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刺鲃 :鲤科倒刺鲃属的一种中小型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3:22

倒刺鲃(拉丁学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是鲤科、倒刺鲃属的一种中小型鱼类,又称青竹鲤。倒刺前面的皮内还隐藏着一根平卧的倒刺,这也是它得名“倒刺鲃”的主要原因。倒刺鲃在中国、老挝、越南均有分布。

倒刺鲃体长,稍侧扁,腹圆无棱,头背部前后都呈弧形,头较小,吻钝,稍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角向后伸达到鼻孔的下方。唇薄,紧贴上下颌骨,内外面有界线:上下唇相连;唇后沟前伸到颐部,两侧不相通,须2对,吻须稍短,眼中等大,前位,距吻端较距鳃盖骨后缘为近。倒刺鲃常栖息于江河上游,为杂食偏草食性鱼类,喜食浮萍、蔬菜等,最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为20℃-30℃。当水温低于13℃时,倒刺鲃的进食量就开始减少,活动能力也开始变弱。。

倒刺鲃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食用。但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水坝建设和水污染造成的栖息地退化等原因,倒刺鲃在部分地区的种群数量降幅较大,在 2010 年被列入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倒刺鲃体长,稍侧扁,腹圆无棱,头背部前后都呈弧形,头较小,前端尖,吻钝,稍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角向后伸达到鼻孔的下方。唇薄,紧贴上下颌骨之外,内外面有较明显界线:上唇与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前伸到颐部,但两侧不相通,须2对,吻须比颌须稍短,颌须比眼径为长,眼中等大,前位,距吻端较距鳃盖骨后缘为近。

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距吻端大于至昆鳍基的距离,末根不分枝鳍条成为强壮的硬刺,其后缘稍粗糙(幼鱼的锯齿较明显),前有一平卧的倒刺。胸鳍向后伸达到自胸鳍基至腹鳍基间距的1/2以上。腹鳍起点在胸鳍基至肛门的中点,向后伸达到腹鳍基部至臀鳍基部中点之后(幼鱼更接近后者),臀鳍向后延伸超过或不超过尾鳍基部。

天然生长的3冬龄倒刺鲃,体长32.1-34.7厘米,平均33.5厘米,个体重779.9~936.8克,平均858.84克。

分布栖息

栖息范围

倒刺鲃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河及与越南山水相连的中国广西龙州县水口河、丽江河段。

栖息环境

倒刺鲃常栖息于江河上游,尤其喜欢在水流湍急的江河或者山涧溪谷之中。耐低氧能力差,对溶氧的要求于草鱼相似。最适合的水温为20~30°c。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倒刺鲃以水生维管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倒刺鲃食物为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幼鱼则以甲壳亚门为食。一年之中以3月、4月和9月摄食强度最大,一般肠管充塞度为4~5级,生殖季节也继续摄食,但摄食强度减弱。

节律行为

倒刺鲃是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环境。冬季,倒刺鲃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七月以前是由干流进入支流的时期,八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干流的时期。

生殖习性

倒刺鲃3龄性成熟,亲鱼于4一6月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河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每年繁殖季节期间,大量成熟的倒刺鲃亲鱼从北江上溯洄游到连江产卵场进行繁殖,受精卵为漂流性卵,沿江漂流孵化。仔鱼孵化后,先游进连江水流缓慢、饵料丰富的小支流、河中索饵成长。

生长繁殖

生长

1日龄仔鱼全长约8.44~9.88mm,平均约为8.91mm, 60日可长至全长平均约48.36mm,体重平均约1.259克。1-20日龄的全长瞬时增长率较高,而体重瞬时增长率在10-20日龄时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倒刺鲃在仔鱼阶段的全长及体重的生长较快,进入仔鱼期及幼鱼期后,其全长及体重的增长率降低,且趋于平稳。

性成熟

3龄鱼性成熟。雄性臀鳍有黄色珠星,手感粗糙。雄鱼上颌及鳃盖骨,身体前部两侧呈胭脂红,雌鱼淡红色。产卵场水深流激。卵黄色,浮性。

繁殖

倒刺鲃的生殖季节为4-6月,产浮性卵。属分批产卵类型鱼,雌鱼注射催产剂一定时间后,一部分成熟卵离巢,轻压腹部,卵子便会顺畅流出。成熟雌鱼放回产卵池经数小时后再检查,又有一部分卵子成熟离巢。成熟卵子呈桔黄色,较大。刚产出的卵具有强的粘性。随着受精卵的发育,其粘性逐渐减退。当胚胎发育到4~8细胞时,其粘性基本消失。这一特性与鲤科鱼类成熟卵子明显不同。

