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人 :1897年威尔斯创作的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7

《隐身人》是英国小说家赫伯特·威尔斯在1897年发表的科幻小说,被视为是描写疯狂科学家与社会对立的杰作。作品讲述了一位天才科学家在发明了隐身药水之后,迷失自我最终自我毁灭的故事。《隐身人》这部小说,以科学幻想作为展开故事情节的主要依据,充满了科学的趣味,但是让读者感受最深的还是作者对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能对未来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负面影响的思考。

创作背景

儿童文学是 1890 年代的一个重要流派。根据约翰·萨瑟兰的说法,威尔斯和他的同时代人,如阿瑟·道尔罗伯特·斯蒂文森约瑟夫·吉卜林“本质上是为成年人写男孩的书”。萨瑟兰认为《隐身人》就是这样一本书。赫伯特·威尔斯说,他的中篇小说灵感来自WS 吉尔伯特的巴布歌谣之一《隐形的危险》 ,其中包括对句“老彼得像枪声一样消失了/但是后来 - 他的衣服却没有。” 对《隐身人》的另一个影响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在威尔斯青少年时期读过,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理想国》的第二本书中,格劳孔讲述了盖吉斯之环的传说,其中假设,如果一个人变得隐形并且可以不受惩罚地行事,他将“以神的力量在人类中行走”。威尔斯在1896年3月至6月之间写下了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这个版本是一个25,000字的短篇小说,题为《马车上的人和马》,赫伯特·威尔斯对此不满意,所以他延长了它。

内容简介

格里芬,一个有时被称为“陌生人”的神秘男子,在一场暴风雪中来到英国西萨塞克斯伊平村霍尔夫妇拥有的一家旅馆。他戴着宽边帽,穿着长袖厚外套,戴着手套;除了假鼻子外,他的脸完全被绷带遮住了。他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不友善且内向。他要求独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房间里处理化学品和实验室设备,只在晚上冒险出去。他造成了很多事故,但当霍尔夫人解决这个问题时,格里芬要求将损失费用计入他的账单。当他住在旅馆时,数百个奇怪的玻璃瓶到达了。由于他的奇怪行为,他成为村里的热门话题,许多人都对他的出身进行了猜测。

与此同时,村里发生了一起入室盗窃案。格里芬的钱快用完了,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支付他的食宿费用。当他的女房东要求格里芬付钱并离开房子时,他一怒之下向她透露了自己的隐形身份。当他利用隐形能力脱掉衣服、击退潜在的抓捕者并逃跑时,警方逮捕他的企图遭到挫败。

在南方唐斯,格里芬强迫流浪汉托马斯·马维尔成为他的助手。他与漫威一起返回村庄,取回三本笔记本,其中包含他的实验记录。漫威试图背叛格里芬,格里芬威胁要杀死他。马维尔逃到海滨小镇伯多克港,格里芬追赶到一家旅馆,格里芬被一名酒吧顾客开枪射杀。

格里芬在附近的一所房子里避难,原来这所房子属于肯普医生,他是医学院的前熟人。他向坎普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格里芬是一位患有白化病的前医学生,他离开医学界投身于光学领域。

格里芬向坎普讲述了他如何发明能够使身体隐形的化学物质的故事,他首先在一只猫身上尝试了这种化学物质,然后在自己身上尝试,他如何烧毁了自己所住的寄宿处以掩盖自己的踪迹,却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生存公开地从德鲁里巷的一家戏剧用品店偷了衣服,然后前往伊平试图扭转隐形状态。由于这个程序和他的经历让他精神错乱,他现在想象他可以让坎普成为他的秘密同盟,描述一个利用他的隐形来恐吓国家的计划。

坎普已经向由伯多克港警察局长阿迪上校领导的地方当局举报了格里芬,并在听取这一疯狂提议的同时等待援助到来。当阿迪和他的手下到达坎普的家时,格里芬奋力杀出一条血路,第二天留下了一张纸条,宣布坎普将成为“恐怖统治”中第一个被杀的人。冷静的坎普试图制定一个计划,以自己为诱饵来诱捕隐身人,但他发出的一张纸条被格里芬从他的仆人那里偷走了。在追逐过程中,格里芬用一根铁棍武装自己并杀死了一名旁观者。

格里芬射杀了阿迪,然后闯入坎普的家。阿迪的警察挡住了他,坎普冲进了小镇,当地人赶来帮助他。格里芬仍然一心想杀死坎普,差点勒死医生,但被愤怒的暴民逼到墙角、抓住并殴打,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求饶的呼喊。尽管格里芬做出了凶残的行为,坎普仍敦促暴民远离并试图挽救他的生命,但没有成功。格里芬死后,他饱受摧残的身体逐渐变得清晰可见。一名警察让人用床单盖住格里芬的脸。

后来透露,漫威秘密保存了格里芬的笔记,并在偷来的钱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经营着“隐身人旅馆”。然而,当漫威不经营旅馆时,他试图破译这些笔记,希望有一天能重现格里芬的作品。然而,因为有几页不小心被洗干净了,而剩下的笔记都是用希腊语和拉丁语编码的,而马维尔甚至连他在笔记中看到的基本数学符号都无法理解,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

角色介绍

格里芬

《隐身人》一书中的主角是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见过的天才物理学家”。他发明了一种能把人体的折射率变得与空气一致的方法,使人体可以变得旁人无法看见。他本该向世人公布自己的这一发明,让更多的科学家参与研究,使这项发明可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在利欲的驱使下,他凭借神奇的魔力,毫无顾忌地登堂入室,袭击毫无防备的人们,随心所欲地制造各种恐怖事件,疯狂地实施邪恶的计划:与全人类作对,建立一个黑色恐怖的王朝。这一切,包括天才的发明,都没有给这位天才物理学家带来任何真正的快乐,反而使他迷上了所有丑陋的、犯罪的勾当,早早地踏上了死亡之路。

