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始建于1986年的公立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2:59

物理科学学院的前身是青岛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86年,1994年隶属青岛大学理工学院,2006年4月独立建院。现设5个系,2个教学中心。

历史沿革

创建初期

(1986-1992)

物理科学学院的前身是青岛大学物理系,始建于青岛大学重建后的1986年,是青岛大学建立最早的系之一。师资队伍以先后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一批优秀教师,像荣福瑞、强元、贾云发、高政祥、石霭如等老师开始筹建工作,其后张宏图、王喜山、陆大荣、谭天荣、陈湘仁、王新生、韩爱民(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曾亲自向毛主席汇报半导体科技成果,1978年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史风英等教师,还有马萍、徐天华、孙欣迟宗涛吕文彩陈利祥王淑华、张新霓、葛晓辉、姜学军、杨红卫等一批青年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基本的教师队伍。物理系成立之初,共有教职工不到20人,但为青岛大学物理学科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宏图教授198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兰州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到青岛大学后继续合作培养研究生。王喜山教授1988年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经在1987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1986年获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山师),前后共有专利二项,著(译)作四部,1982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始招研究生,到青岛大学后继续合作培养三届研究生。物理系负责人1986年物理系主任为荣福瑞教授(后任教务处长)、副主任强元棨教授,1987~1990年张宏图教授任系主任,1990~1992年王喜山教授担任系副主任,高政祥、石霭如、马萍先后任物理系党支部书记。实验室建设张宏图教授筹建了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并任主任,王喜山教授筹建了激光研究室并任主任,贾云发、高政祥、石蔼如等老师筹建了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并先后任主任。本专科教育制定了物理学各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招生计划。应用物理学专业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8年招收本科生、专科生,1989年招收专科生,1990年以后每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从1987年到1992年五年中,青岛大学物理系共招收本科生120人左右,毕业生60人左右,专科生60人,毕业60人,1992年本科生在校人数150人。同时,承担了学校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普通物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王喜山编著激光基础原理(1986年,山东科技出版社)用于物理系本科生选修课教材。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物理学科专业初具规模。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建校初期艰苦条件下,坚持开展了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工作。1986~1993年,激光研究室承担省科委“金激光器”科研项目,经费15万元,这是物理系成立初期资助额度最大的科研项目,省科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张宏图教授的著作《固体的形变与断裂》由高教出版社出版(1989年)。1989年8月,由张宏图教授牵头承办了全国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冯端、葛庭先生等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992年,青岛市物理学会挂靠物理系,有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王喜山任物理学会理事长。毕业生情况创建初期的物理系,风清气正,学术氛围浓厚,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如今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如88级学生王志明(现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88级学生栾伟玲(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92级学生董晓军(现任锦州吉翔股份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锦州市政协委员),1991年物理系激光研究室培养的研究生范延斌,现任青岛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等。

合并办学时期

(1993-2005)

为充分发挥大学教育资源的效益,适应国家合并办学形势发展的要求,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学院于1993年合并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1994年物理系归属于新组建的理工学院。1997年,青岛大学纺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基础物理教研室、实验室划归物理系。物理系除本学科教学任务外,负责全校理工科专业(除师范学院)普通物理课堂和实验教学。2004年下半年,中心校区的东院、西院以及四方校区的三处物理实验室,全部集中于中心校区,整合组建成为青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物理系负责人1993~1996年王喜山教授任物理系副主任,马萍任支部书记;1997~1999年夏临华教授任系主任(历任理工学院副院长、青岛大学副校长、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马萍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1999~2005年陈沙鸥任系主任,马萍任党总支书记,孙欣、黄家寅(2003年上任)任系副主任。

教学和科研机构教学建制单位有普通物理教研室(徐天华、孙欣先后任主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万勇任主任)、计算机模拟实验室(1995年,夏临华、孙光辉先后任主任)、凝聚态物理教研室(2004年,袁峰任主任)、现代光学实验室(2004年,孙欣、云茂金先后任主任)、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4年,下设力学和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物理演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7个实验室,黄家寅任主任,2001年之前石霭如任普通物理实验室主任)。科研机构有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张宏图、戚凭先后任主任),无机材料工程研究所(2003年,隋万美任主任),激光研究室(1987年~2001年,王喜山任主任)。

本科教育本科专业有应用物理学、物理学(2003年招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4年招生)。2005年在校本科生人数559人。自合校后的1993年~2005年共招生1209人,本科毕业生为716人。2000年之前,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平均为15%,2000年~2005年中,平均考研录取率为31%,省级优秀毕业生8人。

