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中国广东省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3-03-23 12:55

中山大学(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英文缩写:SYSU),简称中大,是一所位于中国广东省的现代综合性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在2005年和2006年,学校分别入选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和2022年入选“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名单。此外,中山大学还入选“珠峰计划”“10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团中央“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称号。

学校前身为国立广东大学,于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40年,中大迁址乐昌坪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山大学院系被拆分,仅保留文理院系。同时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院校的文理院系被并入,形成新的综合性中山大学。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形成现在的中山大学。2015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同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深圳校区。2023年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根据2023年12月,中山大学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学校设置了7个学部和70个院系,拥有具有办学权的本科专业共计13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7个,专业学位类别51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学校拥有专任教师共计4556人,(其中校本部3768人);拥有在校学生6878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3367人、全日制硕士19768人、非全日制硕士(含在职攻读硕士)4394人、全日制博士10735人、留学生517人(其中:本科生319人,硕士研究生133人,博士研究生65人)。

中山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31名。在2022-2023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排名第129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1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73名。

历史沿革

办学源头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PokTsai)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内设医学堂。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学堂改称南华医学校。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

1912年,学堂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

国立广东大学时期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过程中,时任海陆军大元帅的孙中山先生认为科学文化建设和高级人才培养,对于革命十分重要,于是于是孙中山先生着手创办一所高等院校;2月4日,以大元帅的身份发布《着创建国立广东大学令》,令时任广东省长的廖仲恺将广东地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东省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优化整合,建立了中山大学的前身——国立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1924年2月21日,邹鲁接手筹备主任工作,邀请廖仲恺、胡适等三十五人为筹备员,同时邀请了知名学者为学校拟定计划规章。孙中山先生亲自督导建校计划。为保证建校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孙中山先生以大元帅名义,训令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杨庶堪收租,为建校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至6月,筹备工作大致完成,9月,邹鲁被正式任命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

学校成立初期,孙中山发表“当以该校为全国最高学府”的言论,全国各地报名者高达1260人。开学前已聘有英美两国哲学博士张真如、生物学家费鸿年、国学家谢无量、教育学家许器清、经济学家周佛海、擅长理科的严石莫先生等有专长的学者任教。学校分设六科,分别是文科、理科、法科、农科、工科及预科。

学校第一届校领导团队分别是校长邹鲁,秘书长陈耀祖,文科学长杨寿昌,法理学长梁龙、理科学长徐甘棠,农科学长邓植仪,预科主任林炳光,教授代表卢兴源、费鸿年、黄枯桐。

1924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孙中山先生因故未能到场,但为该校写下十字训词:“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

国立中山大学时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辞世;同年3月24日,廖仲恺先生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戴季陶任校长。学校这一阶段专业和研究所有所拓展,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学校并入,增设为医科,并在1927~1929年,陆续成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药物学5个研究所。

1926年3月,郭沫若和郁达夫到校任职,分别就任文科学长、英国文学系主任;同年10月,傅斯年被聘为文科学长(文科学院院长)。1927年1月,鲁迅被聘为该校的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顾颉刚被聘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

1927年7月,因国民政府模仿法国的大学区制度,在武昌、武汉及杭州新设立三所中央级的“中山大学”,该校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文、理、法、农及医科,均更为学院,增设社会学系。

1932年开始,国立中山大学迁入石牌新校区。接下来的几年中,相继成立工学院、研究院、师范学院等,国立中山大学的院系初具规模;1937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该校法学院;1938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也并入。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迁徙,学校先后迁至云南、东江、连县、仁化县等地。

1945年,学校迁回广州石牌校区,第二年1月,国立中山大学正式复校复课。

中山大学时期

1949年11月,广州市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接管国立中山大学,第二年,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中山大学。

1951年,时任中大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致信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决定从当年起将中山大学校庆日由11月11日改为孙中山先生诞辰11月12日。宋庆龄回信表示赞成。自此,中大校庆日定位11月12日。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析出分别并入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四所专门学院。天文学系、地质系、人类学系、哲学系析出分别并入南京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及北京大学。同时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院校的文理院系被并入,形成新的综合性中山大学。

