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胜 :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22:05

魏书胜,男,1970年3月27日出生,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副教授。

个人情况

任教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讲授“中国哲学”、“伦理学”,在社会学专业讲授“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理论思维与社会学写作”、“社会学经典著作选读”、“伦理学”,在哲学专业讲授“伦理学”、“中西哲学比较”等本科课程;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 “中国社会思想史专题”、“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伦理思想史专题”等研究生课程。在科研方面,以真诚的学术态度关注自己研究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学术前沿及重大现实问题,注重独立思考及合作研究。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4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

学习工作简历

主要学习经历

1988.9——1992.7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获哲学学士

1997.9——2000.7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1.9——2007.7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1992.7——1997.9 吉林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团委副书记

2000.7——2009.7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

2000.9——2004.7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0级本科辅导员

2004.7——2009.7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社会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

2007.10——2008.10 作为中组部和团中央主办的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服务锻炼,担任教学科研部基本国情教研室副主任

2009.7——现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

教学工作

本科:伦理学、中西哲学比较、中国哲学(全校通选课)

研究生: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伦理思想史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中国社会思想史专题

科研方向

研究领域: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伦理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当代中国哲学

科研项目

1、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哲学观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校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主持)

2、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与建设和谐文化问题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主持)

3、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4、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第1参加人)

5、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研究项目,第2参加人)

6、中国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转变的比较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第2参加人)

7、当代中国研究生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第1参加人)

科研成果

论文

1、从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和伦理的区分,《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1)(cssciA)

2、从哲学到哲思,《长白学刊》,2009年第2期;(1)(核心)

3、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的内在契合,《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1)(cssciA)

4、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1)(cssci)

5、社会性思维方式中的价值与价值哲学,《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第

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1)(省级)

6、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新维度,《现代哲学》,2008年第5期;(1)(cssci)

7、实事求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操守,《红旗文稿》,2008年第21期;(1)

8、新时期发展观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1期;(2)(cssciA)

9、中国传统哲学之“虑”的思想方式,《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1)(cssci)

10、略论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2)(国家级)

11、沿着先生的思想道路,《山高水长——高清海纪念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1(1)

12、哲学的问题之历史类型及当代启示, 《长白学刊》,2006年第4期;(1)(核心)

13、人类自由的“类”理解——略论马克思的自由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2)(cssciA)

14、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性价值理性内涵——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

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9期;(1)(cssciA)

15、哲学的中国理解——从哲学发生的原生性问题看,《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

国哲学大会(2004)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

16、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2)(cssciA)

17、试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理想的结构看,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1)(省级)

18、“道德”之人性根据的探寻——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根本贡献,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省级)

19、哲学即“悟道”——基于哲学发生之问题的哲学观,《恒道》(第三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版;(1)(省级)

20、反思“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生命性问题,《长春社会科学》,2003-8-1;(2)(省级)

21、着力破除小农意识的束缚,《吉林日报》,2002-7-21;(2)(省级)

22、人类教育理念的当代转向,《东北师大学报》,2002-7-1;(2)(cssciA)

学术著作

1、《“生命之道”的求索——当代哲学的人类性观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独撰)

2、《哲学导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作者)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作者)

获奖信息

1、《哲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程),吉林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04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5年;

3、《哲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5年;

4、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性价值内涵,吉林省伦理学会2006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5、《“生命之道”的求索——当代哲学的人类性观念》,东北师范大学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优秀奖,2007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