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 :医疗方法

更新时间:2023-08-15 15:01

静脉注射是用无菌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到达全身,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

静脉注射适用于需静脉注射药物、营养液、行诊断性检查的患者。常用的静脉有四肢静脉、头皮静脉和股静脉。在进行静脉注射前,需先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给药计划的了解、认真程度及合作程度等事项。在进行静脉注射前,要准备好所需的用物,如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无菌盘等,要保证环境安全整洁。同时,医生和患者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静脉注射时,需选择合适静脉,在穿刺部位的上方约6cm处扎紧止血带。穿刺时,以左手拇指压住静脉,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见回血,证明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成后,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同时,迅速拔出针头后按压片刻,随即拉开注射器活塞,清理用物。

适用范围

需静脉注射药物、营养液、行诊断性检查的患者。

目的

1.所选用药物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又需迅速发挥药效时。

2.注人药物作某些诊断性检查,如对肝、肾,胆囊等造影时需静脉注入造影剂。

3.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

4.静脉营养治疗。

注射部位

凡是在体表较显现的静脉,均可做静脉注射。常用的静脉有以下3种。

1、四肢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或前臂、腕部、手背小静脉和足背静脉等。

2.头皮静脉: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枕后静脉等。

3.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内侧。

评估

1.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

2.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给药计划的了解、认真程度及合作程度。

3.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静脉充盈度及管壁弹性。

准备

用物准备

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无菌纱布、无菌盘、弯盘、一次性橡胶手套、无菌手套(股静脉注射使用)、PDA、速干手消毒剂、治疗车、废物桶、锐器盒、药液(按医嘱准备)、注射器(规格视药量而定)、6~9号针头或头皮针、治疗巾等。

环境准备

空气清洁,光线适宜,环境安全,物品整洁。

护士准备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患者准备

了解静脉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排便,取舒适卧位。

操作程序

1.按医嘱备药,检查药物是否变质,仔细核对药名、剂量。

2.备好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向患者解释注射目的,以取得合作。3.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排尽空气,套上安。

4.选择合适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塑料小枕,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用2%碘酊消毒皮肤,并以70%乙醇脱碘,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

5.穿刺时,以左手拇指压住静脉,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成一较小角度(20°),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6.见回血,证明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7.在注射过程中,要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仍在静脉内,若局部疼痛、肿胀、无回血时,提示针头脱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同时,迅速拔出针头后按压片刻,随即拉开注射器活塞,清理用物。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2.选择静脉时宜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长期静脉注射者要保护血管,应有计划地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静脉。

3.扎压脉带时间不得超过120秒,防止肢端缺血。

4.注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穿刺时应使用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及针头,注射穿刺成功后,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静脉内,再换上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推注(针头不换),以免药液外渗而致组织坏死。

5.股静脉注射时如误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

6.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推药速度,若需要长时间、微量、均匀、精确地注射药物,应选择微量泵,更为安全可靠。

7.根据不同患者的状况,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肥胖患者:注射前先摸清血管走向,然后由静脉上方以30°~40°角度刺入。

(2)水肿患者:注射前可沿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按揉局部,以暂时推开皮下水分,使静脉充盈后再穿刺。

(3)脱水患者:注射前可在局部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反复推揉、按摩,或局部热敷,待静脉充盈后再穿刺。

(4)老年患者:注射时,可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同时注意穿刺不可过猛,以防血管破裂。

并发症及处理

药液渗出和外渗

发生原因

引起静脉注射渗出和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3.血管因素:主要指静脉注射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注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肌肉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使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5.由于穿刺不当,刺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有时针头穿刺很成功,但由于患者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处;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小,或在注射过程中,药物推注过快。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胀痛或烧灼样疼痛、刺痛,重度皮肤呈暗紫色,局部变硬,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回抽无回血。根据渗出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0级,没有症状;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 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在2.5 ~15.0 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 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 cm,可呈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发疱剂或刺激性液体渗出。外渗在渗出临床表现与分级中属于第4级。