1953年7月,高校第二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析出并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系并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

1978年,中山大学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终于恢复招生。

1982年,中山大学取得4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中山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增加至55个,另有1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自此中山大学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珠海校区,率先开创异地办学模式。

2001年,中山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同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11年5月10日,中山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深圳校区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至此,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园”的基本办学格局;同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8年11月,中山大学与其他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中山大学由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2年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对中山大学进行了大约90分钟的访问。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体育馆,马克龙举行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作了简短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临别之时,马克龙留下感言,为中山大学题字:“感谢中山大学的友谊与信任。埃马纽埃尔•马克,2023年4月7日。”

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9月2日,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学园举行;9月27日,中山大学对外公布,自2023年9月27日开始,社会公众可预约在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参观校园;11月12日,中山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预计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11月15日,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揭牌;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11月12日,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校园怀士堂隆重举行。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于怀士堂外的草地发布;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2024年1月4日,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批成果发布会在中大怀士堂举行。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山大学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高等研究院;5月10日,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山大学揭牌;5月15日,百年中大·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坛暨中山大学·深圳创新创业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举行。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根据2023年12月,中山大学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学校设置了7个学部和70个院系,拥有具有办学权的本科专业共计135个,学科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中山大学在广州校区有34个院系,珠海校区有20个院系,深圳校区有16个院系。

师资情况

根据2023年12月,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4556人(其中校本部3768人),正高级1751人、副高级2226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2297人。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建设

根据2023年12月,中山大学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7个,专业学位类别51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中山大学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2022年2月,中山大学11个学科再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分别为哲学、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中山大学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截至2022年4月,中山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2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目并列全国高校第3位。其中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等院校学科评估中,按学科水平计算,中山大学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参评学科分数及排名如下: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已有10个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管理、工科、医科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中山大学近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以参与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7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58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外平台上线251门次。学校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与喀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多所西部高校达成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课程共享,建设同步课堂、线上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新型课堂,《中山大学推进“慕课西行” 助力课程共享》获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十大创新案例,学校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学校有12项成果获2022 年度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获2022年度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立项4项;学校教师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的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另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各1项。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中山大学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屡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IARC)、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及国内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生命科学竞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赛道金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银奖、预防医学专业赛道铜奖。

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基地)

学校交流

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中山大学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水平访问学者来校授课、讲座、访学、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山大学开拓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培养核工程领域人才。2016年,中山大学已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获得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为推动中法合作办学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中山大学共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个,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

中山大学毗邻港澳,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截至2021年5月,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超过1500人。中山大学与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并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6年底正式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三地共计40所精英高校入盟。联盟以深化粤港澳三地在教育与科研的务实合作为宗旨,于2019年初被正式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国家认可的粤港澳三地教科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在联盟框架下,中山大学推动成立空间、海洋、超算、图书馆、研究生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和专业事务相关的专业联盟;中山大学长期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保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文、理、医、工多个学科领域构建校际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此外,中山大学与港澳台高校积极开展师生交流项目,每年邀请港澳台师生近千人次到中大参与各类科学研究、课程学习、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

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5至10年内将该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学校纸质馆藏总量达994万余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碑帖3.8万余件,徽州文书39万余件,民国时期文献约14万册。拥有网络数据库1040个,电子图书26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4万种。

中山大学图书馆现由广州校区南校园图书馆、北校园图书馆、东校园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深圳校区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科馆图书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在建6.8万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7249个,检索和服务终端400台。全馆使用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了无缝连结,形成了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及图书资料通借通还。图书馆周开馆时间100余小时,网络服务每日24小时不间断。

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中山大学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省部级平台250个,学校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此外,中山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还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科学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各1个。