开普

开普医生虽表面上看似以正面人物来写的。实际上,作者对他是怀着蔑视的。不管怎样看,他是个在学术上比格里芬平庸得多的人。最后“尾声”一章,又透露了他想夺得格里芬成就的隐衷。在与格里芬的关系上,格里芬至少还是诚实的(不管动机怎样),一切都对开普讲了。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要与开普拼个死活,在疯狂中表现了执著的一面。而开普则不仅是个背信弃义的“奸细”,而且在两个警察被打倒之后,自己试想着逃之夭夭。

作品特点

作品主题

《隐身人》中,作者想表达的是,在一个失去人性和理性的世界中,科学的成果非但不会造福于人,反而可能危害社会,并且人性中的自私和罪恶可能会使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走上堕落和毁灭。

这篇小说在神秘惊险的氛围之中,表现了一个学者对科学发明的狂热追求,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一步步毁掉了一个“全世界空前的天才物理学家”。作者毫不隐讳地谴责了格里芬的种种罪恶,但从字里行间又处处流露出对他的同情。作品旨在告诉读者,格里芬不过是一个受害者,罪恶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

作者对隐身人格里芬的态度是双重的。既揭露他唯己主义、凶狠残忍的狂妄心理,又赞叹他的聪明绝顶的才智。同时,又将他放在发明隐身术前后的困境之中,似告诉人们,一个青年走上某种道路,是出于无奈,是被迫选择的结果。

小说中的中的主人公格里芬在进行隐身实验和实验成功后,与社会完全的格格不入,而且公然与社会发生冲突,妄图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恐怖王朝。这说明了赫伯特·威尔斯已从描写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违背转变到直接对社会规律的宣战。这隐喻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紧张的关系已达到不可调节、鱼死网破的地步了。隐身人发明的隐身术除非他死,否则他根本无法真正回到社会中去,这个情节暗示了一个人一旦选择跟这个社会对着干,便没有回头路,即使他某天发现了这样做的沉重代价他承受不起,他也已经深陷泥沼之中而无法自拔。这部作品虽然也批判了普通民众由于无知而不能给予隐身人以合理的同情最终导致了他与社会决裂的悲剧,但它最主要说明的主题还是:社会伦理道德不能出现权力的真空,否则便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和罪恶;科学技术如若运用不当非但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会导致人性的扭曲,把人类变成一种没有感情,冷酷自私的研究机器。格里芬的“隐身”实际上是把自己投入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监狱。隐身术很有用,但却无法让人随心所欲的利用。格里芬可以隐身,但却无法把人类文明的任何创造物一起带入隐身世界,因为工具是文明的造物,而文明与隐身所象征的百无禁忌的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文明”无法隐身,一个经过文明教化的“人”也无法隐身,隐身人在隐身之后已经相当于放弃了人类身份。“隐身”所象征的脱离伦理道德,为所欲为,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所在,所以,隐身人抛弃了人的本质属性后就不再是人。隐身人只懂得用恐怖手段,凭自己好恶来决定他人生死命运,这只能激发群众的集体反抗。

艺术特色

《隐身人》这部小说通篇贯穿了一个大胆而又惊人的幻想,使得读者不得不动容威尔斯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和高超的写作艺术,使得《隐身人》不同于其他的幻想小说和童话。《隐身人》既不无所依据、凭空下笔,更不乞求魔鬼法术、胡编乱造,而是运用了一般人所未深知的科学事实、科学学说、科学臆测为写作基础,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构思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例如在第十九章《某些原理》中,短短的三千字里,就涉及厂光学、几何学、医学、解剖学、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弈纳了广博的科学知识。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不哑于一种奇妙的焰火,激发了读者对科学的敬仰和向往。同时,威尔斯尖锐地提出了科学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表现了科学的无限性,又开阔了读者的科学思维,鼓舞青少年读者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的探索。

威尔斯还是一个构架情节的高手,他一开始就巧妙地设计一个悬念吸引读者:“一个寒冷的日子、空无一人的车站、雪夜、一个陌生人。”读者不禁要问:他是谁?从哪里来?干什么的?到哪里去?读者的疑问仿佛是那“一千零一个瓶子”,越积越多,最后在高潮处发展到荒诞地步——连家具都“发疯”了。这种写法对那些求知欲旺盛的小读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大大地刺激了他们探险的欲望,也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勇敢精神。

《隐身人》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洗练的语言,对人物和环境逼真的描写,人物心理传神刻画。如描写主人公初到叶宾村时,曾这样通过外部语言刻画其心理活动:“他十指交叉地背握着那双戴手套的手,似乎陷于沉思冥想中。”人物肖像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经历。作者在写景上,也能以景托人,情景交融。

作品评价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学者、西方文论专家王逢振: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本关于科学的傲慢带来毁灭的作品。因此,它的基本主题是科学在社会色作用问题。赫伯特·威尔斯在赞叹科学力量的同时,表明了科学的发展不一定促进社会的进步,对科学的利用——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作者简介

赫·乔·威尔斯(H.G.Wells)(1866-1946),英国小说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他先在伦敦皇家学院师从赫胥黎学习生物学,后于188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895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使他一举成名。他是继儒勒。凡尔纳之后最杰出的科幻作家。代表作有《时间机器》《隐身人》《星际战争》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