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 :戴在眼球角膜上矫正视力的镜片

更新时间:2024-09-20 17:13

隐形眼镜(英文:contact lens),也叫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主要用于矫正各类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视)的医用光学器具。还能用于治疗某些角膜疾病、美容等。

1508年,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认识到将眼睛置于透明的水缸内可以改变眼的屈光功能。1888年,Adolf Eugene Fick发明了巩膜接触镜。1937年,美国的视光师Feinbloom设计了巩膜部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角膜部分为玻璃的隐形眼镜。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KevinTuohy)首创了Microlens的小镜片,自此一种能在临床推广并作为矫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隐形眼镜诞生。1972年,博士伦(Bausch\u0026Lomb)将软性隐形眼镜推向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丹麦的眼科医师Michael Bay发明了铸模成形工艺并生产了Dana镜片,随后强生购买了该专利并于1987年获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1995年,强生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副1-Day Acuvue每日抛弃型隐形眼镜。1998年,视康率先研制并获得透气软镜的专利。2000年,视康公司推出了可以过夜配戴达30天的抛弃型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利用角膜前曲率半径作为接触镜的后曲率半径,弥补子午线上曲率半径不一致的角膜并借此为正视眼角膜,故能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隐形眼镜根据镜片材质分为硬性隐形眼镜、软性隐形眼镜和透气性眼镜。其所用的材料基本都属于传统水凝胶材料或硅水凝胶材料。隐形眼镜的制造工艺包括旋转浇铸法、车削法、模压法和稳定性膜压法。隐形眼镜的适应症包括矫正屈光不正和对眼病的治疗作用;禁忌症包含有泪液分泌过少、严重结膜炎角膜炎等患者、糖尿病关节炎等抵抗力下降的全身疾病及神经质的患者。隐形眼镜引起的并发症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镜片的质量、戴镜者的健康状况、卫生习惯、适应证的选择、持续戴镜时间、戴取镜片和清洗消毒的方法等。隐形眼镜验配要经过全面的检查、正确的处方以及监督指导之下,才能够进行配戴和使用。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1508年,著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认识到将眼睛置于透明的水缸内可以改变眼的屈光功能。他将这一设想画出草图,并阐述了有关理论,这是人们可以追溯到的最为久远的关于隐形眼镜的历史渊源。

1845年,英国天文学家荷塞(John Herschel)曾设想将一个球面的玻璃薄片置于角膜的表面,在玻璃与眼球之间注入明胶,试图暂时地矫正患者不规则的角膜散光。

1887年,德国的玻璃吹制工人缪勒(F·A·M~iller)吹制成玻璃的眼罩,可以置于眼内用于保护病人患眼的暴露区。

1888年,Adolf Eugene Fick发明了巩膜接触镜,并首先试用于兔子,然后自己配戴,最后应用于6名患者,这种隐形眼镜可以在人眼上连续配戴2小时。同年,Panas为圆锥角膜的患者配用玻璃隐形眼镜片。1889年,AugustMüller用隐形眼镜矫正自己14.00D的近视,这是有屈光度的隐形眼镜最早记载,并且他开始认识到泪液的重要代谢功能和正常的泪液循环对于隐形眼镜的成功配戴是很重要的。

1921年,随着光学工业的兴起,隐形眼镜的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国的蔡司应用车削的方法,制造了不同角膜曲率半径的角巩膜镜片。Müller公司应用吹玻璃的技术制造角巩膜镜片,大大增加了隐形眼镜戴镜的舒适性和延长了戴镜时间。20世纪30年代,隐形眼镜的设计又有了较大的发展。Dallos发现,如果镜片配戴较松,可以增加泪液的循环,那么可以延长戴镜的时间。为了增加泪液的循环,他设计了增大角膜缘弧度的镜片,后来又设计了在角巩膜接合处有孔的镜片。

从玻璃镜片到PMMA材料镜片

1934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被合成。1937年,美国的视光师Feinbloom设计了巩膜部分是PMMA材料、角膜部分为玻璃的隐形眼镜。一年以后,英国Dixeys公司和美国Obrig实验室用PMMA材料生产巩膜镜片,同时简单的压模成形工艺也开始应用。在这一时期,Obrig还提出了如何用荧光素和蓝光观察和指导镜片的配适。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KevinTuohy)首创了一种被称为Microlens的小镜片,它的直径仅覆盖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可以较为舒适地戴上一整天。自此一种能在临床推广并作为矫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隐形眼镜才算是真正诞生。