研究生教育1998~2005年期间,在青岛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招收研究生,物理系先后有硕士生导师11人。2003年和2005年,分别设置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2个二级硕士专业,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招生。先后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2003年参与青岛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专业申报,并于2004年招收博士生,物理系先后有博导4人。至2005年,研究生在校人数29人(材料学15人,凝聚态物理14人),材料学毕业研究生18人。有10位硕士生,考入高等学校或中科院系统攻读博士学位。

师资队伍从国内外先后引进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多人。夏临华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在美国德克萨斯德州农工大学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从事了7年博士后研究,1994年,作为学校引进人才,进入青岛大学物理系工作。1996年,夏临华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从郑州大学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隋万美教授。张宏图教授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王喜山教授1995年再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韩爱民教授主讲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于1994年评为青岛大学优秀课程。教师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在职攻读并获硕士学位2人。2005年物理系教职工人数达到52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教师中博士8人占21%,硕士19人占51%,有教授6人,副教授15人,讲师16人,高级实验师4人。

科研工作从1995年夏临华教授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起,到2005年底,共完成和在研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科研项目30多项,科研资金近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SCI和EI收录的文章10多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滕冰2005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强元棨编著出版《经典力学》(2003年,科学出版社),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戚凭任主任),成为山东省材料微复合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

教学改革适应高等教育的形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了多媒体条件下教学研究工作。全面实现了对青岛大学理工科二十三个专业、近二千名学生的普通物理课程多媒体课堂教学,物理学科7门必修课程、8门选修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示教学法。普通物理成为山东省改革试点课程(2005年结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教材及教学辅书3部、电子教案1部。获山东省实验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0年,石霭如等)、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1年,孙欣等)。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动活跃。1997年夏临华教授任青岛市物理学会理事长,牵头承办了全国核物理大会,其后物理系先后承办和协办了全国和地区性学术或教学交流6次,交流领域包括先进陶瓷材料、大学物理、电磁学等。与会代表为750多人,其中有陈佳洱郭景坤等院士4人。物理系教师出席国内外学术、教研会议或访学60多人次。

毕业生情况这个时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要考取博士生或硕士研究生,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就业,或自主择业。他们当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1997级应用物理学专业,赵青同学本科毕业后,保送到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曾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等多个称号,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副教授,在Appl.Phys.Lett.和Langmui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1篇,被引用超过200篇次。在场致电子发射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还有一批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取得优秀业绩。1995级应用物理专业,徐希强同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创业,现任明泽伟业(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级的吕岩同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电子学所硕博连读,学习期间曾与拦路抢劫的歹徒英勇搏斗,保护了随身携带存储有重要科研资料的笔记本电脑,受到电子学所的通报表扬,在一家公司任中层主管。1996级陈强同学,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2011年度的营业额达到2千万美元。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政府部门或部队工作,像1994级应用物理专业陈洁等人,在青岛市人民政府部门任处级干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养成的创新思维,能够不断学习,解决生产或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立与发展时期

(2006至今)

2006年4月,根据青岛大学院系调整的安排,在原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物理科学学院,同时医学院医学物理教研室划归物理科学学院。

学院负责人院长陈沙鸥,党总支书记马萍(2008年退居二线)、徐龙飞(2008年继任),副院长孙欣、黄家寅(2007年调任学校设备处处长)、刘建华(2011年调任校教务处副处长)、滕冰孔伟金(2011年上任),党总支副书记刘善东(2011年调任商学院市场学系书记)、牟晓燕(2011年上任)。

教学和科研机构建院初期,教学单位保持原物理系设置。2012年5月,学院进行了教学机构的调整,设置了物理系(龙云泽任主任)、材料物理系(王乙潜任主任)、光电信息技术系(云茂金任主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卢朝靖任主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李山东任主任)、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黄家寅任主任,2006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2007年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中心(何丽珠任主任)等7个教学机构,原有教研室分属各系。科研机构有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戚凭任主任)、无机材料工程研究所(隋万美任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光子学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2011年,刘均海任主任)、山东省中法光电纳米材料合作研究中心(2012年,龙云泽任主任)、青岛大学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2009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卢朝靖任主任),先进光电子材料研究所(2009年,卢朝靖任主任)、海洋物理与遥感研究所(2008年,陈沙鸥张杰任主任)。

