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袖 :满族袍服的袖口样式

更新时间:2023-09-25 17:39

马蹄袖,又称袖,满族人则称它为“哇哈”,是满族袍服的袖口样式。马蹄袖袖口较窄,覆盖手背处稍长,形如马蹄,由此得名。

马蹄袖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袖、接袖和马蹄袖端,也有大袖和马蹄袖端两种结构的。通常便服于衣袖的夹缝中用纽扣将另制的马蹄袖端扣之,俗称龙脱口,礼毕解下。马蹄袖在清朝尤为流行,在常服、吉服等中都有应用。马蹄袖平常翻折起来,行礼时才放下。行礼时手按在地上,如马蹄著地。马蹄袖可以用布帛或者毛皮制成,冬季也能用来保暖。

起源

马蹄袖源于明朝的箭袖,但前部为半圆形神似马蹄,所以命名为马蹄袖。

着装

马蹄袖平日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

箭袖尤其适合冬季骑射。将它覆盖在手背上,无论是弯弓射箭,还是抖缰驰骋,都可以保护手不被冻坏。

礼俗

为了让满族子孙不忘骑射本领,皇太极特别强调文武官员的官服一律都要带有箭袖。清代的各级官员们平时把箭袖挽起来,在朝见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时,敏捷地把袖子掸下来,然后两手伏地跪拜行礼,这一动作成为清朝礼节中规定的动作,叫作“放哇哈”。这也就是观众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甩两下胳膊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