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仕俊 :原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8

马仕俊(1913年-1962年1月27日),原籍四川会理,生于北京市,是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理论物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关注介子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领域。马仕俊在学术界以深入的学识和认真严谨的学风著称,他勤恳执教,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物理学家。曾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1913年生于北京市。

1931~1935年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1935~1937年 在北京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学习。

马仕俊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录取为研究生,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他最早的关于氦原子双激发态变分波函数的计算和关于氦原子双激发态谱线观测的两篇学术论文。

1937年1月马仕俊获北京大学研究生助学金,由于成绩优秀,获得最高额度每学年500元。

1937~1941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1941年获博士学位。

1941~1946年 在昆明市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47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7~1949年 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9~1951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51~1953年 在加拿大渥太华国家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53~1962年 在悉尼大学理论物理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1962年1月27日 逝世于悉尼

主要成就

马仕俊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将自己精力的大部分献给了理论物理基本理论的前沿探索,一直把自己研究的领域集中在理论物理探索的主流方向上。他从事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的研究,主要致力于介子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近40篇。

1937年马仕俊到英国留学时,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提出刚两年,介子理论的探索研究是当时粒子物理理论探索前沿主战场之一。马仕俊从这时起在介子场论理论及其场论方法等重要前沿领域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对介子理论中核的光磁蜕变及其磁矩、原子核静电偶极矩、质子对库仑定律的偏离、质子与中子的受激态、以矩阵法对介子散射的计算、在辐射阻尼影响下带电介子的散射及其相对论性公式、散射问题中积分方程的近似解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有相当一批工作是在国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作期间极其困难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

1945年起,马仕俊对量子场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1946年,马仕俊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那时W.海森伯格(Heisenberg)的S矩阵理论对物理学的重要影响刚刚开始,马仕俊首先发现了S矩阵的著名的多余零点,这是S阵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进展。1949年他在都柏林指出E.恩里科·费米(Fermi)处理量子电动力学方法的一个困难,从而导致一年后重要的古普塔—勃洛勒(GuPta-Bleuler)方法的产生。

除了这两项对量子场论理论前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贡献外,马仕俊对S矩阵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辐射的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真空极化理论、正电子理论中的真空极化、纵向电磁场的量子理论、推迟势的相互作用及其边界状态、相互作用表象及束缚态理论、运用正则变换于研究散射问题方法、幺正算符的幂级数展开式、量子场论中的因果函数和因果条件、量子场论中的因果律、三维转动问题、相对论性的多普勒效应等,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人物评价

马仕俊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时以深入渊博的学识和认真严谨的学风,勤恳执教,并带领青年教师虞福春薛琴访等进行理论物理研究。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杨振宁李政道都曾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悼念马仕俊博士”一文中说:“他是一位极其认真的老师,讲稿准备得非常整齐。我们两人曾在不同时期(1941~1943年和1945年)听过他的课”。杨振宁清楚地记得1943年春曾从马先生开设的课程中学习过场论。

“他的讲课既清楚,又有条理,而且范围广泛。今天我们回想那时的教室,既无暖气,又无御寒设备,窗户被常有的空袭震碎,泥地面由于使用过度而到处凹陷不平。想起这些,我们仿佛仍然可以看到年轻、瘦削、腼腆的马先生站在黑板前,振臂疾书。我们再一次认识到,默然诚意的努力可以战胜物质上的欠缺。”马仕俊治学认真严谨,论著简洁明了,实实在在,他在S矩阵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两篇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论文在《物理评论》上发表时,所占篇幅分别都只有0.6页。马仕俊的治学精神和学风给学生和教师作出了表率,有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