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鹄 :中国电影事业家、评论家

更新时间:2023-11-14 13:22

高鸿鹄(1934——2013)电影事业家、评论家。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电影文学》主编、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曾出任中国电影制片协会正理事长,中共14大代表。在主持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拍摄了《血战台儿庄》《百色起义》《周恩来》《共和国不会忘记》《世界屋脊的太阳》等几部重大题材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辉煌一笔。

人物介绍

高鸿鹄同志1934年11月22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56年大学毕业后,高鸿鹄同志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文学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是我国解放后第一代电影文学编辑和电影评论家、理论家。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他先后任助理编辑、编辑、编辑组长、副主编、刊物编辑室主任、厂艺委会常务副主任、艺术副厂长等职务。他长期参与电影文学剧本的编辑和审定工作,在长影厂投入拍摄的大多数影片中,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如电影《吉鸿昌》、《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飞来的仙鹤》、《苦难的心》、《花园街五号》、《赤橙黄绿青蓝紫》、《谭嗣同》、《心灵深处》、《在被告后面》等影片。《电影文学》刊物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影文学杂志,高鸿鹄同志在担任该刊主编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路线,严把刊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他主持下,《电影文学》刊物发行量最高达40多万份,为当时的长影厂创造了很有影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担任长影厂领导工作后,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电影评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持了不少优秀影片的拍摄,为活跃电影评论工作做出了贡献。1982年后,高鸿鹄同志连续三年被长影厂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两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1986年8月,高鸿鹄同志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制片厂任职期间,为振兴广西电影事业,他满怀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电影创作的决心,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凡的制片人的魄力,策划、监制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百色起义》、《周恩来》等(包括中外合拍片)四十余部,其中有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主旋律影片,还有一些有探索、有追求、有新意的影片,如《弧光》、《落山风》等。这些影片问世后,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广西电影制片厂蜚声海内外。当时很多同志认为,广西厂在短短几年内,拍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好的影片,这与高鸿鹄同志发挥的作用和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1991年9月,高鸿鹄同志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荣誉称号。

高鸿鹄同志具有较高的剧本创作和文艺理论水平,有丰富的业务知识,从1957年以来,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电影评论文章和作品三百余篇,达百万字以上,他擅长电影文学编辑,尤其在“选题”和“剧本改编”上有“独到慧眼”。1989年,高鸿鹄同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期间被评为一级电影文学编辑职称。

1991年10月,高鸿鹄同志调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主持中国电影家协会日常工作。在任期间,他将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两奖合一,创立了中国“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并于1992年在桂林市举行了第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从此,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界最具影响力的活动项目之一,也成为中国影协最重要的工作品牌。

1992年,高鸿鹄同志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界代表之一,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高鸿鹄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党的文艺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他工作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坦诚,为政清廉,心怀群众,重视学术建设,热情扶植帮助青年电影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和业绩彰显了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作风品格。

工作经历

影片《周恩来》拍摄经过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吴江区同里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同里电影论坛”4月18日至20日在古镇同里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著名导演丁荫楠电影作品研讨会。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丁荫楠的“伟人作品”系列,从《孙中山》到《周恩来》,再到《邓小平》等,不仅体现了独到的艺术创造力,也曾经创造了票房神话,其艺术价值与市场回报,都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来自北京、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丁荫楠艺术成就和创作方向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兼秘书长康建民,丁荫楠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同室好友、著名导演郑洞天,曾经在丁荫楠作品中担任主演和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著名演员卢奇王学圻、张燕、吴玉华等,以及曾经参与丁荫楠影片制作的影人们,出席了论坛并回顾了那些经典作品的创作历程。

原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时任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高鸿鹄先生在会议影片《周恩来》拍摄经过时透露,当年这部影片的拍摄,虽然受到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但最终审查时因涉及到比较多的“文革”镜头而差点没有能获得通过。

高鸿鹄回顾说:当时影片在中南海周恩来原住处拍摄,一切用品几乎都是使用周总理生前用过的。包括“游泳池”毛主席住处,甚至主席的睡衣都是张玉凤亲自拿出来借给剧组的。周总理参加贺龙元帅追悼会的场景,为了真实再现当时凝重的氛围,剧组在拍摄现场使用了真的贺龙将军的骨灰。所以,当时每一个演员都把自己融入了真正的历史当中,其情其景,自然感人。影片在各方支持下,仅用了700万元,就完成了全片。然而,在审查期间,却遭遇了麻烦。因为影片表现周总理最后十年的生命阶段,不得不表现“文革”场景,但这一点是“犯忌”的。高层领导对此争议很大,而江泽民同志看完影片后,给予了“精致、深刻、感人”的评价,这才平息了争议,使得影片最终得以通过发行。影片上映后,立刻引起全国人民怀念总理的高潮,在当时仅有两元票价的前提下,获得了2.7亿的全国票房,这个记录至今没有影片打破。

主要成就

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主持拍摄了《血战台儿庄》、《百色起义》、《周恩来》、《共和国不会忘记》、《世界屋脊的太阳》等多部重大题材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辉煌一笔。

同名人物

高鸿鹄(1917~1972)字仲翔,安徽怀远城关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七七事变”后,金陵大学内迁,高离校回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怀远县中任教。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立人中学任训育主任。

建国后,在怀远中学(后改怀远一中)任教师、教导主任。50至60年代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三、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继而下放农场劳动,后被分到新集中学,做杂役。

1972年10月病逝,时年55岁。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政府为他平反昭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