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奇 :魏光奇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7

魏光奇,男,1950年6月出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教于河北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西方历史学思想史、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等课程;指导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清代和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中外思想比较。

科研项目

(一)主持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前期中国县乡行政制度研究》。

(二)主持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州县乡里制度研究》。

学术成果

出版著作

个人著作

1、《大智心魂——哲人的旅程》(燕山出版社1993年)

2、《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

4、《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商务印书馆,2010年)

5、《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6、《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7、《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8、《清代民国县制和财政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参撰著作

1、《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乔志强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撰写第十六章:”地方自治与社会功能系统的演变“)

2、《中国改革通史-近代卷》(漆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撰写第六章:“王朝末路上的‘新政’与‘预备立宪’”、第八章:“近代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

期刊论文

(一)清代、民国县制研究

1、清代州县治理结构述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上)

2、清代州县的“主奴集团”统治——透视“秦制”的根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清代督抚监司监察制度的弊端与异化(《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4、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探析——附论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方行政首脑权力制约(《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5、自利集团:透视清代的州县官府(《人本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6、晚清州县官任职制度的紊乱——透视中国传统政治的深层矛(《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7、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8、关于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封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辑”,2003年)

9、地方自治与直隶“四局”(《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0、走出传统:北洋政府时期的县公署制度(《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11、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12、清代州县文簿册报制度:对中原地区传统行政特点的透视(《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3期)

13、官治与自治:中国近代的县乡行政体制(《中国改革》2002年第11期)

14、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分层的反复变更看“省管县”改革(《领导之友》2006年第4期)

15、近代县制问题的历史思考(《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

16、清代州县运作背后的“大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日)

17、《河北省地方保卫团研究(1901~1937)》序(《河北省地方保卫团研究(1901~1937)》,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

(二)清代、民国乡村制度研究

1、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清代“乡地”制度考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清代乡地职役人员问题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4、清代雍乾后的赋役催征机制(《河北学刊》2012年第6期)

5、《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序(《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中华书局,2020年)

6、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与丁海秀合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8、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远未终结的探索——从梁漱溟著《乡村建设理论》说开去(《博览群书》1998年第8期)

10、《人民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建设(1949~1954)》序(《人民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建设(1949~1954)》,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年)

11、“皇权不下县”的乡村治理矛盾——读邱捷《晚清官场镜像》(《南方周末》2021年7月22日)

(三)清代、民国财政研究

1、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清代州县财政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001年第1期)

3、清代直隶的差徭(《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试析洋务派的理财思想(《历史教学》1987年第10期)

5、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6、国民政府时期县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的整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前言(《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一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四)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

1、历史学系统方法浅议——兼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小说在社会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承继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卡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吸收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进步史观”(《全球史评论》2012年第1期)

5、吕志毅:在史料学田野上精耕细作(《中华读书报》2015年12月9日)

6、《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序(《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

7、《地区行署制度研究》序(《地区行署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五)中国文化出路探讨

1、历史文化传统与改革模式的选择(《晋阳学刊》1989年第3期)

2、秦汉之制与公社古丹(邵燕祥林贤治主编:《宿命的呼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3、西风东渐:挑战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类型” (《社会学家茶座》总第十六辑,2007年)

4、威权与民主——两种政治社会体制的选择(《社会学家茶座》总第二十辑,2007年)

5、透视“文革”的文化选择(载《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题目“文化选择:历史观察的另一视角”)

6、现实难题的历史透视——社会控制机制的危机与出路(《竞争与超越》1988年第1期)

7、《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结语(《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官民对立:他看透了秦汉之制——读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博览群书》1998年第1期,笔名李瑜)

2、“民本”和“官本”:中原地区古代的政治学(《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4期)

3、代议政治与多元社会——读章太炎的《代议然否论》(《博览群书》1999年第5期)

4、兴利与防弊:“小政府”理念在中国(《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1、历史文化传统与改革的精神机制(载《历史与现实论稿》,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2、建设开放、立体的伦理体系——新时期中国伦理建设问题之我见(《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2月上半期)

3、中国伦理的现代化:王学嫁接西学(《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4、“二患交伐”:中西文化精神的劣化结合——读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博览群书》1997年第12期)

5、实用主义与物质主义:人文精神的敌手(《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11日,题目“我们为什么缺少人文精神”)

6、重构儒家:中国近代文化精英的一种努力(《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1期)

7、探寻文化出路:近代中国精英人士看佛教与[日本]柴田文洋合撰,《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4期)

8、佛教的真谛:与万事万物相通同(《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1、再造“大同市”信念——建设符合国情的经济伦理(《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7、8期)

2、儒家如是说:公平重于效率(《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3、历史视角缺位与经济学的困境(《东方文化周刊》1998年第17期,题目为《现代化的陷阱》)

4、“效益薪金”解析——从《红楼梦》说到《资本论》(《环球企业家》1996年第6期)

5、家产制管理——国有企业放权的陷阱(《环球企业家》1996年第1期)

6、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宝钢企业管理(《环球企业家》1996年第2期,题目为“文化精神的整合——宝钢企业管理”)

7、企业应该“三权分立”(《竞争与谋略》1994年第11期,题目“‘三’的谋略与企业‘三权’”)

(六)读史札记

1、为清末革命党人说几句话(《东方艺术》1996年第5期)

2、晚年曾国藩(《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2期)

3、杭世骏——卖破烂的学者(《三湘都市报》1997年6月28日)

3、莱阳民变散记(《东方艺术》1997年第5期)

4、解读黄仁宇(《深圳周刊》总第158期,2000年3月)

5、辛亥革命:在改革中爆发(《领导文萃》2001年第7期)

6、谈谈清代的科举制度(吕龙根编:《导游知识读本》第一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在文明互动中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6期)

(七)思想随笔

1、我看自由主义(《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三个层面:也谈“为学术而学术” (《读书之旅》1997年11月27日)

3、重提“兼容并包” (《科技智囊》1998年第8期)

4、经世——社会人文科学概论的灵魂(鄢烈山、何保胜编:《杞人忧师》,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5、高校文科教学中的误区(《教学的责任和艺术》,华文出版社,2005年)

6、大学精神:自由思想与人文关怀(《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从王亚南马克斯·韦伯(《南方周末》2019年8月15日)

(八)个人回忆

1、“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辑”,2003年)

2、粮食,粮食(《新天地》2007年第8期)

3、难忘岁月:在后泉的日子里 (《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4、自学之路(《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2》,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