本科教育

在原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材料物理(2006年)、微电子学(2010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12年)。与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半导体研究所、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8个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2012年在校本科生1030人。7年间招生1567人,本科毕业生1036人,年平均报考研究生录取率为34%。省级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等共计53人。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1篇、““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和省级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6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

研究生教育

于2010年参与青岛大学化学化工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专业申报成功,设置2个研究方向。同年申报成功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3个二级学科点,同时在学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招生。凝聚态物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是山东省“十一五”(负责人滕冰)、“十二五”(负责人龙云泽)重点学科。与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山东省研究生培养基地。2012年在校研究生人数61人。7年间招收研究生138人,毕业研究生70人。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项。获省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各1篇;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5篇、优秀学士论文5篇。6人获得校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项目资助。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近6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近20篇,另获发明专利8项。

师资队伍

培养和引进并重,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引进教授、博士1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卢朝靖、李山东),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4人,已毕业获学位6人。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龙云泽),山东省泰山区学者”特聘教授3人(卢朝靖、王乙潜、龙云泽),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卢朝靖、王乙潜、龙云泽),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刘均海),山东省巾帼发明家1人(滕冰)。有2人获青岛大学教学名师,1人获第七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获青岛大学首届年度教学十佳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年龄在50岁以下占8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7.4%。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8人,外聘校外研究生导师5人。另外,青岛大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10位教师也承担着学院的教学任务,卢朝靖、王乙潜受聘担任学院的系主任。自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实施以来,学院共有48人次入选特聘教授。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队伍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已形成以高水平科研人员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术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研工作

紧紧围绕国家和山东省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建设,学院初步形成了理论与计算物理、纳米材料与薄膜物理、固态光子学、无机化合物材料结构与物性、光伏原理与技术5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2006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金额达10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包括SCI、E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7年,陈利祥)。2006年耿文通在《Sicnece》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影响因子30.028),2011和2012年,龙云泽在《ProgressinthePolymerScience》等杂志分别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影响因子分别为24.7和28.76)。教学改革自2006年以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了以课程论文为引导研究性学习、以本科生创新项目为支撑的学生创新素质为内容的教学改革。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孙欣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夏临华等)、山东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9年,夏临华等)、三等奖1项(2009年,黄家寅等)、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陈沙鸥等),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应用物理学和光学教学团队被评选为校级教学团队。2008年,应用物理学被评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云茂金)。2012年青岛大学入选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应用物理学为重点建设专业。学术交流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十分活跃,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长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50多人次到学院做学术报告,学院教师有6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成功承办了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天然石墨电子结构和输运特性研讨会、山东省“泰山区学术论坛——光电材料与器件专题”等大型会议10余次,与会代表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长江学者”、“杰青”等400多人次

办学规模

物理科学学院现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微电子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2个研究方向,并可招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大学教学名师2人,青岛大学教学团队2个。

所授荣誉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4篇,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4篇,获省级以上本科生、研究生科技竞赛奖40多项。承担省级教研重点项目1项,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承担校级教研项目19项,建有校级精品课程5门。承担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科研经费达10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30余篇,获国家专利16项,形成了理论与计算物理、纳米材料与薄膜物理、固态光子学、无机化合物材料结构与物性、光伏原理与技术5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

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本科生发表论文40余篇。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位居学校前列,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比例逐年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

学院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院党总支连续三年被评为青岛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青岛市工人先锋和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

专业介绍

物理学专业

(理学,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获得相应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基础训练,能够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计算物理、数理方法、固体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等。

本专业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专业。

应用物理学专业

(理学,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理论物理、光电材料、陶瓷新材料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能在应用物理学、应用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数理方法、固体物理、信息光学、激光原理、光电技术、光纤通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据库、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及现代光学实验等。

本专业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专业。

微电子学专业

(工学,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掌握微电子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系统集成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微电子学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数据库、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及材料科学实验等。

本专业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专业、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

(工学,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为校企共建专业,建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和严谨科学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熟悉材料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的制备、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掌握先进材料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基本技能的高层次材料科学研究及材料工程技术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数据库、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及材料科学实验等。

本专业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专业、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较为系统地掌握新能源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太阳能光电光热、LED或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分析、检测、生产工艺、工程设计或工程实施方面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在新能源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数理方法、光伏科学与工程、半导体物理与材料、电池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专业实验等。

本专业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专业、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专业。

参考资料

物理科学学院历史沿革.青岛大学.2023-11-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