养殖技术

池塘准备

倒刺鲃的人工养殖需水源充足,无污染,日照倒刺鲃的人工养殖需水源充足,无污染,日照充足等条件。选择长方形水池,以便进排灌水,进水口用网设栏栅,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内;配置喷水式增氧机。仔鱼下池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以杀死致病菌及有害生物。消毒2天后开始加注新水。仔鱼下塘前5~7天,投放基肥以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充足。长方形水池,进排灌水方便,进水口用网设栏栅,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内;配置喷水式增氧机。仔鱼下池前10d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k克化浆带水全池泼洒,清塘消毒,以杀死致病菌及有害生物。消毒2d后开始加注新水。仔鱼下塘前5~7d,每667m²投放300k克左右的基肥,以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

鱼苗放养

放苗前,用仔鱼先试水,确保水体安全再放鱼。选择天气晴朗的早上,于池塘的上风口放苗。鱼花下塘前,确保池塘水温和运输袋水温差\u003c2℃,如果温差\u003e2℃,将装有仔鱼的运输袋放入池塘中,等水温与池水相近时,开始放仔鱼,共投放自繁仔鱼40万尾。

投饵

仔鱼下塘的第1d开始驯化,投喂黄豆浆。初期采取少量多次投喂防方式。豆浆既可做饲料,又可以肥水,培养适口浮游动物。一个星期后,投喂次数减为每天投喂2次。15d后,鱼苗长到1.5厘米时,开始定时定位投喂鳗料、花生麸等饲料,投喂量为鱼苗体质量的3%~5%,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和鱼苗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水质管理

在养殖期间,不定期测量水中的pH值、氨氮、溶解氧、亚硝酸盐氮等,以调控水质。同时根据水色、水质、透明度、溶解氧及鱼的活动情况,不定期加注新水,特别是在闷热天气的黎明前后,及时加注新水,有条件的可在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调节水质,防止鱼苗浮头。使用EM菌、芽孢杆菌、生物底改产品(剂量按使用说明书)等来调节水质,每隔半个月泼洒1次,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

防治鱼病

常见鱼病有白头白嘴病和白皮病,可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清理;气泡病也是倒刺鲃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于池塘中浮游植物过多,导致池塘水溶氧过饱和,需及时加注清水,保持水质。

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养殖人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养殖记录。在阴雨天气,及时开启增氧机,预防鱼苗缺氧,保证鱼苗在良好的水环境中生长。经过40多天的精心饲养,仔鱼体长由10mm长至3~4厘米时,开始出售或分塘养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倒刺鲃经20世纪的过度捕捞和修筑拦河坝,野生倒刺鲃存量已很少。饲养鱼苗主要从天然江河中捞苗。广东阳山县一带自1970年开始从天然捞苗在池塘中进行试养成功。2012年后已进行大规模养殖。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倒刺鲃肌肉粗蛋白质含量20.50%,粗脂肪1.73%,粗灰分1.34%,水分77.95%。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其他鱼类比较,倒刺鲃肌肉(干样)中粗蛋白质含量高于光倒刺鲃、鳜鱼、月鳢大鳍鳠,与黄颡鱼接近,低于斑鳠长吻鮠;粗脂肪含量高于斑和长吻鮠,低于光倒刺鲃、黄鱼、大鳍鳠和月,与鳜鱼接近;灰分高于光倒刺鲃、黄颡鱼、鳜鱼和月鳢,低于斑鳠;无氮浸出物除高于光倒刺鲃外均低于其他几种鱼。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是构成人类食物营养的五大基本成分。倒刺鲃属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的淡水鱼类,符合人类对食物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要求。

相关研究

将倒刺鲃活体样本运回实验室后,用吸水纸轻轻吸干鱼体表的水分,称重,去除鳞、鳃、鳍、皮肤、内脏和骨骼等非肌质部分,其中骨骼经水煮、清洗后,自然干燥并称重。用减量法计算出鱼体肌肉的重量。鱼体肌肉的重量占鱼体总重量的百分比,即为含肉率。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水分用烘干法(105℃),蛋白质用微量凯氏定氮法,脂肪用索氏抽提法,灰分用马福炉灼烧(550±15℃),磷用兰比色法,钙用原子吸收法测定。

氨基酸用盐酸水解法,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没有测定。含肉率是衡量鱼类经济性状、生产性能和养殖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测定,倒刺鲃的含肉率变幅为67.82~70.10%,平均69.10%,与经济价值较高的几种名优经济鱼类比较时,高于鳜鱼(67.62%)和黄颡鱼(67.53%),低于光倒刺鲃(79.85%)、长吻鮠(83.13%)、大鳍鳠(80.66%)和斑鳠(73.37%)。

参考资料

Cá Bỗng.redlist.2023-11-23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redlist.2023-11-23

倒刺鲃属鱼类的相似三条鱼:青波鱼(中华倒刺鲃),军鱼(光倒刺鲃),青竹鱼(倒刺鲃).西南渔业网.2023-11-0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2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1-06

长倒刺的鱼好吃不好抓.央视网三农.2023-12-11

倒刺鲃苗种知识.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11-0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规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2-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