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堂 :雷明堂

更新时间:2024-09-20 23:43

雷明堂 男,1964年出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专业:工程地质学 研究方向:岩溶地质灾害防治

简介

雷明堂 男,1964年出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专业:工程地质学 研究方向:岩溶地质灾害防治

学历

1982.9~1986.7,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本科

1986.9~1989.7,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硕士

1991.9~1995.7,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博士

工作履历

1989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研究工作。

1992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任岩溶塌陷课题组组长,专门从事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研究工作。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其他履历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会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委

中国岩溶》编委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

2000年,任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首批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创新基地,被聘为岩溶地质灾害领域研究员。

2002年荣获第一批国土资源部“创新人才工程”百人计划资助。

2003年,成立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出任中心负责人。

学术成就

1、组织筹建了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室,为岩溶塌陷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1993年,在地质行业基金的资助下,组织开展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建成了大型岩溶塌陷模型试验室,可以模拟不同土层结构、不同岩溶管道开口、不同地下水动力条件下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这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唯一向外提供服务的模型试验装置。

试验室的建成后,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和支持,先后完成了武汉市、唐山、湘潭市玉林市铜陵市桂林市等六城市的岩溶塌陷试验工作。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① 证明了土体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发生渗透变形是抽水(蓄水)活动中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抽水导致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发生变化,加速上覆土层中孔隙水的渗流,当孔隙水渗出点处的水力坡度大于临界值时,土体将发生渗透破坏,最终导致塌陷。

② 证明了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在岩溶塌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可以运用岩溶管道系统水(气)压力的变化幅度、速度作为岩溶塌陷触发判据,对塌陷发育的时间作出预警。

③ 试验结果还证明,土层对塌陷形成的影响指标主要是土层结构和底部土层的特征,在土层结构方面,二元结构土层(砂卵石层直接覆盖在基岩上)最有利于塌陷的发育,其次是三元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中部为砂卵石层、底部为粘性土)或多元结构、一元结构(均一粘性土)。在第四系底部土层的特性方面,粘土含量的越高,越不利于塌陷的发育。上述成果,既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基础,也为岩溶塌陷的时空预报指明了方向。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城市和工矿企业废液处理(堆放)场地的塌陷危险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的制定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工业废液诱发岩溶塌陷的试验研究方案,并于200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的特点,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开始组织实施了工业废液诱发岩溶塌陷的试验研究工作,这是国内外首次从化学作用的角度,研究废液与塌陷的关系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工业废液对塌陷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土壤中的碳酸岩盐、含氧铝化合物及可溶性硅酸盐等物质的溶蚀,降低土体的内聚力和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使土体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破坏。这一成果,对废液处理场地塌陷的责任判定、潜在塌陷危险性评价以及处理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2 首次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岩溶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方法,提高了岩溶塌陷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岩溶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岩溶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基础,1993年,首次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已知塌陷、土洞或土层扰动点信息,运用栅格数据图像处理技术,对具有不同来源的各影响因素数据(岩溶发育程度、土层结构、底部土层性质、岩溶地下水承压性、岩溶地下水波动幅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根据数据详细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建立研究区塌陷发育的危险性判别模型,进而对整个研究区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先后完成了唐山市(1995)、湘潭市(1997)、玉林市(1998)、六盘水市(2001)等城市的岩溶塌陷评价工作,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为了更好地为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9年,首次提出了城市岩溶塌陷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在评价潜在岩溶塌陷危险性的同时,对塌陷可能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评估过程采用了基于栅格数据的GIS技术,对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可以作出快速反应,直接生成工作区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图和风险图,决策部门可根据风险分布情况,确定优先防治区域。目前,已完成六盘水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1:1万)、桂林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玉林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等项目,2002年,首次完成全国地面塌陷灾害风险区划工作(1:400万)

2001年,在国土资源部自由探索项目的资助下,负责开展“工程建设用地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岩溶区工程建设用地岩溶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岩溶塌陷灾害勘察、试验测试分析和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直接为生产服务。

3、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使岩溶塌陷灾害数据管理上升到可视化水平

1996年,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桂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岩溶塌陷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对岩溶塌陷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资料和城市信息资料进行自动化、可视化的管理。市级塌陷管理系统均收录了所在城市所有塌陷点记录、基础地质图件、钻探物探资料、地下水监测数据、地下水开采井和城市市政信息(如街道分布、房屋建筑等),具有快速查询、动态数据管理及制图等功能,可以直接为抢险救灾、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防治以及灾害规律研究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在塌陷发生时,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快速获得塌陷点附近的基础地质条件,如:土层厚度、地基状况、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等;得到最近距离的历史塌陷、地下水开采情况;对塌陷点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有关部门就可据此制定处理方案、作出抢险决策。因此,系统一推出,就获得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已组织开发了玉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1998)、贵州六盘水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2001)等市级塌陷管理系统。

1998年,组织开发的中国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收录了全国1400多个塌陷点的详细记录(包括塌陷点行政区划位置、经纬度坐标、塌陷时间、塌陷坑个数、塌陷原因、经济损失、处理情况等),系统同时收录了1:400万中国可溶岩分布图、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等系列图件,这是我国目前收录资料最完整的塌陷信息系统,在开展全国岩溶塌陷风险区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首次提出通过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动态监测进行塌陷预报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监测站,为全面开展岩溶塌陷预测预报研究工作提供了试验场地

由于岩溶塌陷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在空间上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如何进行岩溶塌陷灾害的时空预测预报已成为岩溶塌陷防治研究中具有国际性的最突出的前沿课题,这一问题的突破,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已完成的多个城市岩溶塌陷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岩溶水压力的变化,尤其是突发性变化与岩溶塌陷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1999年,率先提出了通过对岩溶系统的水(气)压力实施连续监测,开展岩溶塌陷预测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广西桂林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自动监测预报试验站,并于2002年2月22日投入运行,为全面开展岩溶塌陷灾害的预报研究提供了试验研究基地。监测结果表明在压力变化幅度、频率最大的地区(I监测区),塌陷最发育;而在压力变化最平稳的地区(II区),基本上没有塌陷发生。这证明了岩溶管道系统水压力变化与塌陷发育有明显关系这一由实验室获得的规律在现场同样有效,通过岩溶管道系统水压力变化的动态监测,完全可以达到对塌陷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报的目的。

主要著作

1.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 1993, 武汉市岩溶塌陷模型试验研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3, 2

2.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 199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岩溶塌陷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岩溶》, 1994, 4

3. Mingtang Lei, Xiao Zhen Jiang \u0026 Li Yu, 1994, Model experiment of karst collapses., 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AEG, 1994,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