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宁夏西海固同心县张家树村村民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7

马燕,回族,女,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她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初中生。从小学4年级开始,她坚持不懈地写下了4本日记,整理成《马燕日记》并在法国巴黎出版,继而登上了法国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21国文字,畅销欧洲日本

早年经历

作为一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马燕也曾被迫辍学。为求学,马燕采取各种手段抗争,同妈妈谈判、塞日记给母亲看、写信,更掀起一场教育能不能改变当地女孩子命运的争论。同村人都认为不可能,而马燕坚决地认为,上过学的女人能自立,一定可以改变嫁人、用聘礼替兄弟们找媳妇的命运。马燕的执著打动了妈妈,更感动了来采访的法国人彼埃尔。

三年级的时候,家里供不起马燕和两个弟弟上学了,按照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只能是马燕辍学,尽管她成绩很优秀。妈妈白菊花骗马燕说:“学校没有书了,你先喂羊羔,等把羊羔喂大,把它卖了,你再去学校就有书了。”马燕相信妈妈,每天割草、给弟弟做饭,闲下来就蹲在小羊羔前面,盼着它快快长大。一看到同学们往学校走,她就会泪眼汪汪……妈妈看不下去了,让辍学21天的马燕回到了学校。那年,她仍然是全班第一。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为了打动母亲坚硬的心,她把厚厚的4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信,让弟弟读给她听。当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时,白菊花终于决定借钱让女儿上学。就在这时,马燕的命运突然出现了转机。法国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一行来到了小山村。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4本日记交到了他们手里。回到北京后,这些日记和信被翻译成法语,彼埃尔被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他立即返回到张家树村。在那里,马燕告诉他:“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现在的马燕已经上了初三,而且再也不用担心失学。当问起她的理想时,马燕说:“我现在的心愿是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争取考进北大、清华,再往后要当个记者,像彼埃尔·阿斯基叔叔这样的记者。我要像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那样,帮助更多辍学儿童,让他们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希望之款

彼埃尔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了题为《我要上学》的长篇通讯,详细记录了马燕为上学而艰难奋斗的事迹。这篇文章引起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注意,这篇文章也彻底改变了马燕的命运。

巴黎读者亚历山大说:“当我们西方社会一部分年轻人为游玩而放弃学校和学业时,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呢?我们的孩子每个月狂吃糖果和汉堡包就要花掉几百太平洋法郎,而这点钱就能让这些中国孩子重新走进学校。对此,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于是,亚历山大为邵飘萍的马燕和她失学的伙伴们捐出了一笔来自异国的“希望之款”。在波尔多电影发行系统工作的普通市民卡洛琳娜,收入并不高,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社会关系,但她表示“愿意为马燕母亲还债”……还有许多人表示,要出资帮助马燕完成她所希望的最终学业,高中、大学、研究生都可以。法国人、意大利人,以及读了这篇文章的其他一些欧洲人,都被马燕的故事感动了。他们寄来了捐款,写来了慰问信,甚至成立了一个“阿斯基———马燕基金会”。

人物影响

马燕因一本《马燕日记》轰动了全欧洲。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马燕的日记被法国解放日报记者发现,并在报上连载,反响强烈。她的日记已被译成法、英、德、意多种文字,欧洲人被感动得纷纷写信慰问、捐款。

2002年3月份,彼埃尔带着首笔共计1000美元的读者捐款,第三次来到张家树村。彼埃尔请求马燕所在中学帮助再找出6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连同马燕共有16个孩子成为第一批接受海外捐助的幸运者。

参考资料

寻找“马燕”.新华网.2024-01-17

《马燕日记》何以感动西方世界?.光明网.2024-01-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