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综合征 :静脉曲张及其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更新时间:2024-09-21 05:51

静脉曲张综合征(Venous Varicose 综合征)是由静脉曲张及其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的相应临床表现。早在四大文明古国希腊时期,就有关于静脉曲张的记载。该病患者众多,占血管外科门诊量的60%以上,且多发于经常站立及过度负重者。

静脉曲张综合征分型包括静脉曲张、淤积性紫癜、淤积性皮炎、小腿静脉性溃疡、脂肪皮肤硬化症。该病发病机制为下肢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长期瘀血,加之患者长期从事站立及重体力劳动,使静脉内压力持久增高,导致静脉扩张,血液含氧量降低,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组织水肿,进行性纤维化,小动脉及淋巴管阻塞,及皮肤氧合作用降低,继而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肥厚和苔藓样变,最终引发继发性溃疡。其临床表现为下肢明显的静脉曲张;小腿酸胀、沉重或疼痛,足背肿胀,易疲劳等。

静脉曲张综合征诊断要点为早期仅有小腿静脉曲张,继而出现静脉功能不全或淤积性皮炎,晚期形成静脉曲张性溃疡等临床特点。该病需与梅毒性树胶肿、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下肢淋巴水肿等疾病进行鉴别。其治疗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等非手术法或溃疡切除植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离术等手术进行治疗。为预防该病,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饮食调养、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等。

分类

静脉曲张综合征包括静脉曲张、淤积性紫癜、小腿静脉性溃疡、淤积性皮炎和脂肪皮肤硬化症。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Varicosis,Varicose Vein,Venous Varicosity)一般系指下肢较大的浅静脉干及其分支产生扭曲、扩张及延长。

淤积性紫癜

淤积性紫癜(Stasis Purpura)又称直立性紫癜(orthostatic purpura)或肢端血管皮炎(acroangiodermatitis),系静脉功能不全,长期站立或久坐而致的小腿水肿及紫癜性损害。

小腿静脉性溃疡

又名静脉曲张性溃疡(varicous 溃疡)、小腿溃疡(ulcus cruris)、淤积性溃疡(stasis ulcer)、重力性溃疡(gravitational ulcer),是由静脉压持续升高及其对微血管系统继发作用的结果。

淤积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stasis dermatitis)即静脉曲张性湿疹(varicose eczema),呈现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

脂肪皮肤硬化症

脂肪皮肤硬化症(lipodermatosclerosis)又称硬化性脂膜炎(sclerosing panniculitis)、硬皮病样皮下组织炎、(hypodermatitis sclerodermiformis)和淤积性脂膜炎(stasis panniculitis),是指由脂膜炎和脂肪细胞变性坏死,继发纤维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构成的所谓纤维组织形成性脂膜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静脉曲张

淤积性紫癜

现大多认为,因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毛细血管瘀血、缺氧、脆性增加和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加上长期站立、步行、小腿下垂或久坐,下肢出现水肿和红细胞漏出而致病。

小腿静脉性溃疡

几乎半数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血栓形成后损伤有关,而其余则为浅静脉或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所致。

淤积性皮炎

脂肪皮肤硬化症

流行病学

静脉疾病患者众多,占血管外科门诊量的60%以上。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仅大隐静脉曲张就有上亿患者。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男女皆可发生,好发人群为经常站立及过度负重者。

静脉曲张

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年龄、部位、严重程度与病因有关。原发性者发病较早,常两侧对称;继发性者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发生在第一次妊娠时,发病率占8%~20%。

淤积性紫癜

多见于男性,常在久站或行走后发病。

小腿静脉性溃疡

小腿静脉性溃疡发生率为0.2%,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有2%的80岁老年人患此病,1/3的患者同时存在动脉功能不全,一半以上患者有家族史 。

脂肪皮肤硬化症

好发于有静脉曲张的中年以上女性,其职业需长期站立者。

病理学

静脉扩张、延长、迂曲成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血管壁损伤,通透性增加,造成患肢水肿,引起坠积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继而皮肤色素沉着、肥厚和苔藓样变,最终引起继发性溃疡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早期静脉壁中层肌纤维和弹性纤维增厚,后期则萎缩或消失,并被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静脉壁变薄,管腔扩张,或见管壁内有结节状结缔组织增生,瓣膜增厚、硬化、退行性变或萎缩。静脉功能不全早期水肿阶段有小静脉和淋巴间隙扩张,胶原蛋白束肿胀分离,此后毛细血管扩张症、充血和扭曲。真皮内有红细胞外渗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含铁血黄素沉积,用亚铁氰化钾染色呈蓝色,后期有湿疹、脂肪皮肤硬化症等组织病理改变。

