与成矿及大陆内生过程的物质旋回(专著),地质出版社,1996

(3)陈国能,花岗岩成因与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7,Vol.4(3)

(4)陈国能,元素地球化学场及其地球科学意义,地球化学,1998,Vol.7(6)

(5)陈国能等,原地重熔及其地质效应,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Vol.40(3)

(6)陈国能,关于花岗石岩石包体的成因及岩基的定位问题,高校地质学报,1998, Vol.4(3)

(7)Geochemical'\u003eGeochemical Field of elements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 1999, Vol.1 (1)

(8)Chen'\u003eChen G.N., et al, In-situ Melting Model of Granite Formation: Geological Evidence from SE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3, Vol.45, 611-822

(9)Chen'\u003eChen G.N. et al, A Model for Mesozoic Crustal Melting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SE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3, v.45, 611-822

(10)Granite Origin: Material Evolution within the Molten System,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4(in publishing)

大地构造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00万亚洲海陆大地构造图编图”项目西南亚区的研究,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当前大陆地质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非造山带或盆地的动力学,而应是组成大陆重要部分的花岗石的成因的新认识,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在阐明华南中生代花岗岩成因的同时,提出了华南中生代地壳变形和岩浆活动与板块构造关系的热动力学模型。该方向的代表性论著有:

(1)陈国能,论东南地洼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Vol.11(1)

(2) Chen Guoda, Yang Hongzhi,Liu Yixuan and Chen Guoneng, Crustobody Map of Asia and Its Adjacent Sea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

(3)陈国达,杨洪之,刘以宣,陈国能,亚洲及其邻区壳体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科学出版社,1994

(4)陈国能,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高校地质学报,1997,Vol.3(3)

(5)陈国能、张珂,大地构造学原理简明教程,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6) Chen'\u003eChen G.N. et al, A Model for Mesozoic Crustal Melting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SE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3, Vol.45, 611-822

新构造与第四纪地质学:首次建立丹霞地貌演化的理论模型;并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华南沿海第四纪断块运动理论。陈国能教授有关大陆内部物质演化的原地重熔模型,被我国地貌学家吴忱教授称之为“中国唯一的地貌学基础理论”,并在其专著《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和地貌发育史》(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P.233-248)一书中,将陈国能教授的原地重熔理论列为与戴维斯的地理循环理论、彭克的山坡梯地理论、马尔科夫的地貌水准面理论等并列的七大地貌学基础理论之一。该方向的代表性论著有:

(1)陈国能,韩江和榕江三角洲全新世海水进退的初步认识,海洋通报,1983,3(6)

(2)Huang Y.K. Xia F. \u0026 Chen G. N., Relations between the faul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processes of formation of the delta, Oceanologica Sinica,1984,Vol.3(3)

(3)陈国能,潮汕平原第四纪断块运动,华南地震,1984,No.1

(4)陈国能,东南地洼区(部分地区)地震迁移特征,地震学刊,1986, No.4

(5)陈国能等,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第四纪研究,1994,No.1

(6)陈国能等,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第四纪研究,1992,No.3

(7)陈国能等,珠江三角洲基底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华南地震,1994,Vol.15(3)

(8)张珂、陈国能等,广东恩开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特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ol.35(2)

(9)Chen'\u003eChen G.N.,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E China and its relations to reactiv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 2002, Vol.1(1)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全英文版的电子科学杂志;最早提出我国地质学教育要设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招生专业,以及逐步建立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并为教育部所接纳。在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中,受韶关市人民政府委托,主持编制了英文版的丹霞山1/20万电子地质图,为申报工作做出了贡献,受到了韶关市人民政府的赞扬。在其倡导下,广东地质学会成为中国地质学会各省分会中第一个设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的省级学会。该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陈国能教授受聘为主任委员。目前,陈国能教授正主持国家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研究》项目,同时主持了中山大学《地学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建设》项目。

目前研究课题

(1)陆壳大规模熔融(重熔)的集约成矿机理,博士点基金项目,2002-2004,经费6万(项目负责);

(2)暗色微粒包体的非均一性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2004-2006, 经费6万(项目负责)

(3)韶关市矿产资源规划,韶关市政府项目(No:321107101139),2003-2004,经费22万(项目负责)

(4)博罗县抽水蓄能电站f304断裂及其相关地质体研究,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2003-2004,经费32万(项目负责)

(5)《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研究,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项目,2004,经费2万(项目负责)

(6)地学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中山大学项目,2004,经费8万(项目负责)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