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香茶菜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5:24

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 (Benth.) H. Hara),别名台湾香茶菜、山香,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的一个种。分布在中国广东(葵涌、马峦山(张寿洲等4923)、盐田(李沛琼1629)、三洲田梧桐山(李沛琼1629)、阳台山)、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福建省、台湾、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及湖北;生于海拔200-920米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状茎肥大,疙瘩状,木质,向下密生纤维状须根。茎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贴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质,在叶腋内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较小型的叶。

叶卵状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大小不一,生于主茎中、下部的较大,生于侧枝及主茎上部的较小,长0.8-11厘米,宽0.7-3.5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骤然收缩后长渐狭或阔楔状渐狭而成具狭翅的柄,边缘除基部全缘外具圆齿,草质,上面榄绿色,被疏或密的短刚毛,有些近无毛,下面较淡,被疏柔毛至短绒毛,有时近无毛,但均密被白色或黄色小腺点;叶柄长0.2-2.5厘米不等。花序为由聚伞花序组成的顶生复总状花序,疏散,聚伞花序多花,长2-9厘米,直径1.5-8厘米,分枝纤细而极叉开;苞片与茎叶同型,通常卵形,较小,近无柄,向上变苞片状,苞片卵形或针状,小,但较显著;花梗长3-8毫米,总梗长1-4厘米。花萼钟形,长与宽约2.5毫米,外面疏生极短硬毛或近无毛,满布白色或黄色腺点,萼齿5,近相等,三角状,约为萼长之1/3,果萼直立,阔钟形,长4-5毫米,直径约5毫米,基部圆形。

花冠白、蓝白或紫色,上唇带紫蓝色,长约7毫米,外疏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在基部上方明显浅囊状突起,略弯曲,至喉部宽约2毫米,长为花冠长之1/2,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具4圆裂,下唇阔圆形。雄蕊花柱与花冠等长,均内藏。花盘环状。成熟小坚果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黄栗色,被黄色及白色腺点。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该种在叶形、叶的大小及茎与叶的毛被方面,变异幅度极大,但复总状花序疏散,聚伞花序分枝极叉开,果萼阔钟形且直立等特征则是共同的。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秋季10-11月,小坚果成熟,种子由嫩白色转为黑褐色时,将果枝割下,晒干脱粒。贮藏于阴凉处,育苗移栽以春播为主。供收获幼苗上市的,全年均可播种生产,早春及冬季则要利用节能日光温室栽培。于翌年春分清明节前后撒播育苗。育苗地以平地或缓坡地、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宜,深根耙平,整宽100-120厘米,沟深15厘米的。然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厘米开浅横沟,沟深5-7厘米,将种子拌细土灰或细沙,均匀撒于沟底,覆土3厘米,盖草,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除去盖草。加强管理,适当追肥,勤除草,经1年培育后,第二年春移栽。

分根繁殖

在选好的种植地中每公顷施入土杂肥3万千克、磷肥450千克。然后深翻,耙平,作畦,畦宽120-150厘米,沟深15厘米,按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开穴,穴深10-15厘米,穴底平整,每穴放带芽2-3个的瘤根,芽朝上,覆土平畦面,每公顷需种6000-7500千克,种植时间分春、秋两季,秋季以11-12月地上植株枯萎后采挖,分根繁殖;春季在3月中旬出苗时采挖,边挖边种。遇天旱,可适当浇水,使成活率提高,栽种时间以不过清明节为宜。

栽培技术

土肥管理

种植香茶菜需要中性或弱碱性土壤,不能用酸性土壤。香茶菜不能承受太高的温度,所以种植地应选在背阴的地方,阳光直射时间不长,最好海拔高些,中国南方地区一般在800米以上。种植田块应在入冬前施好基肥,基肥以腐熟的厩杂肥为主,然后翻耕。翌年春天,待气温大约升到20℃时,就可整地,准备移栽。筑畦宽1.4米,沟宽0.4米,沟深0.3米,地块应排水良好。将育好的苗或分好的植株直接栽到田里,覆土厚5厘米。株距40厘米、行距60厘米。

中耕除草和培土

在香茶菜植株矮小症时,因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极易滋生禾本科杂草,影响香茶菜生长,所以要及时中耕除草。香茶菜是草本植物,茎杆纤细,而植株高度最高时可达1.9米,枝叶非常繁茂,长大后极易倒伏,影响采收工作和质量。种植时覆盖的土壤远远不够,应在香茶菜株高达0.5米时培土,同时起到除草的作用。

病害防治

香茶菜少见病虫危害,只在持续阴雨天气时偶发腐烂病。只需及时将病株拔出,晒干烧掉即可。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