淤积性紫癜

毛细血管充血,成团或扭曲,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有血栓形成,真皮内红细胞外溢,并有少数单核细胞浸润和色素颗粒沉积,用亚铁氰化钾染色,颗粒染成蓝色。

脂肪皮肤硬化症

病变早期皮下脂肪组织间隔的胶原束之间见稀少的淋巴细胞浸润,小叶中央缺血性坏死,表现为小er淡染无核的脂肪细胞;中期可有脂肪坏死,间隔增宽、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等混合岩性细胞浸润,其特征为小囊肿;后期炎细胞减少、消失,纤维间隔透明变性,硬化显著,真皮层纤维增生或萎缩,静脉管壁增厚,血管周围混合炎性细胞浸润,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乳头层毛细血管周围有纤维素沉积。

临床表现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可分为主干静脉曲张、网状静脉曲张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扩张可呈蜘蛛状、星状、线状、缠绕状,往往混合存在。静脉曲张一般发生于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在大隐静脉走向处见静脉显露、曲张、扭曲和延长,并扩张和隆起,由于静脉大小受环境温度和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而改变,瘦弱者静脉显现,肥胖者静脉隐藏,故除非特别增大,否则单纯大小不能表示有异常。曲张静脉在站立时更明显,而行走、平卧或抬高患肢症状可缓解。如有原发性或继发于静脉扩张后瓣膜闭锁不全,会增加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小腿处静脉细小、管壁薄、静脉压高,静脉曲张程度更严重,其分支尤甚。时间久后因中层肌肉被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扩张的静脉呈结节状。小隐静脉曲张位于足背、小腿后下外侧部位。

淤积性紫癜

于小腿下1/3处,静脉曲张及静脉瘤处出现细小紫癜性斑疹,久之可融合成不规则斑片,直径至数厘米,亦可发生毛囊性瘀点性损害。皮疹可呈紫色、黄色或棕色(为含铁血黄素及其他破碎产物),无自觉症状,或有瘙痒。皮疹也可扩展至足背、趾背及小腿上方,表皮正常,或轻度湿疹化,或伴水肿、湿疹、溃疡、硬化及静脉功能不全的其他症状,经过慢性,可持续存在。

小腿静脉性溃疡

溃疡常位于内踝上方和小腿内侧下1/3处,继发于外伤的溃疡位置虽高,但不高于膝,原发性浅静脉曲张和交通支功能不全,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者所发生的溃疡一般没有水肿,溃疡浅表,位于内踝上方或后方,面积大小不等,溃疡周围有毛细血管损伤的表现如瘀点和色素沉着,可见一条或几条静脉进入其中。静脉炎形成后,下肢可出现进行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溃疡发生前有水肿、脂肪皮肤硬化、皮肤呈现红斑或深红色,局部缺血,最后产生坏死,如遇感染或轻微外伤则产生破损,形成溃疡;溃疡亦可由白色萎缩发展而来,溃疡可一个或多个,位于小腿中下方静脉功能不全处,即高筒靴区,开始很少发生在踝部以下及足部,溃疡直径在3~4cm以上,如合并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或动脉疾病,溃疡可环绕整个小腿,溃疡基底水肿、暗红,有丰富的肉芽组织和新形成的毛细血管,表面覆以浆液或腐肉,常有厚痂,溃疡一般不深,边缘不呈潜行性,有时有严重致死性出血。周边有色素沉着、水肿、硬化和湿疹样改变。有时溃疡周围有毛细血管增生,淋巴阻滞,特别是踝以下部位,溃疡周围沿足缘呈现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产生息肉样肥厚性损害。溃疡一旦形成,难以愈合,病程长,即使愈合也极易复发。患者自觉疼痛,肢体下垂时加剧,抬高肢体或遇冷时疼痛可缓解,亦可发生缺血性静息痛。