科研成果

2019年,教育部公布中山大学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高校之一。

2021年,中山大学科研经费突破40亿元。2021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1013项,连续五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增立项16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总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2022年,中山大学科研经费保持40亿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24项,比历史峰值增长20%。2022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1047项,立项数连续七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再次实现突破,获批牵头2项,全国并列第二。我校国社科年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总数75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两类项目立项数之和已连续七年居全国高校前三,七年立项总数位于全国高校第一。

2022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牵头,中山大学等国内外23家科研单位合作完成,发现了β衰变中最强同位旋混杂现象。

2024年7月19日,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发布,中山大学(医学学科)位列第六,总量值69.44。

学校排行

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

在2018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在入选的中国大学中位列第八。

在2023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排名第129名。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在泰晤士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第251-300名,内地并列第8-9(区间)。

在202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第201-250名。

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在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山大学排名第79名。

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山大学排名第73名。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第11名。

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

2021年8月,中山大学位列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世界第233位。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3年,中山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67名。

2024年,中山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23名。

2025年,中山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31名。

校园文化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924年11月11日建校时,由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沿用至今。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校徽

绿色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校徽的内聚性、外拓性、向上放射性蕴含着中山先生提倡的"博学、审问、明辩、慎思、笃行"的治学精神。暗喻着生命、发展、永恒。

红色校徽

《中山大学章程修正案(2023年核准稿)》中对校徽进行修订:规定“校徽标准色为绿色”,新增“辅助色为红色”。根据《中山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暂行管理规定》,中山大学校徽原来有绿色、黑色和红色三种色,与红墙绿瓦的校园建筑呼应一致,从2023年校庆开始,校徽选用红色校徽,旨在传承中大红色基因。同时,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不同场合也会使用到绿色校徽或者黑色校徽。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歌词如下: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惘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校友之歌

中山大学校友之歌《山高水长》,由知名词曲作家、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8级校友陈小奇于母校建校75周年时所作,普遍被认作中山大学的第二校歌。

歌词如下:

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

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 天

你是一支美丽的歌谣,唱了许多遍

灯下的背影,清晨的书声,青春不老的容颜

山高水长,根深叶茂

上下求索,海纳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

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南天

肩上的道义,笔下的风采,铸成民族的尊严

你是一条长长的大江,延伸到天边

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连接四海的眷恋

山高水长,根深叶茂

上下求索,海纳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总把校园当家园

校庆

中山大学选择将孙中山先生的诞辰11月12日作为校庆日,以此表缅怀之情。

吉祥物

2014年11月,在中山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之际,五只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应运而生,这便是中山大学吉祥物——中大狮。作为中大首个吉祥物,中大狮以校内马丁堂前石狮为原型,用校训命名,凸显中大办学精神和时代内涵。

吉祥物的设计主创史海新毕业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设计成五只的灵感则来源于中大学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五个状态——基本型、阅读、休憩、文体活动、毕业,暗合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内涵,因此五只小狮子分别用校训的一个词来命名,颇含寓意。

吉祥物以陶塑的形式呈现,更能体现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颜色上,红砖绿瓦的“中大色”是大家心目中的标配,吉祥物的配色自然也以红、绿色为主基调。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统计时间: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创始人:1924年孙中山

第一任校长:邹鲁(任职时间:1932-1940年)。

校区情况

广州校区(主校区)

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占地面积:1.239平方公里

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209平方公里

东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

广州这三个校区主要分布着: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法学院等32个院系。

珠海校区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

珠海校区主要分布着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等19个院系。

深圳校区

通讯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公常路66号

占地面积:3.143平方公里

深圳校区主要分布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等15个院系。

校友情况

人文社科界

理工科界

农业界

所获荣誉

2005年,学校入选中国“211工程

2006年,学校入选“985工程

2011年,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和2022年,学校入选“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学校获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

2023年5月,学校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2023年6月,学校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

相关事件

2023年11月14日,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情况通报》,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收到关于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赵某某存在炫富和过度消费的举报,其所在学院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迅速启动调查程序。经核查,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在核查中发现,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