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二橡胶厂 :主营汽车轮胎生产销售的企业

更新时间:2024-09-20 23:22

青岛第二橡胶厂位于青岛市沧口区沧台路,是全国四大轮胎企业之一。1988年,有职工4335人;固定资产原值9558万元,净值4832万元;轮胎年产能力为120万套,可生产56种规格176个品种;实现产值3.57亿元,利税1.23亿元。被首批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概括介绍

该厂前身是30年代日本侵华时在青岛设立的太阳胶皮鞋场(1935年投产)、BS制胎场和布场(1939年投产)于1944年2月合并而成的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岛胶皮工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先后由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经济部、青岛敌伪产业处理局和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接管,变为官僚资本企业。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由青岛市军管会生产部接管,收归国家所有,改为青岛橡胶厂。建国后,该厂随隶属关系变化和企业调整,先后易名为山东橡胶总厂(1952年)、国营青岛第二橡胶总厂(1953-1955年)、国营第二橡胶厂(1956-197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1979年至今)。

1935-1945年日本人经营时期,该厂主要生产32×6、34×7卡车胎,以及人力车胎、自行车胎、胶带、胶管和胶鞋等。1940-1945年生产轮胎7.71万套,其中以1941年产量最高,达到2.3万套。

1945年11月至1949年5月官僚资本经营时期,沿用了日本人经营时期的设备和生产方式,产品品种亦无变化;由于几经接管,造成管理混乱,1946-1948年共生产轮胎2. 73万套,平均年产量比日本人经营时期低29.2%。

建国初期,该厂通过民主改革,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先后将立式硫化罐改为带有平衡器的硫化罐;安装了万能定型机和全套热水循环系统;将帘布压延前的刮浆法改为三滚压延机直接贴胶,初步实现了机械操作。并相继开发生产出普通轮胎和特种轮胎各7种。1952年,轮胎产量达到13. 66万套;产值、利润分别达到4242万元和1316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倍和1.5倍。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该厂的扩建和改造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五年新建厂房6. 23万平方米,新增设备55台,更新了炼胶、压延、成型、压出、硫化等主要设备,初步实现了设备机械化和生产连续化,生产的普通轮胎达20余种,特种轮胎增至10种,并增加了马车胎生产。到1957年,轮胎年产能力达到60万套,产量增加到28.37万套,产值、利润分别达到1.14亿元和3393万元,成为全国橡胶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在这期间,胡宽孝、徐玉兰、胡孝居、曲义贵、孙发成等,在压延机工艺技术改造、内胎接头和成型机头改造、汽囊修补和自动成型棒的应用,以及胎模铸花和硫化工艺技术的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出席了全国和省、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58-1965年,该厂按照自定的技术改造规划,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先后改进了压延机、浸胶机、压出机、自动揭模机、成品战略运输机、翻胎机、装模吊胎机等,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新增产品规格品种20个。1965年外胎合格率达99.96%,其中9.00—20轮胎行驶里程8.6万公里,比1958年提高一倍。8年间共生产轮胎377万余套,平均年产47.1万套,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年均产量22.05万套增长1.14倍;所产轮胎出口朝鲜苏联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伊朗也门毛里塔尼亚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达67.91万套。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尽管也受到干扰和破坏,但生产仍然有所发展。自1966年开始使用螺杆素炼机和双模定型硫化设备,首先在国内实现天然胶素炼连续化、胎面双层压出联动化和帘布压延连续化;自1968年起,胎体使用尼龙帘线,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始批量生产纤维胎体钢丝带束层的子午线轮胎,并着手研制缠绕法钢丝子午线轮胎;1970年该厂所产9.00—20尼龙斜交轮胎的行驶里程超过10万公里,在全国里程试验评比中名列第一;1973年还开发投产了纤维胎体钢丝束层9.00—20轮胎新产品。1966-1976年共生产轮胎624. 62万套,其中1970年生产67.38万套;总销售量达642.4万套,其中出口27万套。期间,经济效益最好的1972年,产值、利税分别达到2.7亿元和1.06亿元。但1974年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煤、电供应发生困难,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是年仅产轮胎26.63万套,比1970年减少60.5%。后经1975年整顿,轮胎产量迅速回升到61.44万套。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厂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生产有了新的突破。1979-1980年的轮胎年产量超过80万套,1979年产值突破3亿元,并扩大了出口。1976-1980年共出口轮胎16.82万套。所产11.00—20载重汽车胎于1980年获国家银质奖,9.00—20尼龙轮胎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1-1985年,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生产经营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成立QC小组101个,1982年发布的41项成果中,有8项分别被评为省、市化工、橡胶系统优秀成果;在7个生产车间的317个岗位,普遍制订了产品质量标准;实现工艺革新19项,提高了轮胎内在质量,外胎合格率1985年达到99.82%。健全了经济责任制,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解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和个人,实现了人定岗、岗定责、责定分、分定奖的承包制。把新产品研制开发与外贸出口纳入计划,仅1982年即研制开发11种规格49个品种,其中生产子午线轮胎2.56万套,出口轮胎2.71万套。1981-1985年投资5656万元,新建20吨中压锅炉2台,引进子午线双模硫化机25台,新建子午线轮胎车间6140平方米。1985年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轮胎产量达到97.02万套,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3.46亿元和1.27亿元。并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化工部节能先进企业。自1986年该厂开始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该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改革了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该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于1986年利用引进的二段成型机和硫化机生产小型轮胎2.8万条,开拓了新的销售市场;为北京JEEP有限公司研制的P215/75R15子午线轮胎和为镇江汽车总厂配套的9.00R16沙漠专用轮胎,亦于1987年试验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为提高产品质量,9.00—20、11.00—20、6.70—13轮胎被获准采用国际标准生产;该厂所产6.50—16轻卡车胎于1987年获国家银质奖,11.00—20丁基内胎和6.50R16子午线轻卡车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厂致力于发展子午线轮胎生产,1988年安排试制新产品11种规格,其中有5种分别获省、市优秀新产品和科技成果奖;是年生产子午线轮胎7. 57万套。自1987年轮胎产量突破百万套大关,1988年在供电不足的情况下,产量仍达101万套。其中出口6.46万套,创汇350万美元。

1949-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汽车外胎1842.33万条,内胎1820.15万条;实现产值75.61亿元,利润32.14亿元。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