淤积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slasis 皮炎)又称静脉曲张性湿疹,是静脉曲张综合征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病缓慢者开始表现为小腿下1/3轻度水肿,胫前及两踝附近出现暗褐色色素沉着及斑疹(含铁血黄素沉积);继发湿疹样改变可出现急性(如水疱、渗液、糜烂及结痂)或慢性皮损(如干燥、脱屑、苔藓样变);内踝等处皮下组织较薄,病程较长者可因外伤或感染而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

脂肪皮肤硬化症

常在静脉曲张数年后,左下肢下1/3处多见,局部出现红斑、肿胀和结节,并融合成斑块,逐渐扩展,日久出现色素沉着,表面皮肤固定于皮下组织,触之坚硬,于小腿下1/3处出现硬性收缩带,呈倒啤酒瓶状,自觉疼痛,有触痛。

诊断检查

检查

体检

疾病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但往往逐渐加重,因踝部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先于踝部发生水肿,并向上发展至小腿,水肿于站立、夏季和日暮时加重,自觉小腿有发胀、瘙痒、不适、沉重和疲劳感,因水肿增加了组织间隙、皮下组织量和压力而产生疼痛。严重者在夜间小腿肌肉可发生肌肉痉挛,沿曲张静脉可有压痛,深静脉堵塞时发生静脉性跛行。体检时,患者取站立位,充分暴露下肢,并用止血带试验来证实临床疑有静脉功能不全的部位,且有以下表现:

辅助检查

下肢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和血管情况。

组织病理

诊断要点

根据早期仅有小腿静脉曲张,继而出现静脉功能不全或淤积性皮炎,晚期形成静脉曲张性溃疡等临床特点,诊断不难。

分型诊断

鉴别诊断

梅毒性树胶肿

好发于小腿,为单发皮下无痛性结节,继而中央软化,坏死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溃疡。结合梅毒血清反应及病理检查可以区别。

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

好发于 40~60 岁男性两小腿胫前区,也可累及大腿。皮损为细小铁锈色苔藓样丘疹,伴有紫癜性损害,可融合成斑片,有不同程度瘙痒。但无静脉曲张、肢体水肿、湿疹样变及皮肤溃疡等改变,易于鉴别。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为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坐骨静脉系统残留而形成,具有浅静脉曲张、患肢增长增粗及皮肤血管瘤样红斑三个主要体征。

下肢淋巴水肿

下肢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足背部肿胀,皮温正常。中晚期淋巴水肿由于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变硬呈团块状,一般不会出现破溃、糜烂和色素沉着等。

治疗

西医治疗

非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

分型治疗

静脉曲张

继发性静脉曲张应治疗基础病,避免长期站立。轻度静脉曲张又无明显症状者采用弹力绷带或着弹力袜,以助静脉循环;重度静脉曲张,且症状明显,在确定深静脉功能良好,且非继发性者,对小的分支曲张静脉可注射硬化剂,其他有高位结扎、静脉剥离和切除术。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可做筋膜下交通支结扎等外科手术治疗。亦有报道应用瓣膜移植和重建术、静脉移植和旁路分流移植术。近年来,有在多普勒超声指导下做血管内激光和射频治疗,以及筋膜下内镜手术等治疗的病例。为防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服避孕药的妇女在停药4周后进行手术,停药到术后2周,并接受肝素预防治疗。用性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亦应接受肝素预防治疗。药物方面常用含洋芫荽苷(diosmin)450mg和橘皮苷(hesperidin)50mg的达夫隆(Daflon)治疗静脉功能不全取得疗效。它是一种含微粒纯类黄酮化合物成分(micronized purified flavonoid fraction)的药物,每天500mg,证实它有增强静脉张力、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保护微循环、改善淋巴引流、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不仅用于该病早期,亦适用于后期严重阶段,并可联合应用压迫、硬化和外科手术等治疗。

淤积性紫癜

预防在于治疗心力衰竭及静脉功能不全,应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和弹力袜有帮助,同时可口服维生素c、路通、维生素e和丹参片。

