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1 10:08

高守一(1927.4.29-2011.5.21),中国工程院院士,细菌学霍乱专家。辽宁省新民市人。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9年高守一作为交换学者由卫生部派往印度卫生研究院进修霍乱。1966年至1978年高守一担任中央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主任。

人物生平

1927年4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市。

1945年考入满洲医科大学

1946年改为国立沈阳医学院医学本科。

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留校任微生物学助教。

1954年调中央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1958年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983年该所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导)任助理研究员。

1959年6月作为交换学者被卫生部派往印度卫生研究院进修霍乱

1960年7月回国后一直从事霍乱防治研究工作。

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1978年晋升研究员。

1979年任霍乱弧菌专业实验室主任。

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79~1985年先后任副所长、所长。

1979~1984年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腹泻病及其他肠道感染”专家咨询团成员。

1981~1988年先后任卫生部科委“霍乱专题委员会”和“腹泻病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6年任国家科委“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委员。

1992年任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3年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守一参加过反细菌战研究工作。1960年从印度回国后不久即逢1961年开始的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引起的埃尔托霍乱世界大流行。这次大流行被称为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它比前六次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的世界大流行(发源地在印度)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进入90年代,仍在继续扩大传播。高守一一直本着面向防病实际,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研工作。

在印度期间,高守一用Mukerjee霍乱噬菌体分型法对加尔各答自然水中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型时,发现水中埃尔托型菌株对第Ⅳ组噬菌体普遍不敏感,而古典型菌株却全部敏感。从而提出可用这个噬菌体对这两型菌株进行鉴别。解放后,古典霍乱在中国已经绝迹。1961年6、7月广东省发生霍乱,高守一赶赴现场,首次用第Ⅳ组霍乱噬菌体进行实际鉴别,结果证明病人菌株均为埃尔托型,而不是古典型。据此确诊此次疫情为EVC引起的埃尔托霍乱即副霍乱。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埃尔托霍乱,也是1961年本病从其发源地印度尼西亚传出后,引起当今霍乱世界大流行以来的最早证实。这一发现和另两项成果作为“副霍乱的防治研究”项目获1978年中原地区科学大会奖,高守一本人获大会颁发的中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奖。

1973年高守一和同事们筛选出庆大霉素作为肠道菌的抑制剂,研制成霍乱选择性分离培养基。这是国际上首次应用庆大霉素作为抑菌剂的选择性培养基。经实验室和现场考核证明,EVC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快、菌落大、数量多,不仅能提高检出率,而且可快速检菌。经进一步改进和制成干燥制品,更适于基层单位使用。与国外使用最广的“TCBS琼脂”比较,5项指标中,除制法简便一项相同外,其他4项指标均优于TCBS。此项成果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埃尔托霍乱曾传入中国并引起流行,但在控制后已无病人或很少有病人的情况下,外界水中仍可不断查出EVC。当时无法区分这些水中菌株与流行期间病人菌株是否相同,给防病工作造成极大困难。高守一和同事们从中国分离的弧菌噬菌体中选出5株作为分型噬菌体,于1966年建立EVC噬菌体分型方案,对7000多株不同来源(疫区、非疫区,流行年、非流行年,人源、水源)的EVC进行分型,结果发现一个重要规律:菌株的噬菌体型与其能否引起流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据此,高守一于1971年提出了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两类菌株(流行株和非流行株)论点和区分方法。这是对国际上长期未解决的不同类型EVC区分问题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78年又将区分方法发展为噬菌体一生物分型,区分两类菌株更为准确。致病性的研究表明,两类菌株的毒力、定居能力等均有显著不同。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流行株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酶谱,与非流行株的酶谱截然不同;基因探针分子杂交证明,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存在有与没有霍乱毒素基因的根本区别。这些研究均证实,两类菌株的区分具有遗传学基础。在防疫工作中,按两类菌株采取区别对待的防疫对策:集中力量加强对流行株的监测和控制,对非流行株则按一般腹泻病菌处理,不仅提高了防疫效果,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已在中国推广应用多年,并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成果获198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4月29日,“高守一院士从事霍乱预防控制58周年暨八十寿辰”庆祝活动在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举行。

2011年5月21日,高守一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为了让年轻人早日成才,高守一总是要求他们要深入现场,密切的结合实际,注意解决疾病防治中的重要问题。对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设计、实验及结果分析等,他都给予具体指导,对研究生的论文他总要亲自修改,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甚至标点符号,引用文献等,他都要仔细审阅,严格对待。

指导学生

高守一非常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他对学生都是手把手指导。高守一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以后,1978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也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培养成果

根据2024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高守一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人员32名。

获得荣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大会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

1989年和1990年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全国卫生防疫站成立40周年,获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个人成果

1997年 O139霍乱“新发现的传染病”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原地区

1989年“医学细菌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

1988年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两类菌株的研究及其应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

1986年 霍乱与副霍乱“热带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

人物评价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霍乱防治专家高守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高守一院士是中原地区霍乱防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历史上首次证实埃尔托霍乱在中国的存在。他建立了中国的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方案,提出了霍乱弧菌存在两类菌株的论点及其区分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种奖励,为中国霍乱和流行病防治、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守一院士一生勤恳工作、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他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成果卓著,为中国医学科技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深深影响着几代人为传染病的防治事业而不懈努力。

高守一院士的逝世是中国预防医学领域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重大损失!

高守一院士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高守一.中国工程院.2024-07-03

院士校友之高守一.中国医科大学.2024-07-04

传染病所举办庆祝高守一院士从事霍乱预防控制58周年暨80寿辰活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07-03

沉痛悼念高守一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2024-07-03

高守一:研究小细菌 作出大贡献.科学网.2024-07-04

高守一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2022-10-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