预防

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

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

处理

1.注射时,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渗。如发生药液外渗,立即终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因外渗造成局部疼痛、肿胀者,应根据注射药液的性质不同分别进行处理。

(1)血管收缩药(如去甲盐酸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拮抗剂酚妥拉明5~10 mg 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做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同时给3%醋酸铅局部湿热敷。

(2)高渗药液(20%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20 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 ~250 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

(3)对于抗肿瘤药物外渗,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4))阳离子(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 ~10 mL做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四乙酸铅和50%硫酸镁溶液交替局部湿热敷。

(5)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未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禁止热敷。3 )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发生坏死,则由外科处理,预防感染。

静脉穿刺失败

发生原因

1.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导致穿刺失败。

2.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应为15°~2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容易将血管壁穿破。

3.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患者局部疼痛;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回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4.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败。

5.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塌陷静脉患者病情危重、血管弹性差,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加上操作者心情紧张,成功心切,以致失败;腔小静脉引起失败的原因多因针头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见回血后,未等血管充分扩张就急于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方向进针而穿破血管;水肿患者的静脉,由于患者皮下水肿,组织积液,遮盖了血管,导致静脉穿刺失败。

6.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而失败。有时误穿人动脉造成失败;有的患者血压偏低,即使穿刺针进人血管,因回血较慢也可被误认为没有穿入静脉;也有的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如一次不成功,反复穿刺,针头易被凝血堵塞,以后就是刺入血管也不会有血液流出。

7.使用的止血带是否完好: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管腔变小,针尖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8.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期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有些即使看上去较粗的血管,由于末梢循环不良,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入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致穿刺失败。多见于春末秋初,室内无暖气时。再者拔针后护理不当,针眼局部按压方法欠正确或力度不当,造成皮下出血、淤血致皮肤青紫,增加再次穿刺的难度。

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致局部疼痛及肿胀。

预防及处理

1.护士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

2.选择容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

3.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4.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采用直刺法,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

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地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4小时后给予热敷,加速淤血吸收。

7.静脉条件差的患者要对症处理: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血管脆性大的患者,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护理人员面对塌陷的血管时,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以热敷使之充盈,采用挑起进针法,针进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人深进行穿刺。给水肿患者行静脉穿刺时,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时消退,待静脉显示清楚后再行穿刺。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两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稍进0.5 cm后松止血带,要固定得当,并努力使患儿合作,必要时可由两位护士互助完成。

8.深静脉穿刺方法: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水肿患者注射前以拇指顺血管方向压迫局部组织,使血管暴露,即按常规穿刺,一般都能成功。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使穿刺时注射器保持负压,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

9.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在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

血肿

发生原因

部分患者(如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容易固定。进针后无落空感,有时针头已进入血管而不见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已青紫。凝血功能差或者不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天皮肤变为青紫。1 ~2周血肿开始吸收。

预防及处理

1.使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3~5分钟,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应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小时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6.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过敏反应

发生原因

患者有过敏史而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注射药物后,患者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胸闷心悸病,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口唇发,意识丧失,大、尿失禁。严重者心搏骤停。

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此次用药的目的、药物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嘱咐患者及时把不适感受说出来,但要讲究方式,以免造成其心理紧张而出现假想不适。对本药有不良反应、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本药者,都要备好急救药物(0.1%去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剂、地塞米松注射剂)、吸氧装置等。

2.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对过敏体质者加倍小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触摸周围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寒战、瘙痒症心悸病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轻微不适者,可放慢推注速度。不能耐受者,立即暂停注射,但治疗巾、止血带不撤,先接别的液体,保留静脉通道。用注射器抽吸好急救药品,装上吸氧装置。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若仍不能耐受,则停止使用此药,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立即停止注药,结扎止血带,不使药物扩散,静脉滴注抗过敏药,针对症状进行抢救。过敏性休克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首选0.1%去甲盐酸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5 mg 皮下、肌内或血管内注射;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提高血压等。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插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