小腿静脉性溃疡

首先应积极治疗和纠正静脉曲张,去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基础疾病,如肥胖、腹压增高、右心衰竭外周动脉病变等。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应用弹力绷带或穿着弹力袜,增加小腿肌肉活动,促进血液回流,使水肿消退,加速伤口愈合和防止复发,并避免不良刺激和外伤,以免影响溃疡愈合。溃疡合并感染时如溃疡周围炎症,发生蜂窝织炎、疼痛增加、溃疡迅速恶化、发热、脓性分泌物中检查出A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应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患者要进食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口服大剂量维生素E、维生素P、硫酸锌血浆锌浓度低者)、复方路通片、利尿剂,纠正贫血。血栓形成者可用抗凝药、血管扩张药、抑制前炎症细胞活素、溶解纤维蛋白和减少白细胞黏附药物,有己酮可可碱、肠溶性阿司匹林、前列腺素E、黄酮复合物、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期加速溃疡愈合。

淤积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应避免热水洗烫、搔抓,防止外伤,不使用有刺激或易致敏药物,忌食刺激性食物。可根据皮疹类型选择不同剂型的外用药,全身用药与一般湿疹治疗类同,合并感染者可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合并溃疡的治疗参见小腿静脉溃疡的相关治疗。

脂肪皮肤硬化症

脂肪皮肤硬化症已形成皮下硬结者,应抬高患肢,减少站立,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口服或静脉滴注丹参、脉络宁,口服烟酰胺、双嘧达莫。局部可用频谱等理疗。

预防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多发生于长时间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所以应避免久站久立、负重行走。对于必须长期站立工作者,在持续站立或行走工作时,要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保护。这种弹力袜,在脚踝部有很高的支撑力,然后顺着脚部向上递减,有减压病功能,可以促进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改善长期站立给下肢静脉瓣膜带来的压力。睡觉时不必穿弹力袜,可在腿肚处置枕抬高患腿,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适当体育锻炼

血液循环不畅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致病因素。患者宜经常活动下肢,以利血液流畅。切忌下肢活动过少或下肢长时间下垂不动。跑步、快速步行、四肢爬行等运动,有助于小腿肌肉锻炼,可防止小腿静脉曲张。此外,想要预防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还可做些腿部的活动锻炼,比如双腿上下摆动、蹬腿、夹腿等,并且在久站后,按摩腿部也可有舒缓的效果。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可选食山楂、油菜、赤豆等活血之品,适当选食牛肉、羊肉、鸡肉等温补脾肾的食物,有助于温养肌肉、温通经络

保健按摩

女性特殊时期宜常按摩,妇女月经周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要给予腿部特殊关照,经常按摩腿部,帮助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曲张。

减轻腹压

肥胖者要积极减肥,肥胖虽不是静脉曲张直接原因,但过重的分量压在腿上可能会造成腿部静脉血流回流不畅,使静脉扩张加重。便秘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压。

避免外伤搔抓

对于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注意加强浅静脉的保护,防止外伤、搔抓,避免感染引起慢性溃疡

就诊科室

1、血管破裂出血、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皮肤科或血管外科就诊。

历史

早在四大文明古国希腊时期,就有关于静脉曲张的记载。1860年Trendelenburg等首先报告在大腿中段结扎大隐静脉治疗该病,而后Moore等将大隐静脉结扎部位移至股隐静脉交界处。1916年Homans等发表股隐静脉交界处结扎大隐静脉论著,随后Mayo等在上述基础上附加了静脉剥脱,183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Chassaignac等报道注射氯化锌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

研究进展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报告骨肥大静脉曲张综合征合并假性Kaposi肉瘤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是:①儿童期发病,发病时间较早;②行走跛行,左下肢皮温升高且粗大于右下肢,症状渐进加重;③长期站立工作,双下肢静脉曲张,左侧重;④单侧发病,皮损主要分布于足背足趾内踝处。该例患者结合相关病史及病理结果可诊断为骨肥大静脉曲张综合征合并假性Kaposi肉瘤,即Stewart-Bluefarb型假性Kaposi肉瘤。骨肥大静脉曲张综合征又称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KTW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综合征,多在出生后或儿童期发病,临床以血管瘤、静脉曲张和肢体软组织或骨肥大三大症状或体征为特征,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有这三个特征。

参考资料

静脉曲张综合征.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3-31

ICD10.ICD10 Version:2019.2024-04-22

ICD11.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2024-04-2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