从巩膜镜片到角膜镜片

20世纪40年代,制造无巩膜部分镜片的想法开始出现。1950年,美国的Tuohy开始给患者配戴角膜镜片,这种镜片后表面为双弧面,直径在11~13mm。由于这种镜片调整了曲率半径,改善了泪液的交换,从而增加了戴镜舒适性,延长了戴镜时间,容易被患者接受。1956年,英国的Bier设计了一种小于角膜直径并改进边缘和曲率半径的镜片,进一步改善了角膜的供氧状态,大大增加了舒适性和延长了戴镜时间。

软镜

196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高分子化学专家奥托·威特勒(Otto Wichterle)研制了聚甲基丙烯酸乙(PHEMA)材料,同时开发了将HEMA材料制成隐形眼镜的工艺——旋转成型法,并获得了PHEMA材料的世界专利权。

1971年,美国博士伦公司(Bausch\u0026Lomb)获得了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威特勒专利技术的注册和临床推广的许可,并率先于1972年成功地将软性隐形眼镜推向市场,软性隐形眼镜以其配戴舒适而广受欢迎。但是,早期的软镜由于材料透氧性较差以及镜片护理等方面的原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角膜水肿、角膜染色、护理液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结膜炎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后来,软镜的材料和设计以及护理液不断得到改进,大大提高了戴镜舒适性,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的John de Carle最先提出了长戴型隐形眼镜的概念,基于高含水量的软镜可以过夜配戴的观点,他用含水量为71%的HEMA的共聚合物制成长戴型软性隐形眼镜。但是,长戴型软镜的应用明显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随后的研究发现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角膜缺氧有关。

1998年,视康率先研制并获得透气软镜的专利,这种硅水凝胶材料制作的软性镜片透氧性大大提高,DK/t超过175×10-9,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连续配戴30天。该种镜片的基质为硅氧丙烯酸酯与水凝胶的混合物,材料的双合结构具备双位相通道,有机硅成分构成氧通道,使该种镜片的透氧量超过寻常单纯水凝胶镜片6倍以上,而水凝胶成分构成的水和离子通道可使镜片内外的泪液充分交通,有效的维持了镜片下环境的湿润性,从而完美地实现了软性隐形眼镜使用者戴镜过夜的理想。

从不透气到透气性硬镜

1972年,为了改善镜片的透氧性能,试图达到使镜片能够安全地配戴过夜的目的,一种硬度介于硬性和软性镜片之间的半硬性材料(semi-soft)CAB(CAB)诞生了,并于1977年由替特玛(Titmus)公司制成隐形眼镜,1978年开始推广应用。 1974年,盖罗(Gaylord)获得了另一种透气硬镜材料硅丙烯酸酯(acrylate,SMA)的专利,与CAB材料相比,由于硅成分的介入使镜片的透氧性能进一步提高,该种镜片曾在1979年被试用于临床。其后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透气硬镜材料,顾具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 FSA)和氟多聚体(fluoropolymers)等。

抛弃型和定期更换型镜片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认识到软性隐形眼镜的镜片沉淀物和污染可引起视力下降,并且与眼部过敏反应和感染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联系,于是产生了抛弃型隐形眼镜的想法。1984年,丹麦的眼科医师Michael Bay发明了铸模成形工艺并生产了Dana镜片,这是最早成为商品的抛弃型隐形眼镜。

随后,强生购买了该专利并于1987年获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在美国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副Acuvue抛弃型软镜,从此将抛弃型隐形眼镜的概念在全球推广。1995年,强生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副1-Day Acuvue每日抛弃型隐形眼镜,其全新的配戴方式及健康安全性为隐形眼镜配戴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2000年,视康推出了可以过夜配戴达30天的抛弃型隐形眼镜,更是方便了配戴者。

