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灰海蛇 :眼镜蛇科海蛇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3-06-21 17:39

青灰海蛇(学名:Hydrophis caerulescens),是一种眼镜蛇科海蛇属动物。青灰海蛇是有毒蛇类,其全长近100厘米,毒牙之后有上颌齿14~18枚。其体前段不细长,后段侧扁。腹鳞小,通身清晰。腹面为黄白色。背为青灰色,具有宽横斑,横斑向腹面渐细。

青灰海蛇有两个亚种,分别为Hydrophis caerulescens caerulescens和Hydrophis caerulescens hybridus。其分布广泛,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从印度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南海、山东省沿海及台湾。其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通常活动于在10米以内的浅水区,可见于海草床和泥泞的底部。

2009年起,青灰海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2021年,青灰海蛇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形态特征

青灰海蛇全长近100厘米,头较小,呈暗灰色,可有浅色纹。眼后或有浅色纹,其眼径略大于或等于眼口间距离,额鳞等于或常短于其与吻鳞间距离。眶前鳞1,眶后鳞1,有时为2;前鳞2,有时为3;上唇鳞7~8,第2枚与前额鳞相切,第3、4枚入眶;下唇鳞4对与颔片相切;在第3、4枚下唇鳞的唇缘常有一枚小鳞。青灰海蛇是有毒蛇类,其毒牙之后有上颌齿14~18枚。

青灰海蛇的躯干前部不细长,后部侧扁,最大体径为颈径的2~3倍。其身体最厚的部分呈四边形六边形,微弱地凹陷或并列。颈部鳞片31~43行,中体周围为38~54行(从颈部到中体增加6~14)。腹侧上面蓝灰色,下面发白,有40~60条宽带,大约是间隙宽度的两倍,腹侧逐渐变细(在青灰海蛇老年体中,条带变得模糊)。腹鳞小,其宽度不超过相邻背鳞的两倍,通身清晰。腹面为黄白色。体鳞强烈起棱,背鳞均具有强棱,体后段背鳞略旦覆瓦状排列,背为青灰色,具有宽横斑,横斑向腹面渐细。鳞尖平截,肛前鳞大。

青灰海蛇幼年个体的头为黑色,有时具有浅色斑纹。背面为青灰色,有40~60个黑色宽横斑。其腹面为黄白色,有35~60个宽的黑环纹,从体侧到腹面黑纹逐渐变窄,蓝灰纹相应增宽,身体最粗部一段不形成环纹信。在体前部横斑的宽度约为斑块间隙的两倍。宽斑向腹面渐渐变细,但随着个体长大,其斑纹渐渐变得不清晰,背部几乎为全灰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青灰海蛇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从印度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可见于巴基斯坦印度古吉拉特邦等)、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越南孟加拉国、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洛亚尔提群岛等地。

中国分布

青灰海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其可见于广东沿海、山东省沿海及台湾。

栖息环境

青灰海蛇主要生活在暖水海洋中,且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青灰海蛇通常活动于在10米以内的浅水区,可见于海草床和泥泞的底部。

生活习性

青灰海蛇主要以鳗鱼为食。

生长繁殖

青灰海蛇为卵生动物,其通过个体产卵来繁衍后代。每次会生产2~6条仔蛇。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青灰海蛇有两个亚种,分别为Hydrophis caerulescens caerulescens和Hydrophis caerulescens hybridus。

青灰海蛇在 1989 年马来西亚西部的拖网副渔获物中处于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是印度次大陆两海岸上较为稀有的物种,有时会被拖网渔船作为副渔获。

保护级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