抛弃型隐形眼镜的临床应用使得软镜的沉淀物、污染和损伤等问题明显改善。1990年在抛弃型隐形眼镜的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定期更换型隐形眼镜的概念,即定时、有计划地更换镜片。镜片的使用时间为1星期至6个月,使用达到规定时间即更换新的镜片,镜片不配戴过夜,并需按常规方法使用护理产品进行规范护理。

光学原理

眼的屈光不正与角膜的曲率半径有很大关系,近视者角膜曲率半径过小,即半径过短,小于8mm,而远视者则角膜曲率半径过大(即半径过长,大于8mm),散光则其互相垂直的子午线聚焦不一致。隐形眼镜利用角膜前曲率半径作为接触镜的后曲率半径,弥补子午线上曲率半径不一致的角膜并借此为正视眼角膜。当接触镜与角膜接触并贴住时,便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充盈着泪液的薄膜,起透镜作用,其屈光指数与角膜房水十分相似,可以当一个屈光中间质,故能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

分类

按照镜片材质分类

按照镜片材质分为:硬性隐形眼镜、软性隐形眼镜和透气性眼镜。

硬性隐形眼镜

硬性隐形眼镜一般采用PMMA聚合物制成,近年则以硬性透氧隐形眼镜(rigid gas-permeable,RGP)较为普及。

软性隐形眼镜

软性隐形眼镜已成为最普及的镜片种类。

透气性眼镜

透气性眼镜采用亲水性强的物料,容许氧气透过镜片进入角膜,令佩戴更舒适。

按镜片类型分类

按镜片类型分为:球面镜、散光镜和双焦或多焦镜

按镜片用途分类

按镜片用途分为:近视用角膜接触镜、远视用角膜接触镜、美容用角膜接触镜即彩色隐形眼镜

按镜片使用周期分类

按镜片使用周期分为:传统式镜片、定期更换式镜片和抛弃式镜片。

传统式镜片

传统式镜片的使用时限\u003e6个月;软镜一般为6~12个月;透气硬镜通常为1~2年。

定期更换式镜片

定期更换式镜片的使用时限为1~6个月,但仍需按常规方法使用护理产品。

抛弃式镜片

抛弃式镜片使用周期一般\u003c1个月。

按镜片功能分类

按镜片功能分为:视力矫正镜片、美容镜片、治疗镜片以及色盲镜片。

按镜片抛弃时间分类

按镜片抛弃时间分为:日抛型、月抛型、季抛型、半年抛型、年抛型。

材质

隐形眼镜的材料会影响镜片的透氧性能、湿润性、抗沉淀的特性、柔软性、患者佩戴的舒适性及视觉质量等。隐形眼镜所用的材料基本都属于传统水凝胶材料或硅水凝胶材料,其中硅水凝胶材料因其高透氧性被普遍采用,而传统水凝胶材料虽受透氧性的限制,但价格相对便宜,且相比硅水凝胶更能够提高含水量。

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镜片

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镜片是最早出现的接触镜材料,此种镜片光学性能好,但佩戴不舒适,且透氧性能几乎为零,所以临床上已不在再使用。

软镜(HEMA)

软镜是由柔软吸水的塑胶聚合物材料制成,称为水凝胶镜片。镜片柔软性好,佩戴舒适,透氧性能较PMMA镜片大大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连续过夜佩戴、超长时间佩戴的需求,镜片光学性能不如硬镜。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通常由CAB( CAB)、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 SiMA)、氟硅丙烯酸酯(FSA)或氟多聚体制成。此种镜片特点是:光学性能好,矫正散光效果好,有很好的透氧性能,耐用,易操作,但佩戴舒适度不如软镜,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硅水凝胶镜片(silicone hydrogel)

硅水凝胶镜片是一种结合高氧通透性的硅和良好液体传送能力的水凝胶的技术,镜片含水量低,硅(硅胶和)为携带氧份的主要渠道,透气性高,比传统镜片高6倍透氧,适合连续过夜佩戴,材质较传统水凝胶镜片稍硬,比传统硅胶镜片提供更好的持续湿润性和抗沉淀特性,对护理产品有新要求。

主要参数

制备方法

隐形眼镜的制造工艺包括旋转浇铸法、车削法、模压法和稳定性膜压法。

优缺点

优点

缺点

配戴程序

隐形眼镜需要选择正确的佩戴方式,提前做好完整的眼睛检查工作,经过全面的检查、正确的处方以及监督指导之下,才能够进行配戴和使用。

配戴前准备

镜片选择

隐形眼镜镜片选择包括:选择适当的镜片参数或特性。

镜片配适

在隐形眼镜镜片佩戴后,需评价佩戴效果和视力,评估应该包括定量和定性。

理想的软镜SCL

理想的RGP镜片验配

操作及使用方法

适应证

禁忌症

注意事项

并发症

隐形眼镜引起的并发症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镜片的质量、戴镜者的健康状况、卫生习惯、适应证的选择、持续戴镜时间、戴取镜片和清洗消毒的方法等。

隐形眼镜本身引起的并发症

镜片缺陷

尽管镜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非常严格, 但一些微小、不易发现的缺损, 如镜面小凹或表面不规则也可引起镜片表面出现沉积物, 进而损害镜片。此外, 戴用时间长, 反复清洁、消毒等, 可导致镜片老化, 这些因素均可损坏镜片, 从而导致患者不适。

镜片沉积物

镜片沉积物可分为无机性、有机性和混合性。蛋白质沉着物最常见, 外观上表现为镜片表层出现菲薄半透明的乳白色物。此外, 镜片表面还可出现黏液性及脂质沉积物。黏液来源于结膜表面的杯状细胞, 黏液沉积物有时还混合钙质。脂质沉积于镜片表面使镜片具有油脂样外观, 它可能来自脸板腺。镜片沉积物除影响镜片透明性外, 还引起配戴不适。

隐形眼镜引起的角膜和结膜异常

护理保养

根据使用的隐形眼镜要求,定期清洗、消毒隐形眼镜镜片。配戴隐形眼镜的早期应定期复查,尤其是硬镜。从开始戴镜(每天戴数小时)到进入连续戴镜每周复查1次。连续3次后每月1次复查。

发展趋势

日抛型愈加受青睐

快节奏生活以及“颜值经济”的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隐形眼镜,但其痛点仍然存在。隐形眼镜的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容易引起眼部的炎症,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出于对眼部卫生的追求,市场偏好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日抛的隐形眼镜不需要护理,一次性配戴,减少与外界(护理液、隐形眼镜盒、人手等)的接触,杜绝了细菌滋生的途径,更安全。这些特性使得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了较明显的趋势。

多个数据源表明,日抛型是增幅最快的短周期型产品,持续占据主导。在《ContactLens Spectrum》报告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7%的受访者人表示日抛类是他们更期待使用的软性镜片 (2020年为43%)。除了《ContactLens Spectrum》读者概况调查外,知名调查机构ABB和GfK市场调查也指向了相同的结论。在比较3个数据时,年抛款的使用占比都偏低:按软性镜片配戴时间不同分类,日抛方式占首位(43%~50%),其次是月抛(33%~37%),而年抛则只占不到8%。3组数据进一步反应出,传统型年抛隐形眼镜逐渐淡出大众消费者的视线。

硅水凝胶

截至2022年,全球各国硅水凝胶比重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占比为94%;其余欧洲及大洋洲国家比重较高,较多国家硅水凝胶比重达70%以上,美国72%,中国大陆约86%,仅有丹麦和瑞典的水凝胶比重低于50%。

截至2021年末,全球隐形眼镜市场中,硅水凝胶材质占比70%,排在第二的水凝胶占比19%。硅水凝胶材质之所以更受欢迎、市场占有率更高,是因为硅水凝胶材质的透氧量更高,长时间配戴后不适感更小。统计表明:传统水凝胶材质的隐形眼镜含水量比较高,初戴时感觉舒服,但配戴时间一久,就容易因为水分蒸发镜片渐渐脱水,导致透氧量降低,从而引发干涩问题。对于隐形眼镜而言,透氧量愈高,才能避免因角膜缺氧引起的红眼血丝、红肿干涩等现象,高透氧量才是影响配戴舒适的关键。因此选择一款透氧量高、适当含水量的隐形眼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眼睛干涩的问题,常戴不良材质的隐形眼镜会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参考资料

角膜接触镜的创新性研究 - 国际眼科纵览.中华医学杂志.2024-04-02

戴隐形眼镜的你,是否知道这些?.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3-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